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希臘人左巴的結果 展開

希臘人左巴

1964年上映黑白電影

1964年上映的一部黑白電影。邁克爾·柯楊尼斯導演的經典作,故事背景是希臘的克里特島偏僻的鄉下地方,年輕的英國作家艾倫.貝斯已很久沒有執筆為文,當他碰到深具智慧的希臘老農民安東尼.奎因,看見他自由自在地全心投入生活之後,決意重新開發祖先留下來的文化寶藏。全片製作精緻並富娛樂性,安東尼昆的演出更是神采飛揚,將兩個不同階層和個性的男人之間的友情拍得十分動人。曾獲奧斯卡黑白攝影等三項金像獎,後來並改編成百老匯舞台劇。

劇情簡介


新希臘文學締造者之一尼科斯•卡贊扎基斯在《希臘人左巴》序言里寫道:“如果非要問誰在我心靈中留下的烙印最深,大概可以舉出三四位:荷馬、柏格森、尼采和左巴。河馬是只高超明亮的眼睛,太陽似的光輝四射,普照萬物;柏格森把我從青春時期為之困擾而感到迷惘的哲學問題中解救出來;尼采使我增添了新的苦悶;而左巴教給了我熱愛生活和不怕死。”
在這部偉大作品中,主人公“我”厭惡了書齋的萎靡歲月,想要尋找真實的生命體驗,恰好偶遇了左巴——一個四處遊盪、歷盡人間苦樂卻始終充滿火熱慾望的老頭。兩人結伴踏上克里特島,開採褐煤礦。左巴對女店主霍頓斯太太展開熱烈追求,使這個年老色衰的孤獨女人重新燃起青春活力。“我”暗自傾慕村裡豐滿的寡婦,卻瞻前顧後、天人交戰,怯於服從肉體慾望的指引。
每當白天的勞作結束,“我”便與左巴在海邊點燃篝火,面對夕陽與大海,喝酒,彈琴,聽左巴講述往昔——那是“我”一生中最愜意的日子。左巴曾流浪四方,上山當過克萊夫特民兵,切過土耳其人的腦袋;曾在海上討生活,不殺人但越貨,是個活生生的辛巴達。只讀過一本書的左巴愛女人、愛自然、愛美酒,做過無數工作,用手、用腳、用頭腦,用一切身體可用之處,絕不浪費片刻生命。“我”一直尋求的人生意義,左巴似乎輕易就悟到了。
然而,為風俗所不容的寡婦,終於慘死在村民刀下;霍頓斯太太患病,在和左巴舉行婚禮后不久便凄涼地死去;“我”和左巴按著胸中的藍圖架起一座前無古人的高架索橋,就在建成那天,橋塌了,所有資本灰飛煙滅。一無所有的“我們”卻熱烈相擁,在分別前最後一夜的海邊狂舞。終於,阿波羅也跳起舞來,世界便屬於永恆的狄俄尼索斯。
分別後,左巴依然四處流浪,做愛,跳舞,傲然迎接世間每一次的清晨與夕陽。最後,左巴要死了。“他緊緊抓住窗框,朝遠山望去,睜大眼睛,大笑起來,然後像一匹馬似的嘶叫。就這樣,他站在那裡,手指甲摳進窗框,死去了。”
這就是希臘人左巴傳奇的一生。

演員表


角色名演員名配音備註
Alexis Zorba安東尼·奎恩 
BasilAlan Bates
LolaEleni Anousaki
Acne Faced Boy(uncredited)喬治·科斯馬圖斯
ManolakasTakis Emmanuel 
MavrandoniGeorge Foundas
Madame HortenseLila Kedrova
SoulAnna Kyriakou
Peasant Girl(scenes deleted)Pia Lindström
MimithosSotiris Moustakas 
WidowIrene Papas
PavloYorgo Voyagis

獲獎情況


1964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Lila Kedrova
1964年奧斯卡最佳美術指導
1964年奧斯卡最佳攝影
1964奧斯卡最男主角金像獎提名

影片評論


《希臘人左巴》同時是一本小說、一部電影和一首樂曲的名字,這本小說的作者尼科斯·卡贊扎基斯1955年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這部電影在1964年曾獲三項奧斯卡金像獎,這首以希塔基民謠創作的電影主題曲及其舞蹈風靡全世界,從此世人將希塔基舞蹈稱為“左巴舞”,《希臘人左巴》舞台劇至今仍是百老匯叫座的節目之一。作曲者米基思·狄奧多拉奇斯(Mikis Theodorakis)被奉為希臘的“音樂教父”。
希塔基(Syrtaki)民謠是由二種希臘民謠類型合併而成,前三分之二音樂節奏較慢,稱為哈塞匹克(Hasapiko),因為此種音樂早期是屠夫們閑暇時在酒吧跳舞所奏,所以亦稱屠夫樂或屠夫舞;后三分之一節奏較快,稱為哈塞布希米克(Hasaposerviko)。主要演奏樂器是希臘傳統的布柔基琴(Bouzouki),布柔基琴狀似吉他,琴腹似義大利之曼陀鈴,如半個西瓜大,琴頸較長,聲音恢弘中有清脆,優美中有慵懶。由於整體音樂節奏輕快、舒緩,讓聽者宛如徜徉愛琴海美麗的小島上,享受著蔚藍的天空與海水。
左巴只是個虛構的人物,小說《希臘人左巴》(作者尼科斯·卡贊扎基思)的寫法,由於延續了荷馬史詩的敘事結構,所以被稱為《奧德賽》的現代版續寫。
這其實是一本非常平淡的小說,英國作家巴蘇買了希臘某座小島的採礦權,要去那裡開礦;在前往該島的船上,他遇見了左巴,左巴是一個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粗人,但是卻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左巴要求他僱用自己,幫他打理一切採礦的事,兩人因此結伴來到這座小島。書中主要描寫的就是兩人在島上的生活,一直到左巴離開為止的故事。小說以一位知識分子的眼光,塑造了一個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的性情中人左巴,當他激動到無法言語時,就會縱情地起舞或狂放地撥彈;恰與另一主角“我”,一個壓抑甚至近乎犬儒的知識分子形成強烈對比。“我”與左巴兩個人在個性上的差異,作者做了很深的刻劃。個性謙和的、理性的、瞻前顧後的、壓抑的“我”一直在尋求的人生意義和價值,爽快的、率真的、重義氣、愛肉慾和幻想的左巴似乎輕易就悟到了。有一次左巴對“我”說:
“老闆,你什麼都有,但是你仍然錯過了生命,因為你心中少了一點瘋狂。如果你可以瘋一點你就會知道生命是什麼。”
《希臘人左巴》曾經是女作家三毛生命中的過客,結婚前夕,荷西因為三毛最後一天做自己的女友,於是請她到一家五流沙漠電影院看了一場好片子——《希臘左巴》;李敖也不止一次提到過“充滿了活力充滿了煽動力”的左巴,並自稱他自己就是“中國的左巴”(不太象呵呵);而更為人熟知的,是把主張享樂的左巴和主張苦修的佛佗相提並論的印度當代哲學家奧修:
“佛陀的左巴,結合物質和心靈,結合左巴和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