犀鳥科
犀鳥科
犀鳥科(Bucerotidae)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佛法僧目的1科。因嘴形粗厚而直,嘴上通常具盔突,形似犀牛角而得名。有12屬45種。廣泛分佈於非洲中南部、印度、中南半島、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島,為典型熱帶森林鳥類。中國僅見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地區和廣西西南部,有4屬4種:冠斑犀鳥、白喉犀鳥、棕頸犀鳥及雙角犀鳥。該科鳥類為善於攀援並趾型鳥,其外趾和中趾基部有三分之二互相併合,中趾與內趾基部也有些併合。冠斑犀鳥是中國最常見種,體大型,體重700~960克(雄)和600~850克(雌);嘴巨大而下彎,象牙色,長130~140毫米。
犀鳥科
犀鳥體長約75厘米;背面羽毛純黑,具綠色金屬光澤;翼緣和飛羽先端白色。
犀鳥科為雜食性鳥類,以水果、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它們一般喜歡棲息在密林深處的參天大樹(如熱帶雨林茂密的樹)上,吃的是樹上的果實,還有昆蟲等等。
犀鳥科
犀鳥科
中國的犀鳥大多生活在雲南西南部如猛臘縣,金平縣,以及廣西南部,有白喉犀鳥,棕頸犀鳥,冠斑犀鳥,雙角犀鳥四種,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千多年前的香港,曾經是熱帶雨林,均可能是犀鳥的分佈地。現時在香港公園、九龍公園、海洋公園、香港動植物公園飼養的犀鳥。前兩者所養的是雙角犀鳥,後者為紅喙犀鳥。
• 皺盔犀鳥屬Aceros
• 鳳頭犀鳥屬Anorrhinus
• 斑犀鳥屬Anthracoceros
• 角犀鳥屬Buceros
• 地犀鳥屬Bucorvus
• 噪犀鳥屬Ceratogymna
• 灰犀鳥屬Ocyceros
• 斑嘴犀鳥屬Penelopides
• 彎嘴犀鳥屬Tockus
• 擬皺盔犀鳥屬Rhyticeros
• 白冠犀鳥屬Berenicornis
• 盔犀鳥屬
• 鋼盔犀鳥
犀鳥每年入春后約5~6月由群居轉為成對,選擇高大樹榦距地約在16~33米處的樹洞為巢,自己並不啄木,均利用天然腐朽或白蟻侵咬的洞穴。犀鳥的繁殖習性很特殊,雌鳥選好巢址后,在洞底鋪一層碎木屑,就在洞內產1~4枚純白色的卵。產卵后蹲在巢內不再外出,將自己的排泄物混著種子、朽木等堆在洞口。雄鳥則從巢外頻頻送來濕泥、果實殘渣,幫助雌鳥將樹洞封住。封樹洞的物質滲有雌鳥粘性的胃液,因而非常牢固。最後在洞口留下一個垂直的裂隙,供雌鳥伸出嘴尖接近雄鳥的餵食。雌鳥幽囚洞中達數月之久,直到雛鳥快出飛時才破洞而出。在此期間,全靠雄鳥餵食。雄鳥能將胃壁的最內層脫落吐出,呈一薄膜狀,用以貯存果實,以供雌鳥和雛鳥食用。雌鳥出洞時已全身換上新羽,立即負責喂雛。雌鳥在封閉的洞穴內,還不時地清掃糞便等污物,它直接用嘴拋出洞外,它自己排便時,將肛門對著洞口直接噴射出,這種奇特的生活方式,也許是防衛天敵的傷害,及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所形成的適應。孵卵期28~40天。
犀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