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系統
機體的重要調節系統
內分泌系統,解剖學術語,簡稱內分泌系統。指對全身內分泌腺而言,是神經系統以外的另一重要機能調節系統。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在形態結構上獨立存在的肉眼可見器官,即內分泌器官,如垂體、松果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胸腺及腎上腺等;二為分散存在於其它器官組織中的內分泌細胞團,即內分泌組織,如胰腺內的胰島,睾丸內的間質細胞,卵巢內的卵泡細胞及黃體細胞。部分內分泌器及組織參與人類性活動,對人類性活動影響較大,如性腺——卵巢和睾丸所分泌的性激素,是人類性活動的物質基礎。
內分泌腺的結構特點是:腺細胞排列成索狀、團狀或圍成泡狀,不具排送分泌物的導管,毛細血管豐富。
內分泌細胞分泌的激素,按其化學性質分為含氮激素(包括氨基酸衍生物、胺類、肽類和蛋白質類激素)和類固醇激素兩大類。分泌含氨激素細胞的超微結構特點是,胞質內含有與合成激素有關的粗面內質網和高爾基複合體,以及有膜包被的分泌顆粒等。分泌類固醇激素細胞的超微結構特點是,胞質內含有與合成類固醇激素有關的豐富的滑面內質網,但不形成分泌顆粒;線粒體較多,其嵴多呈管狀;胞質內還有較多的脂滴,其中的膽固醇等為合成激素的原料。
每種激素作用於一定器官或器官內的某類細胞,稱為激素的靶器官(target organ)或靶細胞(target cell)。靶細胞具有與相應激素相結合的受體,受體與相應激素結合后產生效應。含氮激素受體位於靶細胞的質膜上,而類固醇激素受體一般位於靶細胞的胞質內。
許多器官雖非內分泌腺體。但含有內分泌功能的組織或細胞,例如腦(內腓肽、胃泌素,釋放因子等),肝(血管緊素原,25羥化成骨固醇等),腎臟(腎素,前列腺素,1,25羥成骨固醇等)等。同一種激素可以在不同組織或器官合成,如生長抑素(下丘腦、胰島、胃腸等),多肽性生長因子(神經系統、內皮細胞、血小板等)。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生理學方面關係密切,例如下丘腦中部即為神經內分泌組織,可以合成抗利尿激素,催產素等,沿軸突貯存於垂體後葉。鴉片多肽既作用於神經系統(屬神經遞質性質),又作用於垂體(屬激素性質)。二者在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方面又互相影響和協調,例如保持血糖穩定的機制中,即有內分泌方面的激素如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生長抑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的作用,也有神經系統如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參與。所以只有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均正常時,才能使機體內環境維持最佳狀態。
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有: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垂體、松果體、胰島、胸腺和性腺等。
為了保持機體內主要激素間的平衡,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下,有一套複雜系統。激素一般以相對恆定速度(如甲狀腺素)或一定節律(如皮質醇,性激素)釋放,生理或病理因素可影響激素的基礎性分泌,也由感測器監測和調節激素水平。反饋調節系統是內分泌系統中的重要自我調節機制,圖6-1-1顯示中樞神經系統的信息經過下丘腦,垂體到達外周腺體,由靶細胞發揮生理效應,其中任何一段均受正或負反饋調節的控制。
肽類激素在循環中主要呈遊離形式,固醇激素和甲狀腺激素(除醛固醇酮外)均與高親和力的特異血漿蛋白結合,僅少量(約1-10%)呈有生物活笥的遊離狀態。這種對結合與遊離比例控制可以輔助性地調節腺體功能,既可以調節生物活性,又可以調節半衰期。
激素需與特異的受體結合以啟動其生理活性。不同激素可有不同的過程;多肽激素和兒茶酚胺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通過對基因的影響發揮其生物效應;胰島素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后共同進入細胞內形成胰體素-受體複合物,再與第二受體結合產生生物效應,激素與受體的結合為特異性的,並且是可逆性的,符合質量與作用定律。
甲狀腺位於氣管上端的兩側,呈蝴蝶形。分左右兩葉,中間以峽部相連,峽部橫跨第二、三氣管軟骨的前方,正常人在吞咽時甲狀腺隨喉上下移動。甲狀腺的前面僅有少數肌肉和筋膜覆蓋,故稍腫大時可在體表摸到。
甲狀腺由許多大小不等的濾泡組成。濾泡壁為單層立方上皮細胞,它們是腺體的分泌細胞。泡腔有膠狀物,為腺體細胞分泌的貯存物。濾泡之間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少量結締組織。
