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金像獎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辦的電影類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Oscars),又名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中文簡稱學院獎),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辦的電影類獎項,創辦於1929年。該獎項是美國歷史最為悠久、最具權威性和專業性的電影類獎項,也是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類獎項。奧斯卡金像獎是美國電影界的最高獎項,與艾美獎(電視類獎項)、格萊美獎(音樂類獎項)、托尼獎(戲劇類獎項)並稱為美國演藝界四大獎(EGOT)。

奧斯卡金像獎共設置22個常設獎項和3個非常設獎項,此外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還設置獨立於奧斯卡金像獎的3個榮譽獎項,合稱為奧斯卡理事會獎。奧斯卡金像獎每年舉辦一屆,一般於每年2月至4月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頒獎典禮,全球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電視或網路直播。

2020年3月20日,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發布聲明稱,奧斯卡正在從各角度評估如今難以預料的形勢以及可能要作出的改變,未來會公布評估結果。2020年6月13日,奧斯卡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宣布新計劃“Academy Aperture 2025”,力求增加奧斯卡的多樣性,促進平等和包容,將在7月31日前建立工作組,並出台新規則和措施

2020年6月15日,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宣布,考慮到新冠疫情的影響,2021年的第9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將推遲至4月25日舉行。

歷史沿革


學院成立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
一戰後的十年,滿目瘡痍的歐洲百廢待興,電影業進入低谷。美國電影以此為契機,開啟了好萊塢第一個黃金時代。1927年5月,“好萊塢之王”——米高梅公司總經理梅耶(Louis B. Mayer)在一次晚宴上,向在座的同行提出了一個設想:“應該把好萊塢的精英分子們都集中起來,組成一個團體。它包括演員、導演、編劇、攝影師,當然還有製片人。使他們成為好萊塢的支柱,讓他們調解糾紛,或者在製片廠里起疏導作用。”一周之後,梅耶草擬了一份關於成立“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提案,學院的首任主席是米高梅旗下的當紅影星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
應運而生
梅耶和他的妻子
梅耶和他的妻子
1927年5月4日,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由與會者提議發起,並於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舉行第一次授獎典禮。當時參會的人約270人。第一個奧斯卡金像獎頒發給了埃米爾·傑林斯(Emil Jannings),他獲得了第一屆奧斯卡最佳演員獎。奧斯卡獎從頒發的最初開始,就受到了電影業及大眾的高度關注,傳媒也積極參加轉播。在第二屆典禮上,洛杉磯電台進行了一小時的實時現場轉播。從此,每年的頒獎會都有媒體進行相應報道。1929年五月十六日第一屆奧斯卡獎舉辦一直到今天,奧斯卡獎就成為美國影藝學院的“主營業務”和該機構的代名詞。

獎項名稱

頒獎典禮舉辦地:杜比劇院
頒獎典禮舉辦地:杜比劇院
奧斯卡金像獎,學院獎(英語:The Academy Award of Merit),通稱奧斯卡金像獎、奧斯卡獎或奧斯卡(The Oscars;2013年2月20日起成為正式名稱)“奧斯卡金像獎”的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英文縮寫為AA,1928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半個多世紀一直享有盛譽。

名稱來歷

說法一
“奧斯卡”這個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較為可信的是,1931年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圖書館的女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里奇在仔細端詳了金像獎之後,驚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隔壁的新聞記者聽后寫道:“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深情地稱呼他們的金塑像為“奧斯卡。”從此,這一別名不脛而走。
說法二
“著名演員貝蒂·戴維斯申述,是她最早命名奧斯卡的。她說自己首次領金像獎時,無意中叫了聲丈夫海蒙·奧斯卡·奈爾遜的名字“奧斯卡”,被現場採訪的記者聽到,於是一下子傳開來了。
說法三
好萊塢專欄作家史柯爾斯基在第六屆頒獎儀式結束的當晚用打字機寫一篇報導時,竟忘了小金像(Statuette)的拼法,他突然想起自己過去看過的某歌舞劇里的一場戲。那是一群喜劇演員走到樂池跟前,打趣地對指揮說:“奧斯卡,要香煙么?”指揮伸出手欲取,哪知這些喜劇演員不給香煙而躲開了。這引起了哄堂大笑。史柯爾斯基認為金像獎座象徵著慾望,應該具有喜劇性色彩。於是他在報導中寫道:“凱瑟琳·赫本以《驚才絕艷》里艾娃一角贏得了奧斯卡。”
據各方面的分析來看,上述第一種說法較為可信。因為蓓蒂·台維絲首次獲最佳女主角獎是在一九三五年,而那時奧斯卡這一別名早已家喻戶曉了。至於史柯爾斯基認為金像獎座應具有喜劇性色彩,這樣的看法未必為廣大電影界人士所接受。

更改規則

2020年6月13日,奧斯卡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宣布新計劃“Academy Aperture 2025”,力求增加奧斯卡的多樣性,促進平等和包容,將在7月31日前建立針對此的工作組。並出台新規則和措施:
從下屆奧斯卡(2022年頒獎)開始,“最佳影片”提名數量固定在10部,而不是此前的5-10部之間搖擺。
從下屆奧斯卡開始,將貫徹學院流媒體平台的“季度性看片流程”,爭取在全年時間內提高每部上該流媒體供給奧斯卡評委觀看的電影的曝光度,保證每部獲報名資格的電影都能被參與投票的評委看到。

更改時間

2020年6月15日,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宣布,考慮到新冠疫情的影響,2021年的第9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將推遲至2021年4月25日舉行,較2021年2月28日的原計劃推遲了約8周的時間。

更改方式

2020年12月2日,奧斯卡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發言人近日告訴《綜藝》:本屆/2021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不會像艾美獎等一樣改為線上或主要以線上的方式舉行,將像往年一樣以嘉賓在場的形式播出。學院近日對頒獎禮舉辦場地杜比劇院進行了排查,正在考慮多個選項保證疫情下的安全健康。

國際化

絕大多數最佳影片是在美國以外拍攝的,這說明了電影製作國際化水平的提高,也模糊了所謂好萊塢電影的定義。事實上,1999年的《美國麗人》是自1976年之後23年裡唯一在好萊塢完成全部拍攝的最佳影片。
英國人每年獲得的奧斯卡提名比例大約是50%。曾有記者煞有介事地聲稱:“美國幫助英國贏了二戰,但不應該幫助他們贏“我們的奧斯卡””奧斯卡影后梅麗爾·斯特里普評價英國演員時說:“一想起英國演員我就膽戰心驚。我們美國演員跟他們比起來簡直就是一群懶鬼,他們個個能把莎士比亞倒背如流。”英國演員在奧斯卡表演獎項中始終表現突出,有勝過影片獎項。奧斯卡和英國演員之間其實雙贏關係,奧斯卡使演員成為國際明星,演員反過來以自身的演技證明奧斯卡不愧是一個識英雄重英雄的一流電影獎。

