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姓

韋姓

韋(Wéi )姓的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滑縣的豕韋古國。有多種來源。《帝系譜》《元和姓纂》載:太昊伏羲氏後裔少典,子黃帝子孫彭祖孫元哲嫡系。《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韋氏出自風姓彭祖之後。

宋版《百家姓》列為第50姓。2013年版《中國四百大姓》,韋姓列第66位,人口約有430多萬,主要分佈於廣西壯族自治區。 2021年2月8日,公安部發布2020年“百家姓”人口數量排名,韋姓排名第63位。

起源


源流一源於包羲伏羲氏後裔姬姓大彭氏,出自顓頊帝曾孫吳回之子陸終的兒子篯鏗(彭祖)之後。《竹書紀年》:“伯
靡(彭祖曾孫)殺寒浞。少康自綸歸於夏邑(乙巳年)”少康復國,封伯靡(彭祖曾孫)之子元哲於豨韋(今河南省滑縣)立國,因善於養豬,並用豬皮製作大鼓,被稱為豕韋國。《國語·鄭語》記載“大彭、豕韋為商所滅矣”。《竹書紀年》:“四十三年,王師滅大彭。五十年,征豕韋,克之。”至商武丁四十三年打敗大彭氏滅其國,武丁五十年滅豕韋氏,子孫四散逃難;其後,豕韋國子孫以國名為氏,稱韋氏。漢丞相韋賢詩曰:“肅肅我祖,國自豕韋,黼衣朱紱,四牡龍旂。”《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只載這支說明韋氏在唐之前源流少,在唐代,多為其後。
韋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出自韓姓,為漢初韓信之後裔,為避難簡改為韋氏。據嶺南韋氏族譜世代記載,傳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后所殺,韓信一族遭滅門之災,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裡(今廣東、廣西一帶)躲避,為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主要在廣西,還有唐代碑文為證。
源流三出自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有韋氏。據史籍《漢書·西域傳》記載,漢朝時期,西域少數民族中疏勒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中有韋氏部落,但不屬於匈奴民族的別支,而是出自古代韋 國滅亡后融入西羌民族的韋氏族人,亦有從杜陵沿絲綢之路進入西域地區的漢化韋氏人。
源流四齣自賜姓而來。《新唐書﹒桓彥范傳》:“加賞彥范特進一職,封扶陽郡王,賜姓韋”。《朝野僉載·卷三》:隋開皇中,京兆韋袞有奴曰桃符,每征討將行,有膽力。袞至左衛中郎,以桃符久從驅使,乃放從良。桃符家有黃牸,宰而獻之,因問袞乞姓。袞曰:“止從我姓為韋氏。”符叩頭曰:“不敢與郎君同姓。”袞曰:“汝但從之,此有深意。”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清朝時期察哈爾蒙古章佳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齋佳氏,為察哈爾蒙古的主體部落成員,以地為氏。
其中,元朝成吉思汗後裔之一,今有分支在今山東省費縣。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朝時廣西慶遠府、貴州貴陽府定番州、湖廣施南古巴地和海南東方市及仫佬、苗、瑤、水等許多少數民族均有韋姓。明、清時期,廣西慶遠府、貴州貴陽府定番州、湖廣施南古巴地和海南東方縣等地區,在仫佬族、苗族、瑤族、水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韋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韋氏,世代相傳至今。
始祖:元哲為彭祖玄孫(彭祖生潈,潈生壽,壽生靡,靡生元哲),彭祖為顓頊五世孫,顓頊為黃帝孫(第3代,孫),故屬黃帝後裔。韋氏先祖伯壽、伯靡均有史載,將韋氏可考歷史推至4000年前,比較古老的姓氏,形成於夏朝少康時代,發源於今河南省滑縣,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在商朝時發展為東方大國,上古五霸之一,被商武丁滅國,子孫以國為姓。子孫北上經華北進入東北、蒙古高原,稱豕韋、失韋、室韋,融入北方各族中;向南進入荊楚、雲貴川、嶺南地區。
分佈韋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侯,又徙京兆杜陵,這樣一來,漢代韋姓已是分佈於河南、山東、陝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韋姓人除避戰亂者 有南遷情況外,大部於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時產生了,成為以後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隋唐時期,韋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陝西一帶為盛,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韋莊皆出於“京兆”,另外,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於陝西長安縣,而設韋曲鎮,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陝西,同時,江蘇、四川、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於此。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韋姓人又有南遷者,但數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韋姓以廣西、河南等省區居者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大約為370萬。韋氏為水族第一大姓。
屬於偃師二里頭遺址夏陶上的24個古怪符號,在水族的水書里保存了22個。
在《百家姓》中,居第50位,中國姓氏人數排行榜中第68位。
源流七
出自子姓
卜辭中有子韋,商王後裔。
源流八
源於官位
出自兩周時期官吏韋弁,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韋弁,是西周乃至戰國時期的一種禮制官職,負責掌管王族宮廷以及重臣韋弁服的製作,兼制編製書簡的皮繩。在韋弁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韋弁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韋氏。

