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霑
黃宗霑
黃宗沾(James Wong Howe,1899年8月28日—1976年7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台山永安村,美籍華裔攝影師、導演。
曾獲得10次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兩次獲得奧斯卡攝影金像獎。他畢生拍攝了130多部電影,被國際電影攝影師協會會員投票評選為電影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十大電影攝影師之一。
1976年,黃宗沾因癌症病逝於美國加州好萊塢。
1899年8月28日,黃宗沾出生於中國廣東省廣州,父親黃豪(音譯:Wong How)在華盛頓州的太平洋鐵路建築工事上服務,而後於當地開設了一間雜貨店,在黃宗沾大約五歲時,舉家遷至美國與父親團圓。
黃宗沾在12歲時,購買了柯達“黑盒子”家用相機,從此攝影就成為他一生的興趣。不過,他兒時的心愿卻是希望能成為一名職業拳擊手。進入青春期的黃宗沾為追求拳擊生涯而遷居至俄勒岡州,後來因為體型上的、經濟條件上的種種原因,他打消了拳擊訓練的念頭,轉赴洛杉磯討生活。
在陽光普照的南加州,16、17歲的他先從商業攝影師的助理干起,四處跑腿送貨,卻還是免不了被開除的命運,失意的他於是成天在唐人街鬼混,正好遇到電影公司出外景,經友人介紹,便以周薪10美元的工資,投身電影圈,在剪接房和影片庫擔任打掃清潔工作。
黃宗沾
某日,戴米爾預備拍攝一個金絲雀在籠中輕啼的鏡頭,聲音和樂曲在默片電影當道的年代,都是由電影院的專屬樂隊在影片放映時現場配奏,所以在片廠里,導演和劇組只要能拍到金絲雀張動鳥嘴的畫面即可。然而在拍攝現場,大牌金絲雀左哄也不聽,右哄也不聽,急得戴米爾直冒汗;黃宗沾靈機一動,拿來口香糖,塞進金絲雀的嘴裡,金絲雀兩喙被香口膠沾著,感覺很不舒服,便不斷啄動咬嚼,希望能掙脫口香糖的束縛,就這樣,戴米爾拍到了他要的鏡頭,而“第四攝影助理”黃宗沾,也因此獲得調薪百分之五十。
在那個黑白電影當道的年代,擁有藍色眼珠的俊男美女恐怕是好萊塢最感憂鬱的一群。他們晶瑩剔透的靈魂之窗在黑白影片或照片上看起來,往往成為沒有色彩的玻璃窗洞,煞是恐怖。所以,當年攝影師有個很重要的任務,是讓他們的眼球在照片上看起來,顏色要比原本的深一些;黃宗沾當時因為自己對人像攝影有高度的興趣,所以於好萊塢開了一家攝影社,偶爾替上門的大小明星拍拍人像照,賺點外快。有一次,一位藍眼珠的美女明星發現“被黃宗沾照出來的相片,眼珠顏色又深又美麗”,很快地把消息散播開來,不少藍眼珠的男女明星便紛紛登門造訪。黃宗沾發現,自己攝影工作室的一塊深藍色地毯,很可能在拍攝的過程中透過反射而造成這樣的驚喜成果,經過幾次實驗,他便打出相關廣告,果然大發利市。
爾後,藍眼珠的男女明星們開始向電影公司“指名”一定要黃宗沾來擔任他們新片的攝影師,這位神秘兮兮(對好萊塢來說,一切不是牛仔牛妹的事物都是神秘兮兮的)的中國年輕人就這樣登堂入室,成為好萊塢的“lighting cinematographer”。
在此同時,黃宗沾重回出生地—中國,拿起攝影機,想要用鏡頭留住一些風土民情、文化片段,這部他原本打算親自執導的電影雖然未能開拍,旅途中所攝得的片段卻在1932年被德國導演約瑟夫·馮·斯登堡剪輯進他的電影《上海快車》。
1934年,他以18個工作天完成喜劇片《瘦人奇案》(TheThinMan),又以28個工作天完成言情片《曼哈頓通俗劇》(Manhattan Melodrama)。1938年,他在海蒂·拉瑪主演的《海角遊魂》片中掌鏡,獲得他畢生第一座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
1947年,他在《靈與肉》(Body and Soul)影片里拍攝拳擊場面時,破天荒讓持著手提攝影機的攝影師套上滑輪鞋,在拳擊場上溜轉,直接把觀眾帶進激烈的動作場面核心。
1951年,另外一部電影《The Brave Bull》里有場鬥牛戲,黃宗沾則又將攝影機綁上鬥牛士的腰際,正面拍攝蠻牛發狠衝撞的畫面。