舉辦地點

前十五屆,頒獎典禮都是在酒店以宴會的方式進行,但後來由於參與的人數不斷增加,頒獎只好改在劇院進行。並先後在中國大劇院(即好萊塢中國劇院)、洛杉磯神聖大禮堂、梅爾羅斯街劇院、潘太及斯劇院、桑塔莫尼卡公民大禮堂、洛杉磯音樂中心等處舉行。由2002年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開始,柯達劇院成為奧斯卡第一個永久固定頒獎地點。

三屆延期

學院獎頒獎會每年都將按照事先的安排如期舉行,在其歷史上僅有三次因為特殊的原因被推遲:第一次是在1938年,當時的洛杉磯大水災使頒獎典禮推遲了一周舉行;第二次是在1968年,當時學院獎的日程安排與著名的人權運動者馬丁·路德·金的葬禮發生了衝突,故頒獎典禮延期舉行;最後一次是在1981年,因有人試圖暗殺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而導致頒獎典禮推遲24小時舉行。

獎項文化


金像獎座

介紹
奧斯卡獎盃的主體為一座13.5英寸重3.9千克的鍍金男像,由美國著名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設計。按照奧斯卡獎有關的評選規則,一項獎的獲得者只能領取一個金像獎座,如果一項獎有兩個人共獲,則應分別授予他們每人一個金像獎座。
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金像獎
造型
金像獎的樣子是裸體男子,雙手交叉於胸前,握著一把長劍,站在一個五環片盤上,每一個環代表影藝學院的一項重要工作部門:製片、導演、編劇、演員、技術人員。
設計製作
最初的獎座由梅耶撥出五百美金交給喬治·史丹利製作,獎座高十三寸半,重六又四分之三磅,內里是合金,外表銀上一層金色薄片,看起來閃閃發光,所以稱為金像獎。金像獎圖樣的設計是出自賽贅克·吉朋斯,當時在米高梅公司擔任美術師,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擔任這項工作,而吉朋斯是影史上最傑出的美術設計之一,他不僅設計了金像獎,日後更得到了金像獎,從第二屆開始到第廿九屆為止,28年間級共獲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個人獨得了十一次金像獎,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優秀影片,吉朋斯幾乎都參加美術設計工作。
早期為錫銅合金(錫佔92.5%,銅佔7.5%),外敷金箔;後為錫、銻、銅合金,磨光后敷10K金箔,然後精磨,外面再敷24K金箔,最外層塗發光漆。
價格
早期每個獎座價值30美元,現約價值350美元。
相關法規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日,頒布了奧斯卡獎的所有權法,規定金像獎座不得買賣或抵押,如有發生,學院本部將向出售者索回相當於獎座價格的賠金。還有,如果一項獎有數人獲得,那麼一個以外的獎座均按原價收錢。
相關信息
自一九四三年開始,由於錫、銅等金屬系重要的戰略物資,奧斯卡獎的塑像在連續四年內均由石膏製成,外面塗金。到戰後,這些石膏塑像都用金屬塑像換回。
凡獲獎者,均可得到一條金像項鏈,送給自己的親人。這項鏈上面鐫刻著該親人的名字,項鏈懸著一枚有3.5公分長的奧斯卡金像。

獎盃造型

奧斯卡小金人
奧斯卡小金人
奧斯卡金像獎獎盃的主體為一座13.5英寸高、3.9千克重的鍍金男像,由美國雕塑家喬治·斯坦利設計。按照奧斯卡獎評選規則:一項獎的獲得者只能領取一個金像獎座,如果一項獎有兩人或多人共獲,則應分別授予每人一個金像獎座。

獎項設置


類別獎項
影視類最佳影片
最佳男演員
最佳女演員
最佳導演
最佳編劇
最佳攝影
最佳美術設計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劇本
最佳表演(男女主、配角)
最佳攝影
最佳美工
最佳音樂
最佳剪輯
最佳服裝設計
最佳化妝
最佳短片
最佳紀錄片
最佳外國語影片
最佳外語片獎
榮譽獎
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
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
科技成果獎
奧斯卡青少年獎

評選規則


奧斯卡金像獎從一九二九年開始,每年評選、頒發一次,從未間斷過。凡上一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參加評選。金像獎的評選經過兩輪投票,第一輪是提名投票,先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採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後學院的所有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採用不記名方式),最後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的獲獎。
獲獎名單是高度保密的。學院會員投票后,選票交由美國的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PWC)加以統計。選票放在保險箱內,荷槍實彈的警衛人員日夜守護,統計后的用紙則全部燒毀,絕對保密。各項獲獎名單,分別裝入密封的各個信袋,直到頒獎當日當刻,由司儀當眾拆封宣布。
奧斯卡評審規則由兩部分組成:評審機構規則、評審獎項規則。
奧斯卡的評審機構概說起來並不複雜,分為二級金字塔形式,最高層是學院主席評審團,下設學院分支評審團。主席評審團人員從下屬14個分支學會(演員協會、導演協會、藝術指導協會、攝影協會、美術師協會、編劇協會,電影執行人員協會、電影剪輯協會、電影製片協會、音樂協會、錄音協會、公共關係協會、短片和長片動畫協會、視覺效果和作者協會)中選撥出來。除主席團主席來自電影剪輯協會外,其他成員分別從餘下每個協會中分別挑出三名代表組成。主席團官員包括主席、第一副主席、兩個副主席、財務主管和秘書長,任期為一年,連任不超過四任。學院的管理活動主要在學院主席所任命的執行官監督下進行。主席團成員每屆任期一年,在同樣職位連任不超過三屆。主席團成員資格聘選的主要條件是你在這一行業的貢獻和聲譽,和最少兩名在職委員的推薦。主席團下設的分支學會評審團,除了職業評委外,還包括一支龐大的自願參與會員隊伍,每個分支自願參與會員達到五、六千人次,這其實才是奧斯卡影響的真正來源。
相對於奧斯卡的評審機構規則,奧斯卡的評審獎項規則可謂相當繁瑣,有幾十頁之多。奧斯卡的年度規則儘管近些年來幾乎無甚變化,但仍然還是會被準時、一絲不苟地發布到官方網站上。
規則正題包括幾大部分——對參賽影片的資格條件限定、投票規則限定以及針對各類獎項的具體評選辦法。
2016年1月22日,奧斯卡獎評選機構——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以下簡稱影藝學院)公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此次改革措施中,最受關注的是打破奧斯卡獎投票權終身制,引入淘汰機制。根據新的改革措施,每一位新會員的投票權為期10年,如果會員在這10年間仍活躍在電影界,則可再獲10年投票權,連續延長兩次、即30年後就可享有終身投票權。此外,會員如在此期間獲得奧斯卡獎提名或奧斯卡獎,則直接獲得終身投票權。對於影藝學院現任會員,新規同樣有效。那些在過去10年內不活躍的會員將被轉為“名譽會員”,失去奧斯卡投票權。另外,影藝學院的決策機構理事會也將發生改變。目前有51名成員的理事會將為女性和少數族裔新增3個席位。對於那些不在理事會中的普通會員,此次改革也給他們更多參與學院管理和決策的機會。
最佳導演不惑之年
最佳導演不惑之年
奧斯卡金像獎從1929年開始每年評選頒發一次,從未間斷。凡上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參加評選。金像獎的評選經過兩輪投票:第一輪是提名投票,先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採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後學院的所有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採用不記名方式),最後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是否獲獎。
2013年5月4日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宣布,根據它即將實施的一項新規定,所有會員均有權參加一年一度的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紀錄短片獎最終表決,從而為會員參加影藝學院組織的所有活動提供便利。
2020年4月29日,據外媒報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奧斯卡主辦方正式修改了2021年第93屆奧斯卡獎的部分評獎規則。
1、影片不需要滿足“在洛杉磯商業電影院上映至少一周”才能報名奧斯卡。所有原定在院線上映的電影,只要滿足其他的報名資格要求,並且在公開上線流媒體或點播服務后的60天內上線了奧斯卡評委專用的流媒體平台Academy Screening Room,就可以獲得報名資格。但學院強調,這個安排應該是一次性的,當觀眾重新回到電影院后,規則就將變回。
2、兩個聲音獎合併。最佳音效剪輯和音響效果兩個獎合併為“最佳音響”,第93屆奧斯卡獎的數量也由24個變為23個。
3、對於報名最佳原創配樂獎項的電影,此前規定是片中“大多數”音樂為原創,如今改為“至少60%”為原創;而對於續集和系列電影(franchise)新作,這個比例要求增加到80%。
4、所有有資格的成員都可以在最佳國際影片獎第一輪提名時投票。此前,最佳國際影片要求參加了學院在貝弗利山的放映的評委們才有資格參加該獎項的短名單評選。

