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犀牛角的結果 展開
- 奇蹄目犀科動物
- 犀牛角
犀牛角
奇蹄目犀科動物
犀牛角,即犀角,為犀科動物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蘇門答臘犀牛等的角。根據種類的不同,長角的數量也不同。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有兩隻角,而亞洲只有蘇門答拉犀牛有兩隻角,其餘的兩個品種都只有一隻角。犀牛角從皮膚中長出來,質地很硬,每年可以長7.6厘米。
1993年,中國政府頒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中國境內現在雖然已經沒有了野生的犀牛(中國的最後一隻犀牛於1922年因人類獵殺滅絕),因此沒有犀牛種類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動物。但是作為《國際野生貿易公約》的成員國之一,中國始終支持禁止任何犀牛製品交易的禁令。
①印度犀,又名:獨角犀(《綱目》)。體格粗壯龐大,體重僅次於大象、河馬,身長約3.2~3.5米,肩高達1.8米。頭大,頸短,耳長,眼小,鼻孔大。皮膚堅厚,除耳與尾外,完全無毛。在肩胛、頸下及四肢關節處有寬大的褶縫,呈楯狀,皮膚表面有很多疣狀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帶紫色。雌雄獸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圓錐狀,粗而不長,普通長約30~40厘米。四肢粗壯,均3趾。生活於亞熱帶的潮濕、茂密的叢莽草原。獨棲或兩隻同棲,夜行性,嗅覺、聽覺強,視覺弱。以鮮枝、嫩芽、竹、芒果等為食。分佈尼泊爾及印度北部。
②爪哇犀,又名:小獨角犀。形與印度犀相似而較小。皮膚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條褶上下完全連接。本種僅雄獸有角,生於鼻端,角較小,長僅25厘米左右。生活於熱帶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晒。常獨棲或雌雄同棲,以鮮枝、嫩芽、葉、竹類、芒果及無花果等為食。分佈爪哇。
③蘇門犀,又名:雙角犀。體形最小,身長約2.4~2.5米。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獸鼻上皆有雙角,前角長,后角短,縱列而生。上唇不突出。生活習性與上種相同。分佈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
犀牛角
主要成分:
犀角由表皮角質形成,內無骨心。犀角的主要成分為角蛋白(Keratin)、膽固醇、磷酸鈣、碳酸鈣等.還含有其他蛋白質、肽類、遊離氨基酸、胍衍生物(Guanidinederivatives)、甾醇類等。
角呈圓錐形,自底部向上漸細,稍彎曲,長短不等,大者長達30厘米。表面為烏黑色,下部色漸淺,呈灰褐色。底部周邊有馬牙狀鋸齒,稱"馬牙邊",高約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馬牙邊"向上之中部有縱紋及去凈的堅硬直刺,習稱"剛毛",有時並有裂紋;中部向上漸光滑,角尖端鈍圓發亮,並可見鬃眼狀圓點。角前面有一縱長凹溝,溝長約9~15厘米,深約3厘米,習稱"天溝",其下相對的底盤上有一突出的高崗,崗長約6~7厘米,高2~4厘米,習稱"地崗"。底盤較大,長圓形,前窄后寬,形如龜背,長13~20厘米,寬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漸變淺,呈灰棕色或灰黃色,底面凹入3~6厘米,習稱"窩子",並布滿鬃眼狀圓點,習稱"沙底"。角質堅硬,但從縱面劈開,均系順絲,無絞絲。鎊片呈灰白色,有芝麻花點或短線紡。氣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以色烏黑光亮、完整無裂紋、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氣清香者為佳。底盤色灰黑、特徵不完全或不明顯者質較次。
