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鏡清
阮鏡清
阮鏡清,教授。廣東香山(今中山)人。193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教育系。1934年至1937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攻讀教育心理學。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廣東省文理學院教授、教育系主任。
華南師範大學大樓
1927年就讀於中山大學教育系。
1934年赴日本留學,在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攻讀教育心理學。
1937年回國曾任廣東勤大學教育學院、廣東省教育學院、廣東省文理學院教育系講師、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中山大學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華南師範學院、廣東師範學院、廣州外國語學院教授兼副院長,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教育心理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廣東省科協主席團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第3,4屆理事,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第1屆常務理事,廣東省心理學會理事長等。
1958年曾出訪義大利、瑞士、英國作文化交流。
任職的華南師範大學
1943年出版的《學習心理學》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批判地論述了美國機械主義的學習理論,成為當時一本內容新穎、思想進步的優秀著作,曾被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定為師範院校的教學參考書。
他強調兒童心理的研究要深入生活、聯繫實際,心理發展的特點是學習心理學的基礎,致力從教育實踐和心理發展的關係中探索如何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學習能力。
提倡在人的社會實踐中,結合社會生活條件,從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研究人的性格。他還培養了很多的心理學專業人才。
1905年7月2日生於廣東省中山市。 1927年入中山大學教育系,1934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專攻
教育心理學。1937年回國后歷任廣東勷勤大學教育學院、廣東省教育學院、廣東省文理學院教育系講師、副教授、教授,併兼任系主任。
1946年任中山大學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教授。
1949年後則先後任華南師範學院、廣東師範學院、廣州外國語學院等教授兼副院長,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教育心理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在學術團體方面,兼任廣東省科協主席團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第3、4屆理事、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第1屆常務理事、廣東省心理學會名譽理事長等。
他曾於1932年在《教育論壇》上發表“心理現象的發生問題”,試圖用唯物辯證法的規律來闡述人的心理問題。1943年出版了《學習心理學》,1944年出版了《性格類型學概觀》。
他致力於從教育實踐和心理發展的關係中探索如何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為各種心理智能的發展和提高的可能性雖與遺傳和客觀環境有關,但要把這些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則主要取決於對他們的教育。
論文有“兒童智力發展的實踐基礎”(1981)等30餘篇,已收入1986年出版的《阮鏡清心理學論文選》中。
許崇清
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
本學科目前承擔在研科研項目3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8項;近五年來出版著作10部,發表論文381篇,被SCI/EI/ISTP收錄3篇。獲發明專利1項。自1989年設立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以來,本學科點已連續四屆獲得一、二等獎,這在同類學科中是唯一的,在高校學科中也是少有的。
本學科一直受到國家和廣東省的高度重視,“九五”期間支持經費達2400多萬,已建成數字化教學大樓,有先進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成教育部多媒體軟體製作、網路微格教學、模擬學習和現代遠程教育與未來教育等開放實驗室,具有較豐富的網路、多媒體與數字衛星電視教學資源和具有較強的資源庫的研究、開發、推廣應用與培訓能力。本學科點堅持產學研一體化辦學,起步最早,影響較大。本學科點一直與港澳台和國際的學術交流頻繁,同時開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應用西部行,在中國國內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本學科點的建設和發展,對廣東建設教育強省和信息強省以及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將有重要促進作用,將會使本學科點在廣東、華南、西部乃至全國教育信息化起到示範、先導、輻射和推進作用,進一步擴大本學科點和中國教育技術界在港澳台和國際上的影響,推進中國教育技術學科的創新和“跨越式”發展。
《兒童心理研究的新趨勢》(1942)
《民族心理學的基本問題及其研究方法》(1942)
《原始畫的的心理》(1943),《性格類型概觀》(1944)
《經濟環境對於心理發展的影響》(1946)
《個人心理上主觀與客體的關係之發展》(1948)
《馮特在民族心理學上的研究方法述評》(1980)
《人類社會實踐與心理發展》(1981)
《兒童智力發展的實踐基礎》(1981)
《阮鏡清心理學論文選》(1986)
書名:阮鏡清心理學論文選。續集
ISBN:7536109350
作者:阮鏡清著
出版社: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份:1992.12
頁數和開本:285頁;20cm
叢編項:
主題:心理學(149)文集(49)
中圖分類號:心理學如需代尋本書,從頁面右側預定
一般附註:
內容簡介:本書共收論文28篇,包括《關於兒童的睡眠時間》、《廣西融縣苗人的文化》、《西方學習心理學批判》、《心理特徵的比較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