獎項策略

樹立權威
奧斯卡權威的樹立並非一蹴而就,它這一方面依賴於其本身對規則的嚴格執行和對電影藝術的尊重;另一方面,則完全是沾了政治的光。奧斯卡舉辦初期,力主把自己定位於民間組織形式,對官方一直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1920年代,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分別被置於金融寡頭摩根集團和企業財閥洛克菲勒控制之下,而此時電影工業在美國也開始嶄露頭角,兩大財團竭力企圖在各方面控制好萊塢八大影片公司,華納和福克斯兩家電影公司曾為此不惜花費時間和金錢提出訴訟,皆以失敗而告終。與此同時,兩大財團也通過白宮作為總代理名正言順地表達了自己對學院獎的關注,在第四屆學院獎,不僅送來了會務費,而且副總統還親臨會場。此舉雖說是財團控制下的白宮為滿足一己之私的自作多情,學院不一定領情,但在壯大學院聲勢和樹立學院威信方面卻起了很大作用。
此後,又曾有過兩位總統親臨奧斯卡頒獎現場,第13屆(1941年)羅斯福總統和第39屆(1986年)里根總統,但里根總統光臨現場和當年羅斯福總統的出席性質已經完全不同了:羅斯福的出席是為了表彰好萊塢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起到的特殊作用,而里根則是來看望老朋友的。
順勢而行
奧斯卡雖說是站在電影流行藝術的風口浪尖,但卻極少標新立異,大部分時候都選擇順勢而行,特別在特殊年代,這一傾向就尤為明顯。二戰期間的第15屆奧斯卡(1942年)把六項大獎授予了應時之作《忠勇之家》,而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隨著美越戰爭的開火,國內反戰情緒日漸增高,第51屆(1978年)奧斯卡把五項大獎授予了反越戰題材片《獵鹿人》,這還引發了國際輿論界的軒然大波,同年三月,在柏林電影節上,蘇聯代表團為了抵制《獵鹿人》的放映,率領古巴、東歐等國代表團退齣電影節。又如《阿甘正傳》,它曾橫掃第67屆(1994年)奧斯卡,獲13項提名(最後獲六項大獎),《阿甘正傳》其實是奧斯卡順應美國社會長期瀰漫的強烈的反戰情緒和撫平越戰傷痛呼聲的產物。最後要提出的是,奧斯卡的“順勢而行”僅針對影片的題材而言,對於影片的藝術要求,並未降低評判標準,以上所提幾部影片,在題材上可圈可點,而且在藝術水準上,亦屬佼佼者。
爭議
評定優秀影片時,在“藝術”與“商業”之間何去何從?這也是奧斯卡歷年引起的最大爭議之一。通常情況下,奧斯卡評委對此採取折中手段,選取的影片一般既“藝術”又“商業”,兩者達到最佳結合點,既非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又避免了庸俗賣乖之嫌。但也有繞不開的年份,偏偏出現極端“藝術”卻也是極端“票房毒藥”的影片,在這種情況下,好萊塢評委往往的選擇是放棄。上世紀全美經典影片排名第一的《公民凱恩》就是一例。在第十四屆奧斯卡時,學院對評獎規則還未進行改革,採取的是資深影評人評選制,專家們折服於《公民凱恩》高超的電影技巧,給予了9項提名,但影片上映以來一直平庸的票房成績和在公眾中冷清的反應,讓評委們在最終評定時感到頗為棘手,斟酌再三,把大獎給予了它的對手《青山翠谷》,《公民凱恩》僅獲一項最佳編劇獎。
懸疑
1940年,從第十三屆(1940年,應為第十二屆)開始,獲獎名單將採用密封方法,在頒獎典禮上主持人不拆開它之前,任何人都無權知道結果。這一做法無疑是奧斯卡的點睛之筆,之後成為國際諸多電影節的借鑒典範。
奧斯卡永遠的經典
奧斯卡永遠的經典
奧斯卡猶如一潭深水,浪花飛濺之下是涌動的暗流。奧斯卡被推到舉世矚目的地位,除了它本身的“軟硬體”和諧匹配外,還有更深的一層原因,那就是——利益。據內行人估計,一部影片如果獲得奧斯卡提名,其票房增加值在3000萬美元左右,而如果一旦獲獎,票房收入還將增加2000萬美元。而且,影片獲獎后,對演員的回報也相當豐厚,不僅身價攀升,能得到實質性的物質回報,本人甚至還可以憑藉奧斯卡的權威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出於以上這些原因,好萊塢各大製片公司幾乎每年都要押寶於某部電影,為其耗費巨大的廣告投資。從五十年代早期開始至今,好萊塢的兩份定期刊物《聯合演出日報》和《好萊塢報道》成為了各大製片公司爭奪的主要陣地,它們買斷其中的多頁版面刊登電影廣告。除此而外,各大製片公司在電視台黃金時間插播的電視廣告上也得花大筆費用。時至今日,網際網路也成為了他們進行影片宣傳競爭的主要手段。
製片公司通過各種媒介方式宣傳影片主要是要在公眾中擴大影響,爭取票房,但是,要想真正獲獎,僅靠輿論影響力是不夠的,因為,奧斯卡獎項的選票是牢牢攥在學院評委的手裡的。製片公司要想穩操最後勝券,必須採用“非常手段”。在奧斯卡評委團里搶佔評委席成了各大製片公司屢試不爽、頗有成效的一個招數。