進入1950年代,黃宗沾差一點淪為麥卡錫主義“白色恐怖”的祭品,幾次被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調查,險些就被列進“黑名單”。1955年,以《玫瑰圖騰》(The RoseTattoo)奪下第一座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黑白攝影。
1963年,又再以《原野鐵漢》(Hud)二度獲獎。1959年,他擔任攝影指導的《桃色血案》;同年拍攝多年的《老人與海》為他再奪得一座金像獎提名。
黃宗沾在1950年代後期,影星李麗華,以“難民”的身分申請移民來美國,在好萊塢經由黃宗沾等人的介紹,順利與大導演塞西爾·B·戴米爾搭上線,黃宗沾還為李麗華拍攝了一系列精美的明星玉照。
黃宗沾在1960年代後期、1970年代之後,因為健康的關係逐漸減緩了他的工作腳步。1974年,因為他早年最擅拍攝經典女星的美名,讓電影製作人特別禮聘他擔任歌舞巨片《滑稽女郎》的攝影指導,任務是要將女主角芭芭拉·史翠珊拍得美美的,期間他還一度因病住院,仍勉力完成工作,最後獲得生平第十次的金像獎提名。
英文名
黃宗沾上小學時,他的老師替他取了英文名字,以粵語音譯“Wong Tung Jim”當中的“Jim”字樣為本,起了英文學名為“James”,又因為黃宗沾爸爸的大名“Wong How”遭誤解,所以老師選了“How”字當成他的姓,形轉為“Howe”,於是“James Howe”便成為他在美國的正式姓名。在1934年左右,電影公司又決定將他的本姓“黃”(粵語譯音為Wong)加入原本的“James Howe”當中,以增添黃宗沾的異國風情吸引力。
感情
黃宗沾與夫人
綽號
1930年,黃宗沾為自己贏得了“LowKey Howe”的綽號;“lowkey”指的是一種特別的攝影風格,在黑白電影的全盛時期,黑色與白色的光線反差,是決定整個畫面戲劇張力與重心的最重要關鍵,高反差曰為“lowkey”,低反差曰為“highkey”;黃宗沾的影棚內景攝影風格,是以高反差的明暗對比為主,巧妙地將戲劇重心烘托出來。
進入40年代,因為戰爭的關係,美國社會掀起一陣“反亞裔”的漣漪,黃宗沾每每被誤認為是“日本人”而受辱,他一氣之下就在衣襟上掛了“我是中國人”(I Am Chinese)的別章,情形雖然稍微好轉,卻沒有太大改善,他的摯交詹姆斯·卡格尼為了聲援好友,居然也學黃宗沾,掛上“我是中國人”的別章,成為影壇花邊一樁。
時間 | 片名 | 主演 |
1954年 | 籃場拼爭 | Dane Clark、Patricia Breslin |
1958年 | 看不見的復仇者 | Richard Derr、Mark Daniels |
(以上參考資料)
時間 | 片名 | 導演 |
1923年 | 最後一個人 | 維克多·弗萊明 |
大峽谷的呼喚 | ||
命運之鼓 | Charles Maigne | |
1924年 | 阿拉斯加州人 | 赫伯特·布列努 |
1927年 | 索萊爾和兒子 | |
1928年 | 完美犯罪 | Bert Glennon |
1931年 | 罪案密碼 | 霍華德·霍克斯 |
橫跨大西洋 | 威廉·K·霍華德 | |
黃色護照 | 拉烏爾·沃爾什 | |
投降 | 威廉·K·霍華德 | |
1933年 | 權利與榮耀 | 威廉·K·霍華德 |
1934年 | 瘦人 | W.S. Van Dyke |
Stamboul Quest | 山姆·伍德 | |
1935年 | 約會 | 威廉·K·霍華德、山姆·伍德 |
壞痞子 | Dudley Murphy | |
單身女郎傳記 | Edward H. Griffith | |
1937年 | 英倫戰火 | 威廉·K·霍華德 |
羅宮秘史 | 約翰·克隆威爾、W.S. Van Dyke | |
1938年 | 湯姆歷險記 | 諾曼·陶羅格、喬治·庫克 |
海角遊魂 | 約翰·克隆威爾 | |
1939年 | 天生草芥命 | Lewis Seiler |
俄克拉何馬小子 | 勞埃德·培根 | |
四個妻子 | 邁克爾·柯蒂斯 | |
1940年 | 幻想曲 | 詹姆斯·阿爾格、Samuel Armstrong |
光榮之都 | 安納托爾·李維克、讓·尼古拉斯科 | |
林肯在伊利諾斯 | 約翰·克隆威爾 | |
星期六小孩 | 文森特·舒曼 | |
熱帶酒吧 | 威廉·凱利 | |