甲狀腺的生理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代謝的影響
①產熱效應
②對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作用
在正常情況下甲狀腺激素主要是促進蛋白質合成,特別是使骨、骨骼肌、肝等蛋白質合成明顯增加。然而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反而使蛋白質,特別是骨骼肌的蛋白質大量分解,因而消瘦無力。在糖代謝方面,甲狀腺激素有促進糖的吸收,肝糖原分解的作用。同時它還能促進外周組織對糖的利用。總之,它加速了糖和脂肪代謝,特別是促進許多組織的糖、脂肪及蛋白質的分解氧化過程,從而增加機體的耗氧量和產熱量。
促進生長發育
主要是促進代謝過程,而使人體正常生長和發育,特別對骨骼和神經系統的發育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所以,如兒童在生長時期甲狀腺功能減退則發育不全,智力遲鈍,身體矮小,臨床上稱為呆小症。
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腦垂體是一個橢圓形的小體,重不足1克。位於顱底垂體窩內,借垂體柄與丘腦下部相連,分腺體部和神經部。它分泌多種激素。
生長激素
催乳素可以促進乳腺增殖和乳汁生成及分泌。
促性腺激素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主要作用於腎上腺皮質的束、網狀帶,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該激素缺乏,將出現與阿鍬森氏病相同的癥狀,但無皮膚色素沉著現象。
促甲狀腺激素
促甲狀腺激素作用於甲狀腺,使甲狀腺增大,甲狀腺素的生成與分泌增多。該激素缺乏,將引起甲狀腺功能低下癥狀。
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腦某些神經細胞產生,並運輸貯藏在垂體的一種激素。它作用於腎臟,促進水的重吸收,調節水的代謝。缺乏這種激素時,發生多尿,稱為尿崩症。在大劑量時,它能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所以又稱血管加壓素。
催產素
催產素與抗利尿激素相似,也由下丘腦某些神經細胞產生。它能刺激子宮收縮,並促進乳汁排出。
其它
除上述激素外,垂體還分泌有促甲狀旁腺激素,促黑激素等等。
胰島是散在胰腺腺泡之間的細胞團。僅占胰腺總體積的1%~2%。胰島細胞主要分為五種,其中A細胞占胰島細胞總數約25%,分泌胰高血糖素;B細胞約佔胰島細胞總數的60%,分泌胰島素。D細胞數量較少分泌生長抑素。另外還有PP細胞及D_1細胞,它們的數量均很少,PP細胞分泌胰多肽。
胰島素的主要作用是調節糖、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它能促進全身各組織,尤其能加速肝細胞和肌細胞攝取葡萄糖,並且促進它們對葡萄糖的貯存和利用。肝細胞和肌細胞大量吸收葡萄糖后,一方面將其轉化為糖原貯存起來,或在肝細胞內將葡萄糖轉變成脂肪酸,轉運到脂肪組織貯存;另一方面促進葡萄糖氧化生成高能磷酸化合物作為能量來源。
胰島素的另一個作用是促進肝細胞合成脂肪酸,進入脂肪細胞的葡萄糖不僅用於合成脂肪酸,而且主要使其轉化成α-磷酸甘油,並與脂肪酸形成甘油三酯貯存於脂肪細胞內。此外,胰島素還能抑制脂肪分解。胰島素缺乏時糖不能被貯存利用,不僅引起糖尿病,而且還可引起脂肪代謝紊亂,出現血脂升高,動脈硬化,引起心血管系統發生嚴重病變。
血糖濃度是調節胰島素分泌的最基本的因素。血糖濃度升高時可以直接刺激B細胞,使胰島素的分泌增加,使血糖濃度恢復到正常水平;血糖濃度低於正常水平時,胰島素的分泌減少,可促進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水平上升。另外,氨基酸、脂肪酸也有促進胰島素分泌的作用。
許多胃腸道激素以及胰高血糖素都有刺激胰島素的分泌作用。
血糖濃度調節胰高血糖素分泌的重要因素。當血糖濃度降低時,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升高時,則分泌減少。氨基酸則升高時也促進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胰島素可以由於使血糖濃度降低而促進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但胰島素可以直接作用於鄰近的A細胞,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支配胰島的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作用和對胰島素分泌的作用完全相反。即迷走神經興奮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而交感經興奮則促進其分泌。
腎上腺位於腎臟上方,左右各一。腎上腺素分為兩部分:外周部分為皮質,佔大部分;中部分部分為髓質,佔小部分。皮質是腺垂體的一個靶腺,而髓質則受交感神經節前纖維直接支配。