歷屆名單


時間奧斯卡獎時間奧斯卡獎
1929年5月16日第1屆奧斯卡金像獎1930年4月3日第2屆奧斯卡金像獎
1931年11月5日第3屆奧斯卡金像獎1932年11月10日第4屆奧斯卡金像獎
1933年11月18日第5屆奧斯卡金像獎1934年3月16日第6屆奧斯卡金像獎
1935年2月27日第7屆奧斯卡金像獎1936年3月5日第8屆奧斯卡金像獎
1937年3月4日第9屆奧斯卡金像獎1938年3月10日第10屆奧斯卡金像獎
1939年2月23日第11屆奧斯卡金像獎1940年2月29日第12屆奧斯卡金像獎
1941年2月27日第13屆奧斯卡金像獎1942年2月26日第14屆奧斯卡金像獎
1943年3月4日第15屆奧斯卡金像獎1944年3月2日第16屆奧斯卡金像獎
1945年3月15日第17屆奧斯卡金像獎1946年3月7日第18屆奧斯卡金像獎
1947年3月13日第19屆奧斯卡金像獎1948年3月20日第20屆奧斯卡金像獎
1949年3月24日第21屆奧斯卡金像獎1950年3月23日第22屆奧斯卡金像獎
1951年3月29日第23屆奧斯卡金像獎1952年3月20日第24屆奧斯卡金像獎
1953年3月19日第25屆奧斯卡金像獎1954年3月25日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
1955年3月30日第27屆奧斯卡金像獎1956年3月21日第28屆奧斯卡金像獎
1957年3月27日第29屆奧斯卡金像獎1958年3月26日第30屆奧斯卡金像獎
1959年4月6日第31屆奧斯卡金像獎1960年4月4日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
1961年4月17日第33屆奧斯卡金像獎1962年4月9日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
1963年4月8日第35屆奧斯卡金像獎1964年4月13日第36屆奧斯卡金像獎
1965年4月5日第37屆奧斯卡金像獎1966年4月18日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
1967年4月10日第39屆奧斯卡金像獎1968年4月10日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
1969年4月14日第41屆奧斯卡金像獎1970年4月7日第42屆奧斯卡金像獎
1971年4月15日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1972年4月10日第44屆奧斯卡金像獎
1973年3月27日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1974年4月2日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
1975年4月9日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1976年3月29日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
1977年3月28日第49屆奧斯卡金像獎1978年7月3日第50屆奧斯卡金像獎
1979年4月9日第51屆奧斯卡金像獎1980年4月14日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
1981年3月31日第53屆奧斯卡金像獎1982年3月29日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
1983年4月11日第55屆奧斯卡金像獎1984年4月9日第56屆奧斯卡金像獎
1985年3月25日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1986年3月24日第58屆奧斯卡金像獎
1987年3月30日第59屆奧斯卡金像獎1988年3月16日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
1989年03月29日第61屆奧斯卡金像獎1990年03月26日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
1991年03月25日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1992年03月30日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
1993年03月29日第65屆奧斯卡金像獎1994年03月21日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
1995年03月27日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1996年03月25日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
1997年03月24日第69屆奧斯卡金像獎1998年03月23日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
1999年03月21日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2000年03月26日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
2001年03月25日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2002年03月24日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
2003年03月23日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2004年03月01日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
2005年02月27日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2006年03月05日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
2007年02月25日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2008年02月24日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
2009年02月22日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2010年03月07日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1年02月27日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2012年02月27日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3年02月25日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2014年03月02日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5年02月23日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2016年02月28日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7年02月26日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2018年03月04日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9年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2020年2月9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