犀角除上述品種外,作犀角使用者,尚有下列二種:
①廣角:亦稱兕角、柱角或天馬角,為非洲產黑犀RhinocerosnicornisL.或白犀R.simusBurchell的角。角形長,長可達60厘米左右,自底部向上漸細,中部較圓,上部稍彎,尖端細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黃色,商品多漆成光亮的烏黑色。底盤圓形,窩子較淺,無天溝地崗及馬牙邊,有腥氣。亦有鋸成規則小塊者,稱為"廣角瓣"。
②小犀角:亦稱"蘑菇頭",為犀牛頂上的小角。長3~13厘米,色烏黑光亮,下半部色較淺,多有裂紋,頂端圓形似小饅首。底盤圓形,直徑3~9厘米,"窩子"淺,"沙底"較細。縱剖面絲絞粗,顯順紋,無絞絲,多灰黑色。鎊片多變曲。味稍濁。
犀牛角及其識別
白犀
(一)廣角及其特徵
廣角取奇蹄目犀牛科的黑犀和白犀的角。又名天馬角、柱角、兕角。黑犀又稱非洲雙角犀,產於非洲東南部各國,白犀產於烏干達。根據國務院國辦發〔1993〕39號文件精神,廣角已禁止貿易。廣角呈圓錐形或長圓錐型,稍彎曲,長可達60cm,自底部向上漸細,中部較圓,尖端彎細而略扁,稍光滑。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黃色,表面較粗糙,有細裂紋。底部四周有粗毛,底盤圓形,稍凹入,有極細小的鬃眼。角質堅硬,不易劈開。縱剖面縱絲斷裂,牽連成絞絲。鎊片呈灰白色,夾有暗棕色短線紋,芝麻狀小點不明顯,質柔韌而不脆,入沸水中浸泡,無清香氣。
(二)暹羅角及其特徵
暹羅角取自犀牛科動物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犀的角,又名犀角,進口時稱蛇角。印度犀又稱獨角犀。暹羅角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應用歷史,根據國務院國辦發〔1993〕39號文件精神,已禁止貿易和藥用。暹羅角呈圓錐形,稍向後彎曲,長可達10cm~30cm。表面黑色。下部色漸淺呈灰棕色,近基部色更淺,有的近白色。中部有縱紋及未去凈的硬刺,習稱“剛毛”。上部光滑,並有細縱紋,頂端鈍圓。角前面有一縱溝,溝長9cm~15cm,深約3cm,習稱“天溝”。基部寬大,周邊呈鈍齒狀,稱“馬牙邊”。底面長圓形,長13cm~20cm,寬11cm~14cm,凹入3cm~6cm,稱“窩子”,密布細孔,稱“砂底”,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漸變淺,呈灰棕色至灰黃色,並有一條沿前後方向的崗狀隆起,習稱“地崗”,而廣角無“天溝”、“地崗”特徵,暹羅角、廣角有很大區別。角質堅硬。可縱向劈開,縱剖面有明顯的縱粗絲,不斷裂,無牽連絞絲。鎊片捲曲不平,呈灰白色,夾有暗棕色芝麻小點或短線紋。置沸水中微浸后,氣微清香。
廣角和暹羅角化學成份均含角蛋白、肽類化合物、胍衍生物、甾醇類物質及無機物等。
犀牛角與其他牛角的特徵區別
一、犀牛角是長在鼻子上的,有單角和雙角。由於生長在頭部的中間,更接近圓形或大橢圓形;牛角是長在腦門向兩側分叉的,因牛腦門比較平(沒有人看見過大賁頭的牛吧?),因此牛角是扁的;
二、犀牛角生長特徵具有“前溝后崗”的特點。什麼是“前溝后崗”?犀牛角往角尖方向去,有一條凹下去的溝,是“前溝”,朝向牛尾巴。犀牛角往鼻子方向去,有一條凸出來的崗,是“后崗”,朝向上天。因為有這條崗,令犀牛角杯形器物的邊口,好象製造出犀牛角是扁形的感覺;