My Love Came Back | 柯蒂斯·伯恩哈特 | |
1941年 | 流芳百世 | Irving Rapper |
1942年 | 勝利之歌 | 邁克爾·柯蒂斯 |
金石盟 | 山姆·伍德 | |
1943年 | 劊子手之死 | 弗里茨·朗 |
空軍 | 霍華德·霍克斯 | |
反攻洛血戰 | 劉易斯·邁爾斯通 |
1975年《妙女士》
1971年《The Horsemen》
1970年《莫莉馬貴》
1970年《遠離莫比爾》
1968年《天涯何處覓知心》
1966年《脫胎換骨》
1966年《蓬門碧玉紅顏淚》
1963年《原野鐵漢》
1960年《唱不完的歌》
1960年《暴風雨之鄉的苔絲》
1959年《最後的怒漢》
1958年《老人與海》
1957年《成功的滋味》
1957年《永別了,武器》
1956年《Death of a Scoundrel》
1955年《玫瑰紋身》
1952年《厭男症女作家》
1951年《鬥牛壯士》
1950年《Tripoli》
1950年《The Baron of Arizona》
1948年《燕雀香巢》
1948年《The Time of Your Life》
1947年《追蹤》
1947年《風流如夢》
1945年《龍的影子》
1944年《馬賽之路》
(以上參考資料)
奧斯卡金像獎 |
▪ 1976 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 妙女士(提名) ▪ 1967 第3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黑白)脫胎換骨(提名) ▪ 1964 第3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黑白)原野鐵漢(獲獎) ▪ 1959 第3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彩色)老人與海(提名) ▪ 1956 第2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黑白)玫瑰紋身(獲獎) ▪ 1944 第1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黑白)空軍(提名) ▪ 1944 第1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黑白)反攻洛血戰(提名) ▪ 1943 第1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黑白)金石盟(提名) ▪ 1941 第1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黑白)林肯在伊利諾斯(提名) ▪ 1939 第1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 海角遊魂(提名) |
黃宗沾是20世紀世界電影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十大電影攝影師”之一,在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攝影藝術生涯中,黃宗沾經歷了電影從默片時代到有聲時代、從黑白時代到彩色時代的發展過程。他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孜孜不倦的探索,實現了對電影攝影藝術的不斷創新、突破和超越。他先後拍攝了130多部影片,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黃宗沾形成了自己在好萊塢獨樹一幟的攝影藝術風格。他在電影攝影,尤其是黑白電影攝影上的成就贏得了美國人乃至整個西方影視界的尊敬。黃宗沾在電影攝影藝術中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對光的極致追求,構建了自己攝影的靈魂;對色與彩的把握,調出了自己攝影的“三原色”;通過獨特的視角,勾勒出了靈動的構圖風格。 (重慶大學伊樹岩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