獎項之最


奧斯卡歷史上獲得大滿貫的影片(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
《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1934)
《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
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
獲奧斯卡(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獎項最多的影片
獲11項獎
《泰坦尼克號》(1998)
《賓虛》(1959)
《指環王3:王者歸來》(2003)
獲10項獎《西區故事》(1961)
獲9項獎
《琪琪》(1958) 
《末代皇帝》(1987)
《英國病人》(1996)
獲8項獎
《亂世佳人》(1939)
《永垂不朽》(1953)
《碼頭風雲》(1954)
《窈窕淑女》(1964)
歌廳》(1972)
《甘地傳》(1982)
《莫扎特》(1984)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2008)
獲提名項目最多的影片
14項
《泰坦尼克號》(1997)
《彗星美人》(1950)
愛樂之城》(2016)
13項
《亂世佳人》(1939)
《永垂不朽》(1953)
《歡樂滿人間》(1964) 
靈欲春宵》(1966)
《阿甘正傳》(1994) 
《指環王1:護戒使者》(2001)
《芝加哥》(2002)
《返老還童》(又名《本傑明巴頓奇事》)(2008)
《水形物語》(2017)
12項
《賓虛》(1959)
《窈窕淑女》(1964)
《與狼共舞》(1990) 
《辛德勒的名單》(1993) 
《角鬥士》(2000)
《國王的演講》(2010)
《林肯》(2012)
《荒野獵人》(2015) 
11項
《西區故事》(1961)
《紫色》(1985) 
《指環王3:王者歸來》(2003)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
《小丑》(2019)
10項
《雌雄大盜》(1968)
《卧虎藏龍》(2000)
美國騙局》(2013)
《地心引力》(2013) 
《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2015) 
《羅馬》(2018) 
《寵兒》(2018) 
《1917》(2019)
《好萊塢往事》(2019)
《愛爾蘭人》(2019)
獲提名的項目最多且全獲獎的影片
《指環王3:王者歸來》
2004年第76屆提名11項並全部獲獎
最佳影片(巴里·M·奧斯本、彼得·傑克遜、弗蘭·威爾士)
最佳導演(彼得·傑克遜
最佳改編劇本(弗蘭·威爾士、菲利帕·鮑恩斯、彼得·傑克遜)
最佳藝術指導(格蘭特·梅傑、丹·漢納、Alan Lee)
最佳服裝設計(恩吉拉·迪克森、理查德·泰勒)
最佳混音
最佳電影剪輯
最佳視覺效果(喬·雷特利等)
最佳化妝(理查德·泰勒等)
最佳原創歌曲(弗蘭·威爾士、霍華德·肖、安妮·藍妮克絲)
最佳配樂獎(霍華德·肖
獲最佳影片獎的第一部彩色影片
《亂世佳人》1939年第12屆獲獎 
獲最佳影片提名的動畫電影
《美女與野獸》1992年第64屆 
《飛屋環遊記》2010年第82屆 
《玩具總動員3》2011年第83屆 
獲最佳影片提名的超級英雄電影
《黑豹》2019年第91屆 
​《小丑》​2020年第92屆
獲最佳導演獎最多的是(5次提名4次獲獎) 
約翰·福特
1936年第8屆《告密者》(獲獎)
1940年第12屆《關山飛渡》
1941年第13屆《憤怒的葡萄》(獲獎)
1942年第14屆《青山翠谷》(獲獎)
1953年第25屆《蓬門今始為君開》(獲獎)
獲提名最多的導演(12次提名3次獲獎) 
威廉·惠勒
1937年第9屆《孔雀夫人
1940年第12屆《呼嘯山莊》
1941年第13屆《香箋淚
1942年第14屆《小狐狸》
1943年第15屆《忠勇之家》(獲獎)
1947年第19屆《黃金時代》(獲獎)
1950年第22屆《女繼承人》
1952年第24屆《偵探的故事》
1954年第26屆《羅馬假日》
1957年第29屆《四海一家》
1960年第32屆《賓虛》(獲獎)
1966年第38屆《收藏家》
此外還於1966年第38屆獲得埃爾文.G.撒爾伯格紀念獎。
獲最佳男主角最多的演員(6次提名3次獲獎) 
丹尼爾·戴·劉易斯
1990年第62屆《我的左腳》(獲獎)
1994年第66屆《因父之名》
2003年第75屆《紐約黑幫》
2008年第80屆《血色將至》(獲獎)
2013年第85屆《林肯》(獲獎)
2018年第90屆《霓裳魅影》
獲最佳女主角最多的女演員(12次提名4次獲獎) 
凱瑟琳·赫本
她是美國精神的象徵,美國人自然給了她至高無上的榮譽。
1934年第6屆《清晨的榮譽》(獲獎)
1936年第8屆《愛麗絲·亞當斯
1941年第13屆《費城故事》
1943年第15屆《風雲女性》
1952年第24屆《非洲女王號
1956年第28屆《艷陽天》
1957年第29屆《雨緣
1960年第32屆《夏日驚魂
1963年第35屆《長日入夜行
1968年第40屆《猜猜誰來吃晚餐》(獲獎)
1969年第41屆《冬之獅》(獲獎)
1982年第54屆《金色池塘》(獲獎)
獲獎最多的個人(63項提名26項獲獎) 
華特·迪士尼個人獲獎共26次,包括12個卡通獎和長、短記錄片及榮譽獎等多個獎項
獲提名最多的男演員(8次提名最佳男主角獎2次獲獎、4次提名最佳男配角獎1次獲獎) 
傑克·尼科爾森
最佳男主角提名:
1971年第43屆《五支歌》
1974年第46屆《最後的細節
1975年第47屆《唐人街》
1976年第48屆《飛越瘋人院》(獲獎)
1986年第58屆《現代教父
1988年第60屆《離離原上草》
1998年第70屆《盡善盡美》(獲獎)
2003年第75屆《關於施密特
最佳男配角提名:
1970年第42屆《逍遙騎士》
1982年第54屆《烽火赤焰萬里情
1984年第56屆《母女情深》(獲獎)
1993年第65屆《義海雄風》
獲提名最多的女演員(21次提名,17次最佳女主角、4次最佳女配角) 
梅麗爾·斯特里普
最佳女主角提名:
1982年第54屆《法國中尉的女人》
1983年第55屆《蘇菲的抉擇》(獲獎)
1984年第56屆《絲克伍事件
1986年第58屆《走出非洲》
1988年第60屆《離離原上草》
1989年第61屆《黑暗中的吶喊
1991年第63屆《來自邊緣的明信片
1996年第68屆《廊橋遺夢》
1999年第71屆《親情無價》
2000年第72屆《弦動我心
2007年第79屆《穿普拉達的女王
2009年第81屆《虐童疑雲》
2010年第82屆《朱莉與朱莉婭》
2012年第84屆《鐵娘子:堅固柔情》(獲獎)
2014年第86屆《八月:奧色治郡》
2017年第89屆《跑調天后
2018年第90屆《華盛頓郵報》
最佳女配角提名:
1979年第51屆《獵鹿人》
1980年第52屆《克萊默夫婦》(獲獎)
2003年第75屆《改編劇本
2015年第87屆《魔法黑森林
獲最佳原創(改編)劇本提名最多的人(16次最佳原創劇本獎、7次最佳導演獎、1次最佳男主角獎) 
伍迪·艾倫
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1978年第50屆《安妮·霍爾》(獲獎)
1979年第51屆《我心深處》
1980年第52屆《曼哈頓》
1985年第57屆《百老匯的丹尼·羅斯
1986年第58屆《開羅紫玫瑰
1987年第59屆《漢娜姐妹》(獲獎)
1988年第60屆《歲月流聲
1990年第62屆《罪與錯
1991年第63屆《艾麗絲》
1993年第65屆《夫妻們
1995年第67屆《百老匯上空的子彈
1996年第68屆《非強力春藥
1998年第70屆《解構哈利》
2006年第78屆《賽末點
2012年第84屆《午夜巴黎》(獲獎)
2014年第86屆《藍色茉莉
最佳男主角提名:
1978年第50屆《安妮·霍爾
最佳導演提名:
1978年第50屆《安妮·霍爾》(獲獎)
1979年第51屆《我心深處》
1985年第57屆《百老匯的丹尼·羅斯》
1987年第59屆《漢娜姐妹
1990年第62屆《罪與錯》
1995年第67屆《百老匯上空的子彈》
2012年第84屆《午夜巴黎
歷史上有2位連莊的影帝 
斯賓塞·屈賽
1937年第9屆《舊金山》
1938年第10屆《怒海餘生》(獲獎)
1939年第11屆《孤兒樂園》(獲獎)
1951年第23屆《岳父大人
1956年第28屆《黑岩喋血記
1959年第31屆《老人與海》
1961年第33屆《天下父母心》
1962年第34屆《紐倫堡大審判
1968年第40屆《猜猜誰來吃晚餐
湯姆·漢克斯
1989年第61屆《飛越未來
1994年第66屆《費城故事》(獲獎)
1995年第67屆《阿甘正傳》(獲獎)
1999年第71屆《拯救大兵瑞恩
2001年第73屆《荒島餘生》
歷史上首位3次連莊獲獎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最佳攝影獎提名:
1996年第68屆《小公主》
2000年第72屆《斷頭谷》
2006年第78屆《新世界》
2007年第79屆《人類之子》
2012年第84屆《生命之樹》
2014年第86屆《地心引力》(獲獎)
2015年第87屆《鳥人》(獲獎)
2016年第88屆《荒野獵人》(獲獎)
獲得年齡最大的演員
伊利亞·卡贊於1999年獲得第71屆奧斯卡榮譽獎,時年89歲。此前還於1948年第20屆《君子協定》、1955年第27屆《碼頭風雲》兩度獲得最佳導演獎,此外還於1952年第24屆《慾望號街車》、1956年第28屆《伊甸園之東》、1964年第36屆《美國、美國》(同時還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三次獲得最佳導演獎提名。