郡望


京兆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將右內史東部改為京兆尹,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220)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此支韋氏為漢丞相韋賢少子韋玄成之後。
堂號
一經堂:《三字經》:“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故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此韋氏"一經堂"堂號由來
淮陰堂:韓信後裔。淮陰侯故有淮陰堂
扶陽堂:源出西漢時的韋賢是鄒魯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陽侯,其後代是為以此“扶陽”作堂號。
京兆堂:漢元帝任命韋玄成為少傅,又升任為太子太傅,直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封侯。韋玄成舉家遷居京兆杜陵,子孫繁衍繁盛。三國以後,韋氏發展成為京兆地區名門望族;唐代,一門十六相,成為僅次於李唐宗室的豪族門第,以望立堂,故韋姓京兆堂為所有堂號之最。
五雲堂:江淮之間,今安徽省肥西縣三河鎮周邊,以五云為其堂號。
蓋文堂:主要分佈於貴州安順和黔南一代,以蓋文堂為其堂號。
忠愛堂:主要分佈於安徽六安地區、合肥一帶,以忠愛堂為其堂號;
家譜文獻
江蘇東陽東眷韋氏家乘,(清)韋名樞等纂,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東陽縣白溪鄉東溪村。
江蘇東陽東眷韋氏家乘,(清)韋洪鼎等纂,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第十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丹徒京口韋氏族譜四卷,(清)韋克順主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江蘇東陽東眷韋氏家乘,(清)韋潮等纂,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九卷、第十二卷、第二十~二十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東陽東眷韋氏家乘三十二卷,首一卷,(清)韋鑒等纂,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二卷、第十卷、第十五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常州延陵韋氏家乘十八卷,(清)韋華謨等重修,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廣西寧明思陵土州韋氏家譜,(清)韋振超纂,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縣檔案館。案館。
江蘇丹徒韋氏族譜六卷,(清)韋振鑫、韋永彭等重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儲書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美國尤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長興故鄣南淙韋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今僅存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長興故鄣南淙韋氏家乘,(清)韋龍鱗等纂,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東陽東眷韋氏家乘,著者待考,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今僅存第五卷、第十一~十二卷、第十四~十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江都韋氏族譜八卷,(民國)錢正基、韋載文等重修,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傳經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
江蘇東陽東眷韋氏家乘三十二卷,首一卷,補一卷,(民國)韋徵英等纂,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今僅存第一~七卷、第十~十四卷、第十六~二十九卷、第三十一~三十二卷、卷首、補遺。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廣西容縣水源里覃韋氏族譜兩卷,(民國)韋瑞桓修訂,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容縣文物管理局。
廣西邕寧瑞泉韋氏族譜,(民國)韋肇簡總編纂,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邕寧縣蒲廟鄉團統村。
浙江松陽韋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雲和縣文物管理局(僅存一卷)。
廣東中山翠微韋氏族譜十三卷,(民國)韋祺光、韋兆棟總纂,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傳經堂排印本十三冊。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江蘇宜興韋氏宗譜十二卷,(民國)韋望忠主修,韋家貞編,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燕貽堂鉛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東陽東春韋氏家乘三十二卷,(民國)沈鴻烈序,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東陽縣白溪鄉東溪村。
廣西容縣自良韋氏族譜,(民國)韋國茂著,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殘本。現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容縣自良鎮雲松村。
江蘇贛榆韋氏家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金山鎮徐福村。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伊庄鎮趙圩村韋氏家譜,著者待考,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伊庄鎮趙圩村。
安徽省六安市合肥地區韋氏家譜現存六安市金安區雙河鎮鄔橋村,第一次修祠時間明萬曆11年

