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
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
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83rd Academy Awards)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辦的電影獎項。
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共設置24個獎項。《國王的演講》獲得最佳影片獎,湯姆·霍珀和科林·費斯憑藉該片分別獲得最佳導演獎和最佳男主角獎,娜塔莉·波特曼憑藉《黑天鵝》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2011年2月27日,該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柯達劇院舉行,由詹姆斯·弗蘭科和安妮·海瑟薇共同擔任主持人,美國廣播公司(ABC頻道)進行現場直播。
流程 | 日程 |
奧斯卡榮譽獎頒獎晚宴 | 2010年11月13日(周六) |
提交演職人員正式名單截止 | 2010年12月1日(周三) |
提名選票寄出 | 2010年12月27日(周一) |
提名選票截止 | 2011年1月14日(周五) |
公布提名名單 | 2011年1月25日(周二) |
最終選票寄出 | 2011年2月2日(周三) |
提名者午宴、全體提名者合影 | 2011年2月7日(周一) |
奧斯卡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 | 2011年2月12日(周六) |
最終選票截止 | 2011年2月22日(周二) |
第8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 2011年2月27日(周日) |
參考資料:
奧斯卡頒獎典禮主持人 | 詹姆斯·弗蘭科 |
安妮·海瑟薇 | |
紅毯主持人(pre-show) | 羅賓·羅伯茨 |
蒂姆·古恩 | |
Krista Smith | |
瑪麗婭·曼努諾斯 |
參考資料:
獎項名稱 | 提名名單 |
最佳影片 | 《黑天鵝》 《鬥士》 《孩子們都很好》 《國王的演講》 《127小時》 《盜夢空間》 《社交網路》 《玩具總動員3》 《大地驚雷》 《冬天的骨頭》 |
最佳導演 | 達倫·阿羅諾夫斯基-《黑天鵝》 大衛·芬奇-《社交網路》 湯姆·霍珀-《國王的演講》 科恩兄弟-《大地驚雷》 大衛·O·拉塞爾-《鬥士》 |
最佳男主角 | 哈維爾·巴登-《美錯》 傑夫·布里吉斯-《大地驚雷》 科林·費斯-《國王的演講》 傑西·艾森伯格-《社交網路》 詹姆斯·弗蘭科-《127小時》 |
最佳女主角 | 安妮特·貝南-《孩子們都很好》 妮可·基德曼-《兔子洞》 詹妮弗·勞倫斯-《冬天的骨頭》 娜塔莉·波特曼-《黑天鵝》 米歇爾·威廉姆斯-《藍色情人節》 |
最佳男配角 | 克里斯蒂安·貝爾-《鬥士》 約翰·哈克斯-《冬天的骨頭》 傑瑞米·雷納-《城中大盜》 傑弗里·拉什-《國王的演講》 馬克·魯法洛-《孩子們都很好》 |
最佳女配角 | 艾米·亞當斯-《鬥士》 海倫娜·伯翰·卡特-《國王的演講》 梅麗莎·里奧-《鬥士》 海莉·斯坦菲爾德-《大地驚雷》 傑姬·韋弗-《動物王國》 |
最佳動畫長片 | 迪恩·德布洛斯、克里斯·桑德斯《馴龍高手》 西維亞·喬邁《魔術師》 李·昂克里奇《玩具總動員3》 |
最佳外語片 |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美錯》 (墨西哥) 歐格斯·蘭斯莫斯《狗牙》 (希臘) 蘇珊娜·比爾《更好的世界》 (丹麥) 丹尼斯·維倫紐瓦《焦土之城》 (加拿大) 拉契得·波查拉《法外之徒》 (阿爾及利亞) |
最佳原創劇本 | 邁克·李《又一年》 Keith Dorrington、埃里克·約翰森、斯考特·斯利弗、保羅·泰馬西《鬥士》 克里斯托弗·諾蘭《盜夢空間》 麗莎·查羅登科、斯圖爾特·布朗伯格《孩子們都很好》 大衛·塞德勒《國王的演講》 |
最佳改編劇本 | 丹尼·鮑爾、西蒙·比尤弗伊《127小時》 李·昂克里奇、邁克爾·阿姆特、安德魯·斯坦頓、約翰·拉塞特《玩具總動員3》 阿倫·索爾金《社交網路》 德布拉·格蘭尼克、安妮·羅西里尼《冬天的骨頭》 喬爾·科恩 、伊桑·科恩《大地驚雷》 |
最佳原創配樂 | 約翰·鮑威爾《馴龍高手》 漢斯·季默《盜夢空間》 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國王的演講》 A·R·拉曼《127小時》 特倫特·雷諾 、阿提戈斯·羅斯《社交網路》 |
