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兒童期的結果 展開

兒童期

心理學名詞

徠兒童期又稱學齡初期或小學期,指6、7~11、12歲這一時期。兒童期的兒童正處於小學階段,學習是他們的主導活動,兒童的認知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了。

一般特點


兒童期又稱學齡初期或小學期,指6、7~11、12歲這一時期。
這時兒童身體的各種組織和器官都有重大變化:骨骼系統中所有的脊柱彎曲正在形成,骨骼的骨化還在進行;肌肉和韌帶日益強固;腦的重量7歲以後已逐步接近成人水平,興奮和抑制機能進一步增強。
兒童期的兒童正處於小學階段,學習是他們的主導活動,兒童的認知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了。兒童認知活動的顯著特點是從口頭言語向書面言語過渡;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兒童知覺的隨意性和整合性在不斷提高,隨意注意和對抽象材料的注意開始發展,但對直觀材料的注意仍起重要作用。注意帶有情緒色彩,兒童的有意識記憶和重現逐步占重要地位。這一時期兒童思維的自覺性、獨立性和靈活性等和想象的隨意性都迅速增長,想象內容也日益豐富。兒童情感的內容逐漸充實,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在集體生活的影響下,兒童的個性也得到了發展。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開始比較自覺地評價他人和自己;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也進一步發展了。

學習特點


這一時期的學生學習的一般特點主要有: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和強制性;父母也需要不定期監督,但因為對外界的未知性很大,所以一定要在監護人的看護下才能進行一些安全性不是很高的活動。
其學習興趣的發展表現為:從學習的外部活動到學習內容,從不分化到分化,遊戲因素的作用由大到小。

記憶的發展

童年期的記憶容量(廣度)中數字記憶廣度與成人相當,初中時記憶容量最大達到11;
徠記憶的主要特點是:有意識記>無意識記;
記憶的主要方式是:意義記憶>機械記憶(逐漸)、抽象記憶>形象記憶(增長速度);
記憶策略(有助於記憶的手段和方法)的運用上主要是複述(主動背誦)、組織、歸類(簡單聯想歸類→功能關係歸類→按概念進行分類)、系列化(條理化)等。
童年期元記憶(關於記憶過程的知識或認知活動)的特點:小學生關於記憶的元認知知識包括有關自我的知識、關於記憶任務的知識、關於記憶策略的知識;小學一年級學生缺乏記憶監控能力。

思維的發展

童年期具有具體運算水平,其基本特徵是以形象邏輯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10歲(小四)是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轉折期;兒童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是概括能力的發展,經過三個階段:直觀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質抽象水平;同時推理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具有演繹推理能力(即三種水平:簡單概念(低年級)、言語表述(中年級)、自覺運用演繹(高年級))、歸納推理能力(四五年級是轉折點)、類比推理能力;另外新的思維結構也得以形成:掌握守恆(把握本質不變性)、思維具有可逆性(反演可逆性;互反可逆性)、補償關係的認知等;能夠掌握邏輯推理規則:類別體系化(類群集,類包含問題)、序列化(關係群集)排序,但思維活動還不能超越具體事物。

自我意識


童年期兒童能夠從具體的外部特徵轉向抽象的內部心理特徵來認識自我,有自我評價意識,獨立性日益增長,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評價他人>評價自己;能一分為二,評價內容逐漸擴大和深化,從身體自我→活動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穩定性逐步提高,從具體到抽象;由外而內。

親子關係


首先是親子關係的變化,交往時間發生變化、父母在兒童教養方面所處理的日常問題的類型發生變化、父母對兒童的控制力量發生變化[(父母控制(6歲前)、共同控制(6-12歲)、兒童控制(12歲后)]。3、同伴關係的發展(與同齡夥伴的交往)。同伴交往中兒童的人氣特點
按人氣特點,兒童可分為:受歡迎的兒童;不受歡迎的兒童;受忽視的兒童。影響兒童是否受歡迎的基本因素:社交能力。夥伴關係的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依從性集合關係期(一年級):依從教師;平行性集合關係期(二三四年級):團伙;整合性集合關係期(五六年級):依從夥伴;五、六年級是夥伴關係依從性的高峰期。

友誼的發展


童年期的友誼對兒童成長很有意義:學習上相互幫助、情感上共鳴、提供解決問題和困難的力量、增加快樂和興趣。兒童對友誼認識的發展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約3-5歲):短期遊戲夥伴關係、第二階段(約6-9歲)單向幫助關係、第三階段(約9-12歲)雙向幫助關係、第四階段(約12歲后)親密而又相對持久的共享關係。影響兒童選擇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以幼兒、小學低年級為多);行為、品質、學習成績和興趣相近(二三年級為多);人格尊重並相互敬慕(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為多);人際交往中的協同關係(年齡越大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