最年長的最佳男主角
亨利·方達因《金色池塘》1982年第54屆贏得最佳男主角獎,時年76歲又317天,獲獎不久即辭世,“最佳男主角”成了他的墓誌銘。此前還於1941年第13屆《憤怒的葡萄》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1981年第53屆獲得榮譽獎。
最年長的最佳男配角
克里斯托弗·普盧默憑《初學者》以83歲高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刷新了之前喬治·伯恩斯創下的80歲最佳男配角的記錄,此外還於2010年第82屆《最後一站》、2018年第90屆《金錢世界》兩度獲得最佳男配角提名。
獲提名的最年輕演員
賈斯汀·亨利《克萊默夫婦》(1980年第52屆)獲最佳男配角提名,那時他只有8歲。
獲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最小女演員
誇文賈妮·沃雷斯2013年第85屆憑《南方的野獸》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年僅9歲,而主演該片時實際只有6歲。
最小年齡獲獎者
秀蘭·鄧波兒
美國著名童星秀蘭·鄧波兒創造了一個好萊塢神話,她4歲時開始演電影,成為電影史上一顆耀眼的童星。她主演的影片有《小公主》、《小軍官》等。
1935年2月27日她獲得第7屆奧斯卡青少年特別獎時,年僅6歲零310天。同時她成為票房收入居第一位的、年齡最小的演員。
1938年,她成為最年輕的靠自己奮鬥而成為女百萬富翁的人。
奧斯卡歷史上蟬聯最佳導演獎的得主
約翰·福特:第13屆《憤怒的葡萄》、第14屆《青山翠谷》
約瑟夫·L·曼凱維奇:第22屆《三妻艷史》、第23屆《彗星美人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第87屆《鳥人》、第88屆《荒野獵人》
憑藉處女作獲得最佳導演獎的導演
德爾伯特·曼(1955《馬蒂》)
傑羅姆·羅賓斯(1961《西區故事》)
羅伯特·雷德福(1980《普通人》)
詹姆斯·L·布魯克斯(1983《母女情深》)
凱文·科斯特納(1990《與狼共舞》)
山姆·門德斯(1999《美國美人》)
同一年度憑兩部影片獲得最佳導演提名的導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2000《永不妥協》/《毒品網路》,憑後者獲獎)
邁克爾·柯蒂斯(1938《一世之雄》/ 《續四千金》,未獲獎,但憑藉電影《卡薩布蘭卡》獲得第16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卡瑞尼·布恩(1930《羅曼史》/《安娜·卡列尼娜》,未獲獎)
同時以製片人和導演身份獲得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的導演
比利·懷爾德(1961《桃色公寓》)
羅伯特·懷斯(1962《西區故事》和1966《音樂之聲》)
托尼·理查德森(1964《湯姆·瓊斯》)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5《教父2》)
邁克爾·西米諾(1979《獵鹿人》)
詹姆斯·L·布魯克斯(1984《母女情深》)
西德尼·波拉克(1986《走出非洲》)
凱文·科斯特納(1991《與狼共舞》)
斯蒂文·斯皮爾伯格(1994《辛德勒的名單》)
梅爾·吉布森(1996《勇敢的心》)
詹姆斯·卡梅隆(1998《泰坦尼克號》)
朗·霍華德(2002《美麗心靈》)
彼德·傑克遜(2004《王者歸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93《不可饒恕》和2005《百萬美元寶貝》)
喬爾·科恩伊桑·科恩(2008《老無所依》)
凱瑟琳·畢格羅(2010《拆彈部隊》)
吉爾莫·德爾·托羅(2018《水形物語》)
奉俊昊(2020《寄生蟲》)
首位奧斯卡最佳女導演
凱瑟琳·畢格羅2010年03月07日,憑《拆彈部隊》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同時還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 、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最佳剪輯獎。
獲得奧斯卡提名女導演
里娜·韋特繆勒(1977年第49屆《七美人》)
簡·坎皮恩(1994年第66屆《鋼琴課》)
索菲亞·科波拉(2004第76屆《迷失東京》)
凱瑟琳·畢格羅(2010第82屆《拆彈部隊》)
格蕾塔·葛韋格(2018年第90屆《伯德小姐》)
首位憑藉出演非英語片獲得奧斯卡獎的演員
索菲亞·羅蘭1962年第34屆憑《烽火母女淚》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首位獲得奧斯卡獎的黑人演員
哈蒂·麥克丹尼爾1940年第11屆憑《亂世佳人》獲得最佳女配角,是奧斯卡歷史上第一位獲獎的黑人演員。
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黑人演員
哈利·貝瑞2002年第74屆憑《死囚之舞》獲得最佳女主角,是奧斯卡歷史上首位黑人影后。
​​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的非英語片
​《寄生蟲》​2020年第92屆,由奉俊昊執導的韓國電影《寄生蟲》成為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的最佳電影,在未獲任何大風向標並擊敗斬獲金球最佳劇情片、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電影、製片人工會最佳製片等多個風向標的大熱影片《1917》的同時,它也獲得了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導演(同樣擊敗了拿滿四大風向標的《1917》導演薩姆·門德斯)、最佳國際電影等四項大獎。
華人相關
華人獲獎
影片獎
年份影片導演演員獎項備註
1991菊豆張藝謀鞏俐、李保田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2大紅燈籠高高掛張藝謀鞏俐、何賽飛、曾翠芬、金淑媛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4霸王別姬陳凱歌張國榮、鞏俐、張豐毅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4喜宴李安趙文瑄、金素梅、郎雄、歸亞蕾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5飲食男女李安郎雄、吳倩蓮、楊貴媚、王渝文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1卧虎藏龍李安周潤發、楊紫瓊章子怡、張震最佳外語片獲獎
最佳影片提名
2003英雄張藝謀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最佳外語片提名
導演、劇本獎
年份影片影片類型獎項獲獎者備註
2001卧虎藏龍華語片最佳導演李安提名
最佳改編劇本王蕙玲王度廬提名
2006斷背山英語片最佳導演李安獲獎
201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英語片最佳導演李安 獲獎
技術獎
年份影片獎項獲獎者備註
1994霸王別姬最佳攝影顧長衛 提名
1996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最佳攝影呂樂提名
2001卧虎藏龍最佳攝影鮑德熹獲獎
最佳藝術指導葉錦添
最佳配樂譚盾
最佳服裝設計葉錦添提名 
最佳剪輯蒂姆·史奎爾
最佳原創歌曲譚盾、豪爾赫·卡蘭德瑞里
2005十面埋伏最佳攝影趙小丁 提名
2007滿城盡帶黃金甲最佳服裝設計奚仲文提名
2014一代宗師最佳攝影菲利浦·勒素提名 
最佳服裝設計張叔平
短片獎
年份名稱獎項獲獎者備註
1999邦尼最佳動畫短片獎肖永亮獲獎
2006潁州的孩子最佳紀錄短片獎楊紫燁獲獎
成就獎
年份獎項獲獎者備註
2016終身成就獎成龍獲獎
相關人物
黃柳霜
1937年奧斯卡獎觀禮。
最早進軍好萊塢的華人好萊塢影星之一,一直以好萊塢邊緣人的形象出現。
黃宗沾
黃宗沾,出生於中國廣東台山,五歲移民美國華盛頓州。
一生十一次提名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是第一位獲得奧斯卡獎的華人。
1939年憑《海角遊魂》獲第11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
1941年憑《伊利諾斯州的林肯》獲第13屆奧斯卡最佳黑白攝影提名。
1943年憑《金石盟》獲15屆奧斯卡最佳黑白攝影提名。
1944年憑《空軍》和《北方之星》獲第16屆奧斯卡最佳黑白攝影提名。
1956年憑《玫瑰紋身》獲第28屆奧斯卡最佳黑白片攝影獎。
1958年憑《老人與海》獲第31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
1964年憑《赫德》獲得第36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1967年憑《時刻》獲第39屆奧斯卡最佳黑白攝影提名。
1976年憑《滑稽小姐》獲第48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