最佳藝術指導 | 羅伯特·斯托姆伯格、Karen O'Hara《愛麗絲夢遊仙境》 斯圖爾特·克萊格、Stephanie McMillan《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 Larry Dias、Guy Dyas、Douglas A. Mowat《盜夢空間》 朱迪·法爾、Eve Stewart《國王的演講》 Nancy Haigh、傑西·岡作《大地驚雷》 |
最佳攝影 | 馬修·利巴提克《黑天鵝》 瓦利·菲斯特《盜夢空間》 丹尼·科恩《國王的演講》 傑夫·克隆威斯《社交網路》 羅傑·狄金斯《大地驚雷》 |
最佳服裝設計 | 柯琳·阿特伍德《愛麗絲夢遊仙境》 安托內拉·坎納羅茲《我是愛》 詹妮·碧萬《國王的演講》 桑迪·鮑威爾《暴風雨》 瑪麗·索弗瑞斯《大地驚雷》 |
最佳紀錄長片 | Banksy、Jaimie D'Cruz《從禮品店出門》 喬許·福克斯、Trish Adlesic《天然氣之國》 查爾斯·弗格森、Audrey Marrs《監守自盜》 蒂姆·赫瑟林頓、塞巴斯蒂安·榮格爾《雷斯特雷波》 露西·沃克、Angus Aynsley《垃圾場》 |
最佳紀錄短片 | 《它的名字叫殺戮》 Mitchell Block、Sara Nesson《海報女郎》 Karen Goodman、Kirk Simon《不再是陌生人》 Jennifer Redfearn、Tim Metzger《旭日東升》 《仇崗勇士》 |
最佳剪輯 | Andrew Weisblum《黑天鵝》 Pamela Martin《鬥士》 Tariq Anwar《國王的演講》 約翰·哈里斯《127小時》 柯克·巴克斯特、安格斯·瓦爾《社交網路》 |
最佳化妝 | Adrien Morot《巴尼的人生》 Greg Funk、Edouard F. Henriques、Yolanda Toussieng《回來的路》 里克·貝克、Dave Elsey《狼人》 |
最佳原創歌曲 | "Coming Home" -《鄉村音樂之戀》 "I See the Light" -《長發公主》 "If I Rise" - 《127小時》 "We Belong Together" - 《玩具總動員3》 |
最佳音效剪輯 | 理查德·金《盜夢空間》 Addison Teague、Gwendolyn Yates Whittle《創:戰紀》 Skip Lievsay、Craig Berkey《大地驚雷》 Tom Myers、Michael Silvers《玩具總動員3》 Mark P. Stoeckinger《危情時速》 |
最佳音響效果 | 《盜夢空間》 《社交網路》 《大地驚雷》 《國王的演講》 《特工紹特》 |
最佳視覺效果 | 肯·羅爾斯頓、David Schaub、卡雷·威利加斯、Sean Phillips《愛麗絲夢遊仙境》 Tim Burke、John Richardson、Christian Manz、Nicolas Aithadi《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 Bryan Grill、邁克爾·歐文斯、Joe Farrell、Stephan Trojansky《從今以後》 Chris Corbould、Andrew Lockley、Pete Bebb、Paul J. Franklin《盜夢空間》 詹尼克·薩斯、Ben Snow、Ged Wright、Daniel Sudick《鋼鐵俠2》 |
最佳動畫短片 | 泰迪·紐頓《晝與夜》 Jakob Schuh、Max Lang《咕嚕牛》 Geefwee Boedoe《舉手之勞害地球》 Shaun Tan、Andrew Ruhemann《失物招領》 Bastien Dubois《馬達加斯加:旅行日記》 |
最佳真人短片 | Tanel Toom《告白》 邁克爾·克雷《碾壓》 盧克·麥瑟尼《愛神》 Ivan Goldschmidt《和你》 Ian Barnes、Samantha Waite《143號願望》 |
獎項名稱 | 獲獎名單 |
最佳影片 | 《國王的演講》 |
最佳導演 | 湯姆·霍珀-《國王的演講》 |
最佳男主角 | 科林·費斯-《國王的演講》 |
最佳女主角 | 娜塔莉·波特曼-《黑天鵝》 |
最佳男配角 | 克里斯蒂安·貝爾-《鬥士》 |
最佳女配角 | 梅麗莎·里奧-《鬥士》 |
最佳動畫長片 | 《玩具總動員3》 |
最佳外語片 | 《更好的世界》(丹麥) |
最佳原創劇本 | 《國王的演講》- David Seidler |
最佳改編劇本 | 《社交網路》- Aaron Sorkin |
最佳原創配樂 | 《社交網路》- Trent Reznor、Atticus Ross |
最佳藝術指導 | 《愛麗絲夢遊仙境》 - Robert Stromberg、Karen O'Hara |
最佳攝影 | 《盜夢空間》 - Wally Pfister |
最佳服裝設計 | 《愛麗絲夢遊仙境》 - Colleen Atwood |
最佳紀錄長片 | 《監守自盜》 |
最佳紀錄短片 | 《不再是陌生人》 |
最佳剪輯 | 《社交網路》 - Angus Wall、Kirk Baxter |
