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城鄉

河南省內黃縣轄鄉

民國時為內黃縣第三區,新中國建立前為第一區,1949年改為第七區。1955年划屬井店區;1957年撤區並鄉,建立區級建制的亳城鄉。1958年建亳城公社。1984年改鄉,鄉政府駐亳城集(原第七區區公所舊址)。1997年,面積67.7平方千米,人口4.5萬,轄西亳城、東亳城、石光、王告、位庄、草坡、南野庄、李次范、劉次范、岳次范、馬次范、馬庄、院當、河村、裴村、東永建、西永建、陳流村、杜流村、李七級、劉七級、趙七級、趙高固、閆高固、南高固、岸上、物頭、裴辛庄28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轄馬庄、李次范、院當、劉次范、岳次范、馬次范、石光、東亳城、南野庄、東草坡、西亳城、王告、魏庄、東永建、杜流村、河村、裴村、西永建、陳流村、閆高固、裴辛庄、劉七級、趙七級、李七級、趙高固、物頭、岸上、南高固28個行政村,191個村民小組。
內浚公路、東洹公路過境。劉次范村有商代商中宗陵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老塔坡風景區。

區域代碼


410527203

所轄村莊


201馬庄村202李次范村203院當村204劉次范村
205岳次范村206馬次范村207石光村208東亳城村209南野庄村
210東草坡村211西亳城村212王告村213魏庄村214東永建村
215杜留村216河村217裴村218西永建村219陳流村
220劉七級村221閆高固村222裴辛庄村223趙七級村224李七級村
225趙高固村226物頭村227岸上村228南高固村

農林牧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很高,加上農業種植結構的不斷調整,農作物連年增收。
該鄉歷來重視林業發展,曾被譽為全縣第一個平原綠化達標鄉。2009年,棗林面積達2.7萬畝,40.5萬棵,年產紅棗231萬公斤。另栽植有綠化苗木2000餘畝,優良品種20多個,以馬庄、南高固、物頭等村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經濟效益很好。
畜牧養殖業健康發展,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形成了以西亳城、趙高固為中心的大牲畜養殖基地加農戶的生產格局。建立了完善的技術服務、防疫、檢疫體系,有效杜絕了各類惡性傳染病的發生。全鄉大牲畜年存欄2594頭;生豬存欄35655頭;山綿羊存欄11227隻;家禽存欄250651隻。

文化教育


境內劉次范村有商代商中宗陵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馬次范村元代五姓墳、裴村西北唐代大興寺塔、裴村現代豫北戰役劉鄧大軍指揮所舊址、趙高固村元代趙文殷墓等四處。另有河村東里許宋代師均及其子頌、頑和頑子仲回墓(無存)。舊志載內黃十二景其中“商陵煙雨”、“亳城遠眺”“古塔秋蔭”均在該鄉境內。
鄉政府駐地建有現代農民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閱覽室、科技諮詢室、遊藝室等,還有部分村也建立了文化室、農民俱樂部。全鄉有電影放映機12部,電視機已普及,有線廣播電視入戶率逐年提高。2000至今,文化建設活動經費總投資超過1957年建鄉初期的20餘倍。
全鄉有初級中學3所,3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152名;小學11所,8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117名;全鄉共有教職工390名,先後有130餘名教師被省、市、縣評為優質課教師,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達90%。所有中小學教室標準都達到了國家規定,全鄉各中學、小學都建立了圖書館、微機室、多媒體播放室、儀器室、實驗室、教學儀器、體育器材配備均達到了國家規定標準。學齡兒童入學率99%以上。

交通


鄉境內內浚公路、東洹公路斜穿鄉境,2005年—2015年,鄉政府集中修建鄉村柏油路59公里,實現柏油路“村村通"。八十年代末全鄉完成了方田規劃(全鄉規劃方田2603塊)道路542條,全長1265餘公里,鄉村道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
城鄉郵電樓、移動通訊塔4個、聯通通訊塔2個。新架設了村線工程,幾年共架設電纜405公里,電信復掛29400米,鋪設通訊光纜26830米。

鄉鎮企業


鄉非公企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形成了農副產品深加工及電子、建材、裝璜等骨幹企業。其中:高標準建設了劉七級紅棗加工園區,金絲蜜棗、無核高糖棗、無核低糖棗、梧州蜜棗、酥心蜜棗等幾十個品種遠銷山西、山東、湖北、東北等十餘個省市;以申創電子公司為龍頭的電子加工企業方興未艾,生產的高新納米技術電子產品在全國市場供不應求;河村低地面膏板廠,大膽進行技術改造,產品遠銷山東、安徽等十幾個省市;虎威防盜門廠以過硬的產品質量,完美的售後服務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一致好評,被農業部命名為“全面質量管理達標企業”。

衛生防疫

鄉級衛生院1處,醫護人員26人。1988以來,新增醫、病、宿用房30餘間,新購醫療及輔助設備有200毫安雙管雙床x光機、B超機、腦血流圖機、心電圖機、生化儀器、救護車等30餘台。新增設眼科、耳鼻喉科、骨科、外科、皮膚科、牙科等6個專科。成立了防疫保健站,順利通過了衛生部達標驗收,成為名符其實的鄉級一級甲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