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嗜酸性粒細胞的結果 展開

嗜酸性粒細胞

血液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E)是白細胞的組成部分,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具有殺傷細菌、寄生蟲的功能,也是免疫反應和過敏反應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可以釋放顆粒中的內容物,引起組織損傷,促進炎症進展。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數量表現為晝夜周期性波動。清晨細胞數減少,午夜時細胞數增多。

簡介


● 英文名稱:eosinophil
● 英文簡寫:E
● 標本類型:血液
● 所屬項目:血常規
● 相關疾病:
● 升高: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藥物過敏、過敏性紫癜、濕疹等。
● 降低:傷寒、副傷寒、燒傷等。

形態


細胞直徑10-15μm ,核分葉,或呈S形或不規則形,著色較淺。胞質內含有嗜酸性顆粒,大小胞,不等,分佈不均,染成橘紅色,不可將核掩蓋。
嗜酸性粒細胞可移行至有病原體或發生過敏反應的部位。該細胞能吞噬抗原抗體複合物,釋放的多種溶酶體酶有殺菌作用,陽離子蛋白對寄生蟲有很強的殺滅作用。在發生過敏反應的部位,其釋放的組胺酶能分解組胺,芳基硫酸酶酯能滅活白三烯,從而抑制過敏反應。

適合檢查人群


● 健康體檢的人群。
● 常規查體的住院病人。
● 血液系統疾病的人群。
● 感染的患者。

標本採集


● 採集方法:靜脈采血

檢查前

● 是否空腹:否。
● 該項檢驗指標屬血常規檢查內容,無需空腹,若血常規與血糖、血脂、肝功能、腎功能等生化項目同時檢測,建議空腹:檢查前天,白天宜清淡飲食,忌煙酒。晚上10點以後禁食,可飲水,次日清晨空腹檢查。

檢查后

● 采血后,需在針孔處進行局部按壓3分鐘直至不出血,注意不要揉,也不要讓針眼沾水。
● 若出現暈針癥狀,如頭暈、眼花、乏力等情況時,應立即平卧,並可飲少量糖水,待癥狀緩解后再進行其他檢測。

參考區間


● 嗜酸性粒細胞百分率:0.4%~8%
● 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0.02~0.52)×10⁹/L
●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WS/T 405-2012血細胞分析參考區間。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臨床意義


升高

● 變態反應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藥物過敏、過敏性紫癜等。
● 寄生蟲感染:如血吸蟲病、蛔蟲病、鉤蟲病等。
● 某些皮膚病:如濕疹、剝脫性皮炎、天皰瘡、銀屑病等。
● 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嗜酸性粒細胞肉芽腫等。
● 某些惡性腫瘤:某些源於上皮組織的腫瘤如肺癌等。
● 某些傳染病:如猩紅熱等。
● 其他疾病:如風濕性疾病、腦腺垂體功能減退症、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過敏性間質性腎炎等。

降低

● 提示傷寒、副傷寒、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燒傷等。
檢驗結果的臨床意義必須由臨床專業醫師結合病史、癥狀、體征及其他輔助檢查結果,全面綜合分析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