最佳化妝 | 《狼人》- Rick Baker、Dave Elsey |
最佳原創歌曲 | "We Belong Together" - 《玩具總動員3》 |
最佳音效剪輯 | 《盜夢空間》- Richard King |
最佳音響效果 | 《盜夢空間》 - Lora Hirschberg、Gary A. Rizzo、Ed Novick |
最佳視覺效果 | 《盜夢空間》- Paul Franklin、Chris Corbould、Andrew Lockley、Peter Bebb |
最佳動畫短片 | 《失物招領》 |
最佳真人短片 | 《愛神》 |
特別獎 | |
終身成就獎 | 讓·盧克·戈達爾、伊萊·沃勒克、凱文·布朗羅 |
參考資料:
頒獎嘉賓 | 頒發獎項 |
Tom Kane | 第8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廣播員 |
湯姆·漢克斯 | 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 |
柯克·道格拉斯 | 最佳女配角 |
米拉·庫尼斯、賈斯汀·汀布萊克 | 最佳動畫短片、最佳動畫長片 |
哈維爾·巴登、喬什·布洛林 | 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原創劇本 |
拉塞爾·布蘭德、海倫·米倫 | 最佳外語片 |
瑞茜·威瑟斯彭 | 最佳男配角 |
湯姆·謝拉克、Anne Sweeney | 特別介紹環節 |
休·傑克曼、妮可·基德曼 | 最佳原創配樂 |
斯嘉麗·約翰遜、馬修·麥康納 | 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 |
瑪麗莎·托梅 | 學院技術成就獎 |
凱特·布蘭切特 | 最佳化妝、最佳服裝設計 |
凱文·史派西 | 介紹最佳原創歌曲提名歌曲表演 -"We Belong Together" 、"I See the Light" |
艾米·亞當斯、傑克·吉倫哈爾 | 最佳紀錄短片、最佳真人短片 |
奧普拉·溫弗瑞 | 最佳紀錄長片 |
比利·克里斯托 | 介紹第2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主持人鮑勃·霍普(數字投影) |
鮑勃·霍普(數字投影) | 介紹頒獎嘉賓小羅伯特·唐尼、裘德·洛出場 |
小羅伯特·唐尼、裘德·洛 | 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剪輯 |
詹妮弗·哈德森 | 介紹最佳原創歌曲提名歌曲表演 -"If I Rise" 、"Coming Home" 、頒發最佳原創歌曲 |
哈莉·貝瑞 | 致敬Lena Horne |
凱瑟琳·畢格羅、希拉里·斯萬克 | 最佳導演 |
安妮特·貝南 | 介紹學院榮譽獎、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 |
傑夫·布里吉斯 | 最佳女主角 |
桑德拉·布洛克 | 最佳男主角 |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 最佳影片 |
表演嘉賓 | 表演節目 |
William Ross(編曲、指揮) | 管弦樂表演 |
安妮·海瑟薇 | "On My Own" - 《悲慘世界》插曲 |
蘭迪·紐曼 | "We Belong Together" - 《玩具總動員3》 |
扎克瑞·萊維、艾倫·曼肯、曼迪·摩爾 | "I See the Light" - 《長發公主》 |
A·R·拉曼、弗洛倫斯·韋爾奇 | "If I Rise" - 《127小時》 |
格溫妮絲·帕特洛 | "Coming Home" - 《鄉村音樂之戀》 |
席琳·迪翁 | "Smile" - 緬懷致敬環節 |
PS22 Chorus | "Over the Rainbow" - 結束表演 |
參考資料:
第83屆奧斯卡獲獎人
2、該屆頒獎典禮採用了虛擬舞台設計理念,總製作人布魯斯·科恩和唐·米舍告別了傳統的實景舞台,引入了虛擬實景技術。
3、該屆奧斯卡頒獎禮獲獎名單的專用信封由Marc Friedland設計,不同於往屆的白色信封,該屆的信封外殼以金色為主。
4、從該屆開始,最佳視覺效果獎的提名名額增至5個,而原來只有3個名額。
2011《新聞周刊》奧斯卡特輯
儘管獎項歸屬有守舊傾向,但在頒獎禮的設計上卻有“革新”的設計。 (《南方都市報》評)該屆頒獎的環節設計稍顯平淡,很難有讓觀眾印象深刻的地方。(美聯社 評)
該屆重要獎項的頒出老套保守,表演獎項同金球獎保持高度一致,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同英國奧斯卡保持高度一致,尤其是精緻傳統的《國王的演講》,戰勝了散發著創意和新鮮感但並不完美的《社交網路》,實在讓人有些懷疑奧斯卡的眼光。(搜狐娛樂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