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對糖代謝一方面促進蛋白質分解,使氨基酸在肝中轉變為糖原;另一方面又有對抗胰島素的作用,抑制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糖皮質激素對四肢脂肪組織分解增加,使腹、面、兩肩及背部脂肪合成增加。因此,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或服用過量的糖皮質激素可出現滿月臉、水牛背等“向心性肥胖”等體形特徵。過量的糖皮質激素促使蛋白質分解,使蛋白質的分解更新不能平衡,分解多於合成,造成肌肉無力。
糖皮質激素對水鹽代謝也有一定作用,它主要對排除水有影響,缺乏時會出現排水困難。同時它還能增強骨髓對紅細胞和血小板的造血功能,使紅細胞及血小板數量增加,使中性粒細胞增加,促進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嗜酸性粒細胞,抑制淋巴組織增生,使血中嗜酸性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減少。在對血管反應方面既可以使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降解減慢;又可以提高血管平滑肌對去甲腎上腺素的敏感性,另外還有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的作用。當機體遇到創傷、感染、中毒等有害刺激時,糖皮質激素還具備增強機體的應激能力的作用。由於腎上腺糖皮質激素以上的種種作用和功能,已廣泛用於抗炎、抗中毒、抗休克和抗過敏等治療。
腎上腺鹽皮質激素主要作用為調節水、鹽代謝。在這類激素中以醛固酮作用最強,脫氧皮質酮次之。這些激素一方面作用於腎臟,促進腎小管對鈉和水的重吸收並促進鉀的排泄,另一方面影響組織細胞的通透性,促使細胞內的鈉和水向細胞外轉移,並促進細胞外液中的鉀向細胞內移動。因此,在皮質機能不足的時候,血鈉、血漿量和細胞外液都減少。而血鉀、細胞內鉀和細胞內液量都增加。由於血漿減少,因而血壓下降,嚴重時可引起循環衰竭。
腎上腺皮質分泌的性激素以雄激素為主,可促進性成熟。少量的雄性激素對婦女的性行為甚為重要。雄性激素分泌過量時可使女性男性化。
腎上腺髓質位於腎上腺中心。分泌兩種激素: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它們的生物學作用與交感神經系統緊密聯繫,作用很廣泛。當機體遭遇緊急情況時,如恐懼、驚嚇、焦慮、創傷或失血等情況,交感神經活動加強,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急劇增加。使心跳加強加快,心輸出量增加,血壓升高,血流加快;支氣管舒張,以減少改善氧的供應;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增加營養的供給。
內分泌系統
性腺主要指男性的睾丸、女性的卵巢。
睾丸
可分泌雄性激素睾丸酮(睾酮),其主要功能是促進性腺及其附屬結構的發育以及副性徵的出現,還有促進蛋白質合成的作用。
卵巢
卵巢可分泌卵泡素、孕酮、鬆弛素和女性激素。
其功能分別是:
(1) 刺激子宮內膜增生,促使子宮增厚、乳腺變大和出現女副性徵等。
(2) 促進子宮上皮和子宮腺的增生,保持體內水、鈉、鈣的含量,並能降血糖,升高體溫。
(3) 促進宮頸和恥骨聯合韌帶鬆弛,有利於分娩。
(4) 促使女性出現女性化的副性徵等。
除上述內分泌腺外,機體許多其他器官還存在大量散在的內分泌細胞,這些細胞分泌的多種激素樣物質在調節機體生理活動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Pearse(1966)根據這些內分泌細胞都能合成和分泌胺(amine),而且細胞是通過攝取胺前體(氨基酸)經脫羧后產生胺的,故將這些細胞統稱為攝取胺前體脫羧細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 APUD細胞)。
隨著APUD細胞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許多APUD細胞不僅產生胺,而且還產生肽,有的細胞則只產生肽;並且隨著APUD細胞類型和分佈的不斷擴展,發現神經系統內的許多神經元也合成和分泌與APUD細胞相同的胺和(或)肽類物質。因此學者們提出,將這些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經元(稱分泌性神經元,secretory neuron)和APUD細胞統稱為彌散神經內分泌系統(diffuse neuroendocrine system,DNES)。故而DNES是在APUD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和擴充,它把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兩大調節系統統一起來構成一個整體,共同完成調節的和控制機體生理活動的動態平衡。
