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兒童期的結果 展開
- 醫學術語
- 心理學名詞
兒童期
醫學術語
兒童期徠亦稱學齡初期或童年期。約7歲至12歲前的時期。此時期身體的生長仍穩步增長,除生殖系統外,其他器官的發育已接近成人水平,大腦皮質抑制、理解、分析、綜合能力增強,興奮強烈。在小學的教育影響下,兒童的認識、觀察、注意、記憶、想象、思維、語言等方面不斷發展。所以,家庭和學校要密切配合,充分開發兒童的智力資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為升初中作好準備。
根據各年齡組解剖生理特點,兒童期又分為:
①圍產期。胎兒滿28周到生后一周。
②新生兒期。從娩出到生后28天。
③嬰兒期。或稱乳兒期。從生后28天到1 周歲。
④幼兒期。1~3周歲。
⑤學齡前期。從幼兒期結束到入小學前,即3~6或7歲。
⑥學齡期。從入小學到青春發育開始,一般指 6或7~12歲。
⑦青春期。從第二性徵出現到生殖功能基本成熟,一般範圍是10--23歲,且女孩一般比男孩早2年。隨地區、氣候、種族而異,中國大部分地區女孩自10~13歲、男孩自12~15歲開始,分別在18~20歲完成,上述各時期各有特點,但也有連續性。
⑧成童。年齡稍大的兒童。或謂八歲以上,或謂十五歲以上,說法不一。引申指神童。
主要表現在:
①兒童體格發育和臟器成熟程度隨年齡而異。
②年齡越小,生長越快,所需營養物質和液體總量,比成人相對高。
③各種疾病刺激可出現異常病理現象。
④由於免疫機制不全,感染易擴散。
⑤遺傳性和先天性疾病多見。
⑥由於患兒多不能正確表達病情和檢查不合作,醫務人員應重視家長對病情的反映。
⑦兒童用藥劑量及種類、外科手術特點與成人不同。
⑧小兒恢復功能強,疾病易痊癒。但由於機體代償能力差,某些疾病可急劇發展而致死亡。
兒童期是人生髮育的最重要階段。每一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病理特點均與另一年齡階段不同,與成人更有明顯不同。年齡越小,差別越大。生長表示身體和器官的量的增長。發育指細胞、組織器官的分化完善及其功能的成熟,也即質的變化,如大腦的發育。生長與發育關係密切,是身體在質和量兩方面進展的動態變化。
全身各系統發育的速度不同,一般按自上而下的次序進行。頭部發育最早,停止也早;下肢發育的開始及停止較遲;神經系統和淋巴系統的發育先快后慢。出生后第一年,腦的發育最快。幼兒期咽部淋巴組織和扁桃體增長較快,10歲以後發育減慢。生殖系統及肌肉到青春期後方迅速發育。身高及體重在乳幼兒期及青春期有兩次高速度增長。
影響體格發育的因素 主要包括:
①先天因素。母親的年齡、胎次對胎兒出生體重都有影響。
②遺傳因素。各種染色體畸變和許多代謝疾病都可遺傳後代,不同民族間身高體重也有差異。
③營養因素。營養缺乏時,體重、身長明顯低下,智力發育也受到不同影響。
④急、慢性疾病。慢性病的影響尤為顯著。
⑤生活環境。環境清潔、陽光充足、空氣新鮮、足夠的戶外活動、規律的生活制度和教養方法均對體格發育起到促進作用。
⑥鍛煉和運動。能促進新陳代謝,協助消化和血液循環,也是影響體格發育的重要因素。
衡量兒童生長發育的指標 一般包括體重、身長、頭圍、胸圍、骨齡、牙齒髮育、感知和運動的發育、言語發育等方面。世界各國和各地區都有各自的標準,而且城鄉也存在差異。
兒童處於生長發育過程中,需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素來修補舊組織,增長新組織,產生能量,維持生理活動。年齡越小,生長發育越快,代謝越旺盛,而消化功能越差。如何選擇適合不同年齡兒童營養需要的食物及餵養方式,是兒童保健中的重要問題。
對營養素的需要 兒童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與成人不同,各年齡組間也有差異。機體所需總熱量包括基礎代謝、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每天活動消耗的能量、生長需要、排泄的消耗等5個方面。
小兒時期體液相對比成人多。新生兒體液總量約佔體重的80%,嬰兒約佔70% ,學齡兒童約佔65%,而成人約佔60%。故小兒年齡越小,所需水分越多。
不同年齡的兒童餵養方式不同。乳兒主要餵養乳類等流質食品,餵養方式有母乳餵養、人工餵養及混合餵養。隨著牙齒的萌出,可逐漸添加固體食物。一般1 歲以後可以斷奶。年齡越大,食物的性質、種類、分量越接近成人。
①母乳餵養。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營養品。世界衛生組織把提倡母乳餵養列入90年代兒童生存、發展和保護的行動綱領中。母乳的優點為:含有適合各年齡組嬰兒生長的各種營養素;經濟方便,不易污染;含有大量抵抗疾病的抗體;通過喂哺嬰兒,有利母親產後恢復及嬰兒智力體力發育。嬰兒斷奶最適當時期為 8~12個月,若遇夏季炎熱,為防改食而致消化不良,斷奶可延至秋季。