三、所有的牛角都具有的共性,就是“前實后空”,“前實”就是指向角尖去的地方是實心的;“后空”就是指向鼻子或腦門去的地方是空心的。牛齡越大,空心則越長,實心則越短;
四、又一條共性,所有的牛角都是有年輪的。所有角製品的橫截面的開裂都是圍繞著年輪綻開的。為什麼在這條中只說了是所有角製品這個詞,也包括了象牙;
五、犀牛角的顏色不是單一的,靠近縱向中心一律是黑的,這是區分犀牛角與其他牛角的重要特徵;犀牛角顏色往往被染成古紅色,是為了達到仿古的效果。其實自然界中只有絕種的亞犀種群中才有紅色的角質。這裡要說明,乾隆大爺都沒有機會看見過亞犀犀角。
除了自然環境,威脅犀牛生存的還有人類。由於國際市場還是對犀牛角有所需求,盜獵者因此可獲得非常高的經濟利益。在中國大陸、中國台灣、韓國等一些東亞國家和地區,犀牛角被製成傳統藥材。阿拉伯國家把犀牛角看作社會級別的象徵;在葉門和阿曼,犀牛角被用來製作儀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
合併圖冊
雖然非洲和東南亞的各國已經非常重視起了這個問題,並且採取和施行了嚴密的保護措施,但每年,仍然有不少偷獵者在無情地殺害著它們,其中最嚴重的兩種就當屬白犀和黑犀了。特別是近些年,犀牛角在黑市的價格不斷上漲,使得偷獵者捕殺犀牛的慾望和速度瘋狂提升。為了挽救面臨絕種的犀牛,1973年白犀牛和亞洲三種犀牛都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一中。黑犀牛直到1977年才被列入。這些行動雖然終結了各國世面上對犀牛的合法交易,但是黑市交易卻變得興旺起來。甚至在近幾年黑市犀牛角的價格竟然炒到了幾十萬人民幣一隻。其中,目前被偷獵最為嚴重的兩種犀牛就當屬白犀和黑犀了,。特別是2011年,南非自然保護區一年居然有488頭白犀慘遭殺害,在今年上半年就被捕殺了500多頭,合計兩年內白犀牛被獵殺總共超過1000頭。但是作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成員國之一,中國始終支持禁止任何犀牛製品交易的禁令。
2018年12月13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消息將暫緩出台通知配套實施細則,繼續嚴格禁止犀牛和虎及其製品貿易,嚴禁犀牛角和虎骨入葯。
2017年8月起,某境外犯罪團伙在南非組織犀牛角貨源,拉攏安排多名中國境內刑滿釋放人員充當跨境帶貨人員,利用空港、陸路旅客進出境通道,以“螞蟻搬家”方式將犀牛角夾藏在行李中走私入境。案件中共查明走私入境犀牛角333.8千克,抓獲嫌疑人7人。
2019年以來成功破獲走私瀕危物種及其製品案件111宗,其中刑事案件17宗、行政案件94宗,抓獲犯罪嫌疑人23人,查獲走私象牙、犀牛角、海馬乾以及違規攜帶進境的穿山甲鱗片、紅珊瑚、玳瑁等瀕危物種及其製品共計178.66千克。
2019年1月,廣州海關還偵破一起千件走私象牙製品大案;辦案人員查獲涉嫌走私象牙製品1746件、凈重18千克。該案是廣州海關在郵遞渠道查獲走私象牙數量最大的一宗案件。
2019年4月18日,廣州海關在旅檢渠道打掉跨國走私犀牛角犯罪團伙,案中共查明走私入境犀牛角333.8千克,抓獲嫌疑人7人。
2018年1月15日19時,廣州海關官員在兩個旅客的拉杆箱中,分別查獲疑似犀牛角製品22件、凈重11.48千克和疑似犀牛角6件、凈重7.9千克。緝私部門研判,該案極有可能是一起有組織的跨國走私案。該案被列為海關總署一級督辦案件。
2021年5月21日,廈門海關破獲一起犀牛角走私案,現場查獲犀牛角145件,總重250公斤,價值約1億元人民幣,這也是近年全國海關單次查獲數量最大的犀牛角走私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