吳漢吳漢,同年獲得第42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獎,吳漢祖籍廣東潮州,柬埔寨籍華裔。
1985年吳漢憑《殺戮戰場》獲第57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奧斯卡獲得最佳男配角的華裔演員。
蘇聰蘇聰,出生於中國天津,獲獎時已入德國籍。
1988年憑《末代皇帝》獲第60屆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第一位獲獎的大陸人。
張藝謀1991年憑《菊豆》獲第6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2年憑《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第6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2年憑《英雄》獲第75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陳凱歌1994年憑《霸王別姬》獲第6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顧長衛1994年憑《霸王別姬》獲第66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
李安李安,中國台灣地區,持美國綠卡,但未更換國籍。
1994年李安憑《喜宴》獲第6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5年李安憑《飲食男女》獲第67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6年憑《理智與情感》獲第68屆最佳影片提名。
2001年憑《卧虎藏龍》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迄今唯一一部華語電影獲獎)
2001年憑《卧虎藏龍》獲第73屆最佳影片提名。
2001年憑《卧虎藏龍》獲第73屆最佳導演提名。
2006年憑《斷背山》獲第78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迄今唯一一個華人導演獲此殊榮)
2006年憑《斷背山》獲第7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2013年憑《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第8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第二次獲得最佳導演獎)
2013年憑《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第8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肖永亮
出生於江西南昌的旅美電影人。
電腦特技製作
蟑螂總動員》(Joe's Apartment,1996)
《小小願望》(Simple Wish,1997)
《泰坦尼克》(Titanic,1997)
《異形4:浴火重生》(Alien: Resurrection,1997)
《綠寶機密》(Lulu on the Bridge ,1998)
《星艦迷航記:星際起義》(Star Trek: Insurrection,1998)
《邦尼》(Bunny,1998)第7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獲獎)
《耶穌之子》(Jesus' Son,1999)
《格鬥俱樂部》(Fight Club,1999)
《冰河世紀》(Ice Age, 2002)的前期設計
第一個獲得奧斯卡的華人。
呂樂呂樂,現是法國籍,獲提名時候還是中國籍
1996年憑《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獲第68屆最佳攝影提名。
虞琳敏虞琳敏,美國國籍華裔
1997年憑《呼吸的代價》獲第69屆奧斯卡最佳記錄短片。
王水泊王水泊,加拿大華人
1999年 王水泊憑《天安門上太陽升》獲第71屆奧斯卡最佳記錄短片提名。
譚盾譚盾,原中國湖南籍,獲獎時是美國籍。
憑《卧虎藏龍》獲第73屆最佳原創音樂獎。
鮑德熹鮑德熹,原中國香港,獲獎時是美國籍
憑《卧虎藏龍》獲第73屆最佳攝影獎。
葉錦添葉錦添,獲獎時為中國香港籍。
憑《卧虎藏龍》獲第73屆最佳藝術指導獎,獲得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江志強、徐立功江志強、徐立功。(均為製片人,中國台灣地區籍)
王蕙玲、蔡國榮王蕙玲、蔡國榮憑《卧虎藏龍》獲最佳改編劇本提名。(均為編劇,中國台灣地區籍)
趙小丁2005年趙小丁憑《十面埋伏》獲第77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
楊紫燁楊紫燁,美籍華裔,父母是美籍華人
2007年憑《穎州的孩子》獲第79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
奚仲文2007年憑《滿城盡帶黃金甲》獲第79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張叔平2014年第86屆憑《一代宗師》獲得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尊龍、陳沖1987年,參加了奧斯卡頒獎禮作為頒獎嘉賓上台頒獎,《末代皇帝》也成為當年的最佳影片。
盧燕說起奧斯卡評委,必須要提下老前輩盧燕,身為華裔,她從上世紀50年代末就從影好萊塢,闖蕩50載,也和內地、香港、台灣的大導合作甚多,拿過三屆金馬影后,資歷淵博,為好萊塢主流認可,同時她還是奧斯卡評選委員會首位華人評委,現為奧斯卡終身評委。
鞏俐1992年,因鞏俐主演的張藝謀導演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成為最早踏上奧斯卡紅毯的中國女演員之一,此外1988年鞏俐主演的《菊豆》和1994年主演的陳凱歌導演影片《霸王別姬》也都分別入圍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李玟《卧虎藏龍》在奧斯卡上創造了很多“首次”,電影的優質帶來了不少“裙帶”榮譽,比方說李玟在奧斯卡上的3分鐘獻唱,成為至今唯一在奧斯卡頒獎典禮演唱的華人歌手。
楊紫瓊、周潤發2001年,73屆奧斯金像獎上頒發最佳視覺效果獎。
章子怡
2001年,作為《卧虎藏龍》的演員出席了頒獎禮。
2005年,頒發最佳視覺效果獎,
2006年,頒發最佳剪輯獎,
是第一位獨立頒獎的中國電影人。
成龍
華人在奧斯卡頒獎禮上也有尷尬時,那是第68屆奧斯卡,“中槍”的是成龍大哥,憑藉《紅番區》在好萊塢打了翻身仗的成龍被邀請與籃球巨星賈巴爾一同頒獎,銀幕上播放著賈巴爾打倒李小龍的電影片段節選,銀幕下成龍幾次無法夠到賈巴爾高高在上的獲獎單,是無心安排還是刻意嘲諷,就只能見仁見智了。
2016年,成龍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孫紅雷2008年,儘管沒有中國電影入圍,但作為提名電影《蒙古王》主演之一,孫紅雷出席了頒獎禮。
李冰冰2012年,因主演好萊塢電影《雪花秘扇》在全球公映反應良好,李冰冰獲邀出演了第84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頒獎禮。
唐朝2012年,作家唐朝受奧斯卡主席邀請,出席了第84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頒獎禮。 
林鵬2013年,林鵬受到好萊塢製片人的邀請出席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進行觀禮並走紅毯。 
范冰冰2013年,范冰冰受到奧斯卡前主席,好萊塢製片人Bill Mechanic的邀請,同時作為奧斯卡贊助商蕭邦(Chopard)代言人身份,首次亮相第85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的紅地毯並觀禮。
陳志勇《失物招領》是澳籍華裔插畫家陳志勇的繪圖小說,由安德魯·魯曼改編為動畫,獲第8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胡偉2015年第87屆憑《酥油燈》獲得最佳真人短片提名 
【評委】
奧斯卡在全球有6000多名評委。
華人評委包括盧燕、陳沖、鄔君梅陳凱歌顧長衛、李安、吳宇森、李連杰、章子怡、王家衛賈樟柯陳可辛、張曼玉、梁朝偉、姜文馮小剛許鞍華、范冰冰等。 
亞洲獲獎
成龍是首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華人,同時也是第四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人。在他之前日本導演黑澤明、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和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分別在1989、1991、2014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社會評價