DNES的組成,已知有50多種細胞,分中樞和周圍兩大部分。中樞部分包括下丘腦-垂體軸的細胞和松果體細胞,如前述的下丘腦結節區和前區的弓狀核、視上核、室旁核等分泌性神經元,以及腺垂體遠側部和中間部的內分泌細胞等。周圍不包括分佈在胃、腸、胰、呼吸道、排尿管道和生殖管道內的內分泌細胞,以及甲狀腺的濾泡旁細胞、甲狀旁腺細胞、腎上腺髓質等的嗜鉻細胞、交感神經節的小強熒光細胞、頸動脈體細胞、血管內皮細胞、胎盤內分泌細胞和部分心肌細胞與平滑肌細胞等。迷些細胞產生的胺類物質如兒茶酚胺、多巴胺、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褪黑激素、組胺等;肽類物質種類更多,如:下丘腦的釋放抑制激素、釋放抑制激素、加壓素和催產素,腺垂體的前述各種激素,以及諸多內分泌的細胞分泌的胃泌素、P物質、生長抑素、蛙皮素、促胰液素、膽囊收縮素、神經降壓素、高血糖素、胰島素、腦啡肽、血管活性腸肽、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腎素、血管緊張素、心鈉素、內皮素等。(華西醫科大學 歐可群 吳良芳)內分泌系統是由內分泌腺和分解存在於某些組織器官中的內分泌細胞組成的一個體內信息傳遞系統,它與神經系統密切聯繫,相互配合,共同調節機體的各種功能活動,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人體內主要的內分泌腺有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胰島、性腺、松果體和胸腺;散在於組織器官中的內分泌細胞比較廣泛,如消化道粘膜、心、腎、肺、皮膚、胎盤等部位均存在於各種各樣的內分泌細胞;此外,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特別是下丘存在兼有內分泌功能的神經細胞。由內分泌腺或散在內分泌細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質,經組織液或血液傳遞而發揮其調節作用,此種化學物質稱為激素(hormone)。隨著內分泌研究的發展,關於激素傳遞方式的認識逐步深入。大多數激素經血液運輸至遠距離的靶細胞而發揮作用,這種方式稱為遠距分泌(telecring);某些激素可不經血液運輸,僅由組織液擴散而作用於鄰近細胞,這種方式稱為旁分泌(paracrine);如果內分泌細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擴散而又返回作用於該內分泌細胞而發揮反饋作用,這種方式稱為自分泌(autocrine)。另外,下丘腦有許多具有內分泌功能的神經細胞,這類細胞既能產生和傳導神經衝動,又能合成和釋放激素,故稱神經內分泌細胞,它們產生的激素稱為神經激素(neurohormone)。神經激素可沿神經細胞軸突借軸漿流動運送至末梢而釋放,這種方式稱為神經分泌(neurocrine)
內分泌腺的功能:
內分泌腺和組織細胞能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質(稱為激素),直接釋放入血液或淋巴液,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作用於某些可被作用的器官(稱為靶器官)、細胞(稱為靶細胞),從而調節它們的生理活動。內分泌腺之間在形態上大多數沒有直接聯繫,但在功能方面是密切相關的。每個內分泌腺幾乎都和其他內分泌腺有直接或的聯繫聯繫。腦垂體在內分泌腺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分泌的多種激素會影響其他內分泌腺的功能;後者又能通過反饋調節,制約腦垂體的活動。例如腦垂體前葉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能夠促進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但當血液中甲狀腺素增多時,則反饋抑制腦垂體前葉分泌促甲狀腺激素,從而使甲狀腺分泌減少。這種反饋調節是維持激素水平相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內分泌系統與神經系統密切聯繫:
1、結構基礎:
(1)下丘腦的結構:
下丘腦中存在2個大細胞核團—視上核和室旁核。構成它們的一些大細胞,既能作為神經元接收大腦或其他部位的中樞神經傳來的神經衝動,將之轉變為激素的分泌信息,又能據此信息分泌活性物質,因此這類細胞也稱為神經分泌細胞,這類活性物質則稱為神經激素。這些神經分泌細胞可分為2類:神經分泌大細胞和神經分泌小細胞。
其中,神經分泌大細胞分泌的軸突投射到神經垂體,將自身分泌的血管升壓素和催產素送達那裡。而神經分泌小細胞的軸突投射到正中隆起,軸突的終末在正中隆起與垂體門脈血液相接觸。於是,它們分泌的多種促垂體激素經垂體門脈到達腺垂體,以調控腺垂體分泌各種促激素。神經分泌小細胞分泌的促垂體激素主要包括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T,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RH),生長抑素(55),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nGRH),催乳素釋放抑制激素等(D)A。在這些激素的作用下,腺垂體可以分泌7種作用於外周腺體,對機體功能、活動具有諸多重要意義的激素,包括生長素(GH),催乳素(PRL),促甲狀腺激素(ST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和促黑激素(MSH)。
