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能力

體育概念辭彙

比賽能力是體育學的一個概念,由我國學者王保成於1993年提出。界定其為運動員在比賽中表現最高專項成績或戰勝對手的能力。

定義內容


我國學者王保成於1993年提出了運動員比賽能力的概念。它取決於運動員的體能、技能、戰術、心理和智能因素。所謂表現專項成績的能力,主要指運動員能成功地參加各類專項比賽的技能,例如以名次為目的或以成績為目的的各種比賽和及格賽等。他提出運動員的比賽能力除與訓練因素和物質設備條件有關外,還涉及到運動員對待比賽的態度,責任感和意志品質等方面的問題。

決定因素


體能因素
技能因素
戰術因素
心理因素
智能因素

發展因素


一、先天素質的影響
先天素質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解剖生理特點,它包括感覺器官、運動器官以及神經系統和腦的特點。它是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質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任何能力都無從產生,也不可能發展。聽覺或視覺生來就失靈者,無法形成與發展音樂才能,也不能成為畫家;早期腦損傷或發育不全的人,其智力發展會受嚴重 影響。
神經系統是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特性(強度、靈活性、平衡性)對能力的形成是有影響的。如神經系統的強度水平影響人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持續時間,並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關;神經系統的平衡性影響注意的分配;神經系統的靈活性影響知覺的廣度。
我們承認先天素質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並承認先天素質具有遺傳性,但並不能由此而得出能力(主要指智力)由遺傳決定的結論。第一,先天素質本身就不完全是通過遺傳獲得的,有些是因胎兒期由於母體環境的各種變異的影響,如孕婦的營養、疾病、藥物和受到輻射等,都會給兒童的智力形成和發展帶來危害。這些危害是先天因素造成的而非遺傳因素。第二,先天素質只能為能力提供形成與發展的可能性,並不能預定或決定能力的發展方向。例如,人的手指長短是由遺傳決定的,手指長為學彈鋼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但這不能決定將來就一定能成為鋼琴家,因為成為鋼琴家還需要許多主客觀條件。又如,個子矮的人不利於排球場上攔網,但如有較好的彈跳力,又靈活,就能補償個子矮這一無法改變的先天素質條件而成為出色的攔網手。所以說,先天素質並不等於能力本身。第三,同樣的先天素質可能發展多種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先天素質由於沒有受到良好的培養和訓練,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應有的發展。
二、環境、教育對能力形成與發展的影響
1.產前環境及營養狀況的影響
胎兒生活在母體的環境中,這種環境對胎兒的生長發育及出生后智力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許多研究表明,母親懷孕期間服藥、患病、大量吸煙、遭受過多的輻射、營養不良等,能造成染色體受損或影響胎兒細胞數量,使胎兒發育受到影響,甚至直接影響出生后嬰兒的智力發展。
2.早期環境的作用
在兒童成長的整個過程中,智力的發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盧姆(B.S.Bloom)對近千人進行追蹤研究后,提出這樣的假說,即五歲前是兒童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日本學者木村久一提出了智慧發展的遞減規律,他認為,生下來就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一出生就得到最恰當的教育,那麼就可以成為有100分能力的人;如從五歲才得到最恰當的教育,那麼就只能具有80分能力;若從十歲才開始教育,就只能成為有60分能力的人。可見,發展能力要重視早期環境的作用。
3.教育條件的影響
一個人能朝什麼方向發展,發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於後天的教育條件。家庭環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員的職業、文化修養、興趣、愛好以及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與態度,對兒童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如歌德小時候,歌德的父親就對他進行有計劃多方面的教育,經常帶他參觀城市建築物,並講解城市的歷史,以培養他對美的欣賞和歷史的愛好;他的母親也常給他講故事,每講到關鍵之處便停下來,留給歌德去想象,待歌德說出自己的想法后,母親再繼續講。歌德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這為他能成為世界著名的大詩人打下了基礎。
在教育條件中,學校教育在學生能力發展中則起主導作用。學校教育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對學生施加影響,因此,不但可以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在學習和訓練的同時促進了其能力的發展。在教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能力並不是無條件的、絕對的、自發的,而是依賴教育教學內容的正確選擇、教學過程的合理安排、教學方法的恰當使用等。
三、實踐活動的影響
實踐活動是人與客觀現實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所特有的積極主動的運動形式。前面提到的素質和環境、教育是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但這些因素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影響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因此可以說,實踐活動是能力形成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我國漢代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就曾提出過“施用累能”和“科用累能”的思想。前者是說能力是在使用中積累的,後者指從事不同職業活動可以積累不同的能力。許多關於勞動、體育、科研等實踐活動影響能力形成的研究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油漆工在長期的工作中,辨別漆色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他們可以分辨的顏色達四五百種;陶器和瓷器工人聽覺很靈敏,他們可以根據輕敲製品時發出的聲音的性質,來確定器皿質量的優劣。同樣的道理,人的自學能力是在學習活動中形成與發展的;人的組織能力也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人的各種能力,脫離了具體的實踐活動是無從提高和發展的。
四、其他個性因素的影響
環境和教育是能力形成與發展的外部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一個人要想發展能力,除必須積極地投入到實踐中去之外,還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的個性心理特徵,即理想、興趣及勤奮和不怕困難的意志力。
許多學者和有成就的人指出,人的智慧同堅強的信念、崇高的理想聯繫在一起。沒有理想和信念,發展能力就缺乏強大的動力;興趣和愛好是促使人們去探索實踐,進而發展各種能力的重要條件。高爾基說過:才能不是別的什麼東西,而是對事業的熱愛。當人們迷戀於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時,就會給能力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內部力量;勤奮與堅強的毅力也是能力得以發展所不可缺少的性格因素。歌德說過:天才就是勤奮。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時寫下了一個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從這個公式看出,愛因斯坦把自己的成功歸於多種因素的結合,但勤奮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把它放在首位。
綜上所述,優秀的個性心理品質能促進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注重發展學生能力的同時,還必須重視學生優良個性品質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