傾向

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演員和電影的風格總是受到歷史和政治因素的影響。電影作為一個強有力的媒體,統治精英們總能認識到其戰略地位。奧斯卡與政治發生最密切關係正是美國50年代麥卡錫主義泛濫的時候。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即查理·卓別林。而相對而言,紀錄片和外語片比主流的美國電影更清晰地顯露其政治傾向。如果用一種特殊的規則來審視這類影片,那些獲得提名的外國影片都是政治化的。(看似與政治無關的《卧虎藏龍》其實也不能免俗)。無論學院是否喜歡,由於影片本身就是政治的傳媒,奧斯卡與政治永遠不可能分離。
在奧斯卡獎角逐的過程中,歷史和政治因素總是會影響影片的類型和表現力。也就是說,在決定奧斯卡獎的歸屬問題上,社會環境、時代精神和主旨比影片本身的藝術含量更為重要。奧斯卡的選擇永遠是安全的、主流的、非爭議性的電影,而且這些電影還要擁有被廣泛接受的價值:如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獎,《洛城機密》落選;1998年《莎翁情史》獲獎,《美麗人生》落選;2001年《美麗心靈》獲獎,《指環王》落選。
奧斯卡的主旨是懷舊,主題則在於強調傳統的家庭價值觀。

批評

奧斯卡電影的中國之旅:浮浮沉沉八十年
奧斯卡電影的中國之旅:浮浮沉沉八十年
奧斯卡被認為是政治正確的娛樂。
會員終身制(已引入淘汰機制)和老齡化是電影學院面臨的兩大問題。在學院成員和電影工作者之間(被提名者)至少相差一代人。而在學院成員和普通電影觀眾之間則至少相差兩代人。
學院會員的偏見最多的體現在獲最佳影片的電影類型中,即節奏溫婉、表現高尚主題,符合中產階級審美趣味,反映主流文化,對於涉及敏感話題或大膽試驗性質的影片者均不予考慮。
形式各異的怪異行為已成為男女奧斯卡獎得主的表演的共同特徵。如嫩臉扮老相;表演一個行為怪異的人,一個天才或者甚至一個瘋子;飾演一位基於現實人物改編的英雄角色;假裝有很重的口音等。
評委們,就像普通的常看電影的人們一樣,傾向於以主題來評判一部電影的優劣。
除了體裁和主題要符合奧斯卡評委的口味外,大多數奧斯卡獲獎影片或題名影片都以宏大的視覺風格及偽實時的畫面來炫耀電影華而不實的製作價值,這一切都體現在影片龐大的製作預算和極長的拍攝周期中。除少數作品外,這些電影都是高預算、大規模豪華製作從第一部最佳影片《翼》到《亂世佳人》一直到《泰坦尼克號》,都是如此。
歸因於奧斯卡金像獎的正面的展示和被廣泛的尊重,各工作室在所謂的“奧斯卡季節”,花費上百萬美元更特地雇傭了記者來推銷他們的電影。這也導致了奧斯卡金像獎被詬病為——其越來越受到市場化的影響,而不是影片的質量。William Friedkin,一位獲得金像獎的導演和前典禮製片人,曾在2009年紐約的一次會議上表達了這種情緒,把它描述為“任何產業為了它們自己曾做過的最大規模的推銷”。此外,一些獲獎者,作為金像獎的批評者,曾聯合抵制其典禮,並拒絕接受所獲得的奧斯卡金像。第一位做這件事情的人是 Dudley Nichols (1935年,在The Informer電影上,獲得最佳編劇)。Nichols 抵制了第8屆金像獎典禮,因為金像獎和美國作家工會有衝突。George C. Scott 成為在第43屆金像獎典禮上第二位拒絕接受其獎項的人(1970年,在電影Patton里,獲得最佳演員)。Scott 把典禮描述為“行屍走肉的典禮“,並說”我不想成為其中的一部分“。第三位是 Marlon Brando, 他拒絕了他的獎項(1972年,在電影Godfather裡面,獲得最佳演員),引述了的理由是,電影工業裡面的種族歧視,以及美國本土人過於主流化。在第45屆金像獎典禮上,Brando 委派 Sacheen Littlefeather 閱讀了長達15頁的演說來詳細描述他的批評。
Tim Dirks, 作為AMC電影網站 filmsite.org 上的編輯,曾為金像獎寫過這樣一段話:
不幸的是,有價值的評論,藝術家的洞察,文化上的影響力,和許多電影中高質量的創造力,並沒有被給以相同權重的投票。特別是自1980年代起,高成本“公式化製作”,並有著驕人收益的商業大片常常被一哄而起的成為強勢的大贏家(和最佳影片獎的獲得者),但是 它們並沒有偉大電影所具有的深度或者以任何方式被評論家廣泛認可。
典型的對於金像獎中最佳影片的批評,既是,在獲獎者和提名者之中,過多的出現了浪漫的歷史類史詩片,傳記類的戲劇,浪漫的戲劇喜劇,以及家庭類跌宕誇張劇情的戲劇,它們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在美國發行的,並且是在新年前三個月中發行的。這也導致了“奧斯卡之餌”專詞的發明,用來描繪這樣的電影。整體來說,學院的頒獎,似乎是經歷了某種周期性的過程:1940年代的早期,是以戰爭為主題的影片;1940年代的後期,1960年代的後期,和2000年的的中期,是“社會問題”的戲劇;而音樂劇和歷史類的史詩劇是在1960年的早期到中期;家庭類跌宕誇張的戲劇和傳記類的史詩劇是在1970年代的晚期,並貫穿了1980年代;一種特定的影片類型(這種前期的電影,現在被認為屬於“B級電影“)位於1970年代的早期和1990年代;浪漫的歷史類的史詩戲劇則位於1990年代的晚期和2000年代的早期;由被評論家認可和讚許的導演所製作的暴力內容的獨立電影位於2000年代的晚期;而20世紀的歷史電影則位於2010年代。[需要引用出處] 這導致了在許多時候,更多特定的批評指出,學院正在和觀眾分裂,例如,由於中意於”奧斯卡之餌“而不是觀眾的喜好,或者是中意於歷史類有著跌宕起伏劇情的戲劇,而不是被評論家廣泛認可的,對於當時生活中的問題有著深刻刻畫的電影。學院似乎為了補償這些電影,而提名這些電影在其它不同的類別裡面,比如,為科幻和動作電影設置了視覺效果獎和影片剪輯獎,為喜劇類設置了劇本改編和輔助表演提名,以及為被評論家認可的藝術電影設置了導演,攝影和外國語言的提名。
表演的獎項在某些年代被批評為,並沒有更多的認可那些高人一籌的表演,而是因為某種憐憫的原因,個人的倍受歡迎,對於過錯的補救而頒獎,或者是為了認可某一個特定的提名者的終生成就而頒布“終生成就”獎。
電影藝人們把獲得奧斯卡獎作為莫大的榮譽,從同行那裡獲得的最高讚美,是他們事業的終極目標。正如索菲亞·羅蘭曾說:“在我演出《母女情》之前,我是一個戲子;在那之後,我成了一名女演員。不管是好是壞,獲奧斯卡獎已經成為選擇電影題材的一項重要動力,標準就是那些電影具有‘奧斯卡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