(2)垂體的結構:
垂體由神經垂體(垂體後葉)和腺垂體(垂體前葉)兩部分組成。其中,神經垂體為神經組織,實際上是下丘腦的向下延伸,它含有的激素全部來自於下丘腦的神經分泌大細胞。腺垂體則主要由腺細胞構成,分泌多種作用於外周靶腺的促激素。這些激素功能重要而繁多,不僅涉及機體的生長發育、行為、生殖、營養吸收代謝,而且與體內眾多內分泌腺的協調有關。
2、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相互作用:
(1)神經系統對內分泌系統的調節控制作用:
下丘腦分泌促垂體激素作用於腺垂體,導致腺垂體分泌促激素作用於靶腺的分泌細胞,使之分泌激素—這個三級水平的系統稱為下丘腦一腺垂體一靶細胞調節系統;它集中體現了神經系統對內分泌系統的調控,並以下丘腦為神經衝動接受者,受到更高級中樞,如海馬、大腦皮層等部位的調節。首先,當來自更高一級中樞的傳出神經衝動到達時下丘腦時,下丘腦視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經元分泌促垂體激素,此為一級激素;促垂體激素經垂體門脈到達腺垂體,刺激或抑制腺垂體分泌多種促激素,即二級激素;促激素經血液循環傳至全身,作用於外周靶腺,使這些靶腺的內分泌細胞釋放外周激素,即為三級激素。通常情況中,較高位內分泌細胞分泌的激素對下位內分泌細胞的活動有促進作用;而下位內分泌細胞分泌的激素對高位內分泌細胞活動又表現為反饋調節作用,其中多是抑制效應。這就形成了一個閉合調節環路,使得血液中各激素水平得以維持相對穩定。
(2)內分泌系統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內分泌系統通過自身分泌的激素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從而使神經系統更加精確、有效地發揮功能。這表現為,許多激素在腦和外周神經中都存在,它們並不參與靶組織和靶細胞的內分泌調節,而是呈現出明顯的神經效應,表現出更廣泛的生理效應。許多激素在腦內有相應的受體,這些受體對神經系統功能的影響更大。舉例來說,據研究,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在腦內廣泛存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T)在大腦及邊緣都有受體分佈。
3、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共同發揮作用的主要領域:
(1)維持內環境穩態穩態:
指內環境理化性質相對恆定的狀態,是一種複雜的、由體內各種調節機制所維持的動態平衡。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協調配合是調節,維持內環境穩態的重要因素。以機體水平衡中的飲水調節為例,機體缺水時的水平衡可通過2種途徑來達到,即渴感促使人增加飲水,和抗利尿激素的調節。其中,渴感是口腔和咽粘膜的感覺神經以及下丘腦的一些細胞感受器來傳遞信息的,屬於神經系統的作用;而抗利尿激素作用於腎臟,促進水重吸收,是內分泌系統的功勞。
(2)調節生物節律性:
機體內部的神經活動,受內源因素或環境因素的影響,時刻在波動著;由於神經系統的主導,體內的激素在分泌速度和血漿濃度上也隨之波動。這種波動幾乎影響所有生物機能。此兩大類生理活動的聯合波動受時間和外部環境影響的規律,既是生物節律性(反映為生物鐘,睡眠與覺醒等)的一個很重要的體現,又是生物節律性之所以存在的內在原因之一。例如,實驗表明,腺垂體對生長激素的分泌活動因時相不同而有所不同。人類的睡眠階段包括睡眠狀態—慢波睡眠,以及另一種有著快速眼球轉動發的的得相睡眠。在覺醒狀態下,生長激素分泌較少;而進入慢波睡眠后,生長激素的分泌就明顯增高;轉人異相睡眠后,生長激素分泌又隨之減少。
(3)實現應激反應:
應激反應,指機體遭受有害刺激時,體內多種激素的水平發生變化,以使機體抵抗力增強的反應。當機體遭受缺氧、創傷、手術、飢餓、疼痛、寒冷或精神緊張,焦慮不安等傷害性刺激時,神經系統便會促使腺垂體增加促腎上腺激素的分泌,在此促激素作用下,`腎上腺增加糖皮質激素的分泌,另外,此時β-內啡肽、生長素、催產素、抗利尿激素、胰高血糖素及醛固醇等也可能增加,這些激素均能增強機體在不利狀態下的抵抗力。
(4)神經免疫調節:
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共同作用在機體免疫中非常突出。神經系統可以感受軀體的刺激,免疫系統可以感受腫瘤、病毒、毒素的刺激,兩大系統的調節功能使機體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保持穩定。激素則作為兩系統共同的介導物質將它們感受到的信息轉化為機體的免疫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