②人工餵養。用牛乳、羊乳、其他各種代乳食品喂哺6個月內嬰兒,稱人工餵養。採用何種代乳食品,要根據兒童年齡、消化功能、經濟條件來決定,並要注意各種代乳品的營養素含量。牛乳與人乳的比較(見表)。
④嬰兒輔助食品。隨嬰兒生長發育需要,自生后就要注意各種維生素及輔助食品的添加。
兒童用藥要注意下面 5點:
①兒童時期新陳代謝旺盛,藥物吸收、代謝和排泄比成人快。
③小兒各臟器正在發育中,功能不全,用藥不慎易中毒。
④小兒抵抗力差,極易罹患疾病,反過來又影響機體對藥物的耐受。
包括治療操作、一般護理、預防保健、餵養、心理衛生及教養等內容。兒童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家庭或托幼機構,所以護理工作不單是兒科護士的責任,小兒的親屬、幼兒園的保育人員和學校的教師,都要掌握兒童護理的知識和技能。
兒童骨骼柔軟,富有彈性,不正確的體位或長期壓迫易使骨骼變形。關節附近的韌帶較鬆弛,有些關節的臼窩較淺,應避免牽拉或負重以免損傷。兒童皮膚嬌嫩,特別是嬰兒,表皮角化層薄,容易脫落,因此皮膚易受損傷與感染。嬰幼兒易患腹瀉,臀部護理稍不慎,就會發生臀紅。蚊蟲叮咬後用手抓癢可致皮膚破損,破損的皮膚易感染。所以新生兒即要每天洗澡。皮膚被蚊蟲叮咬,可塗75%酒精,以止癢消炎。遇有皮膚感染應積極治療。
兒童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健全,對有些致病力較弱的細菌也有易感性。母體的抗體能通過胎盤傳遞給胎兒,兒童生后最初幾個月內較少患麻疹之類傳染病。但幾個月後這些母體抗體逐漸消失,對這些傳染病的易感性增加,因此要接受有計劃的免疫接種。
小兒疾病的種類、表現、診斷、治療及預后與年齡關係密切。嬰兒期最常見的貧血為營養性貧血,多因餵養不當所致。最常見的疾病為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肺炎;因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又常見高熱驚厥。隨年齡增大,與人群接觸機會增多,痢疾、肝炎、腮腺炎等消化道、呼吸道傳染病也日漸增多。嬰幼兒時期有很多癥狀不典型,又不能用言語表達主訴,但病情變化急劇,因此,更需要仔細觀察病情。小兒病情變化多端,治療護理得當會很快轉危為安,功能恢復迅速。如中毒性痢疾患兒經搶救在24小時后即可神志清醒,又如小兒骨折的癒合比成人快。有些乙型腦炎患兒,雖然有較嚴重的驚厥、昏迷,但病情恢復半年後往往能恢復智力、體力功能。另一方面,病兒也可以猝然死亡,如嬰兒猝死綜合征及暴髮型流行性腦膜炎等。
護理過程中要注意兒童的心理活動。用打罵、處罰等手段教育小兒,久之會造成小兒逆反心理,進一步也會造成小兒的各種心理障礙。
嬰兒期感覺發育速度很快,而知覺發育較慢,當開始出現明顯的注意力和初步的記憶能力時,而思維尚處於萌芽狀態。嬰兒的感知覺是通過擺弄玩具或使用物體發展的,因此要努力增加嬰幼兒知覺的各種內容(如給有聲音、色彩鮮艷的玩具),以促進智力發展。6~8個月以後的兒童會對外人產生疑懼,因此接觸兒童時態度和藹十分重要。幼兒期,特別是2歲以後,開始獨立行走,雙手開始能學會使用工具,開始學會以語言作為思想交流的工具。1 歲以後兒童喜歡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太順從成人,此時成人切忌使用請求的口吻,以免養成兒童抗拒的習慣。2~3歲后兒童即表現好奇心,亦表現自尊,怕羞,喜歡獨自活動或找成人作伴。此時,成人應幫助兒童認識周圍世界。
學齡前期,由於手的動作的發展,擴大了小兒的活動範圍。他們對周圍事物產生強烈的興趣,好奇、好動又好問,喜歡模仿成人的舉動,且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要求獨自活動,但他們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有限,因此,常與願望產生矛盾。遊戲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形式,所以遊戲是培養小兒智力、體力活動的最基本方式。學齡前兒童怕羞心理明顯,作檢查時應加註意。
青春期的少年表現有強烈的自立要求和好勝心,同時也表現對異性的特殊興趣。但常表現得很幼稚,行動上有時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成人應特別關心和注意引導他們。要尊重他們的意見,但要予以正確的指導、監督,既要鼓勵他們的獨創性和自覺性,又要恰當地克服他們的盲目性、衝動性和依賴性。
小兒心理發育在乳兒期、幼兒期就要打好基礎,學齡前期就要注意心理教育,到小學年齡期是一個大轉折,進入學校后,能夠與老師、家長溝通思想,這對成年後健康的心理狀態起著奠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