字輩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城子村韋氏字輩:“賢孝忠良節,福祿壽禎祥,恭寬信敏惠,繁衍世澤長。”
廣東中山韋氏字輩:“永乾佑寧嘉延國安靖始。”
湖北仙桃韋氏字輩:“智思守先訓敦厚乃本元”。
貴州都勻韋氏字輩:“應永廷恩毓忠良繼國邦榮華昌萬世慶喜福壽長”。
貴州蓋文堂韋氏字輩:應天錦正開代雲光秀華先上玉廷文國其堂。
廣西壯族韋氏字輩:元銀顯照加成祖子
土司直系:“景君宴賢萬爵玩興祖正虎起應文繼光兆國朝振永承清年述臻忠厚祥慶吉光”;
板選分支:“朝振權文明景慶雲祥開恢復波濤湧進造成建國”;
蘭木分支:“正(振)大高明立鍾靈盛益昌思儒周世德忠厚顯文章錦服春宜廣精衣夏欲長箕裘輝燦耀裾裙刺豪光”;
樂里分支:“虎起龍飛尤天星國朝仲振永承清世界靈盛益高興正大光明立更新”;
州洛分支:“道(清)德仁義禮舉全忠信英雄蓋豪傑”;
長江分支:“蘭桂榮宗祖國朝廷紹展尤科名聯選仕永世進箕裘翰墨昌文武燕冀慶益謀輔弼年統緒大業繼韓侯”;
南丹坡分支:“國朝文仕景道義日錢家福祿如東海壽比玉南山”;
田林剎周、老山分支:“國朝文明仕庭忠道德先榮華流世顯如應祖宗成”;
鳳山分支:“公侯伯子男著宗聲譽揚韓將勛耀宇州司義天長忠孝德智勇宏謀濟同強懷源立壯志新紀普華章”。
廣西藤縣韋氏字輩:“昭浩恆喜式旭以顯揚銘祖德流芳遠萬載達朝京”。
韋氏京兆堂一支字輩:“祖啟福基海文世應成朝克振儒志聯慶國秀昆榮逢光顯定經汝良嘉英華善永修得賢才昌潤建景恆舒端薄祥茂遠興”。
韋氏一支字輩:“希尚士啟國志宏端永長光宗耀先德文明煥道昌”。
廣西橫縣百合大爐下村韋氏字輩:“顯樹有汝.啟仲兆其.元廣德業.文武全才.大廷思志.永昌萬世”。
韋氏江蘇大豐一支字輩:春慶元和廣,龍海萬家遷。立德貞吉昌,有餘才成林。
廣西南寧市橫縣雲表韋氏字輩:“接啟之珺璵,世國正乾元;全體大用學,安富增榮賢。聖德思先祖,文光煥上天;朝庭登進廣,忠孝本家傳。爵興開科顯,祥發永萬年;功恩澤沛遠,千秋長守延。仁義禮智信,福祿壽喜聯;哲倫春常在,宏揚其高瞻。桂芳友益清,宇露潤滿田;極斗紫久明,譜應錦秀綿。”
贛榆地區韋氏輩分:積善之家 方有餘慶 自古先賢 純兆良德 讀書貽澤 忠厚開基
廣西橫縣馬山鄉泰寧村韋氏字輩:雲鎮帥道傳;學萬伯昌;立有善士;永綏吉劭;修侍克肖;奕迭以孔
廼得其宗;’天之啟運;祖字聿新;順陽致雨;金玉生春;河清海晏;位推邦良;端居垂拱;延試平章
鳳駒開化;方及大常;知能存養;貞真餘香(以上鎮帥並排)
安徽六安、合肥忠愛堂韋氏字輩:“元道文得仕,希養可三從;漢天安汝定,恩光上九宗;法良能永立,學正自昌明;經教先傅善,人才繼起純;”
河南武陟京兆堂韋氏字輩:振邦玉懷世祖安康千秋本,忠貞琪芳華茂戴冠仁政通。
厥祠聯
四言通用聯
望出京兆;
源自高陽。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殿出韋姓的源流和郡望。
歷事四帝;
勇麾三星。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賢相韋處厚,字德載,京兆人。累官中書郎中,封靈昌郡公。歷事憲穆、敬、文四帝,以獻替為己任,一時推為賢相。性嗜學,藏書校正至萬卷。下聯典出清代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首領韋紹光(?-1901),又名進可,廣東北郊三元里人。
一經教子;
五世揚名。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鄒人韋賢,字長孺,篤志好學,以《詩》授徒教子,與少子韋玄成相繼為丞相,都被封侯。所以鄒、魯間諺語說:“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下聯典指西漢彭城人韋孟,為楚元王師傅,歷相三代,后遷家至鄒。至韋賢前後五世,稱“鄒魯大儒”。
蚌珠有兩;
鳳閣聯雙。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京兆人韋端,官太僕,與孔融友善。曾派兒子韋康(字元將)、韋誕(字仲將)去看望孔融,孔融給韋端寫信說:“想不到雙珠出於老蚌。元將學識淵博,堅毅有大度,是經世之器;仲將文思敏捷,篤厚誠實,是保家之主。”下聯典出唐代陽武人韋承慶,字延休,進士出身,官至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恥賣公道;
倨見權貴。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明·韋斌嘗曰:“假彈劾以快私仇,投細微以賣公道,吾所深恥。”下聯典指唐·韋方質,嘗屬疾,武承嗣往候,據床自若。
五言通用聯
著述十萬言;
教子一經書。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後趙太子傅韋餿,字憲道,京兆人。好儒學,善著述。群言秘要,靡不綜覽。下聯典出漢代學者韋玄成,字少翁,鄒人。少明經,有文名。以讓爵辟兄事,朝議高其節,拜河南太守。
花職關外雪;
葉似鏡中眉。
——韋承慶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佚名摘自唐代詩人韋承慶《折楊柳》詩句聯。
獨媚玄冥節;
不隨妖艷開。
——韋莊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佚名摘自唐代乾寧進士韋莊《詠梅》詩句聯。
七言通用聯
好男兒豈為降將;
真宰相莫若劬公。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周·韋孝寬,每戰有功,齊招之使降,孝寬報曰:“孝寬為鎮關西男子,必不為降將軍。”下聯典指唐·韋安石,數番折辱武則天寵臣武三思、張昌宗等,群臣目見之曰:“真宰相也。”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紅袖書箋,五雲散彩;
纈袍覆體,一枕留芳。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韋陟事。下聯典指唐韋綬事。
五世大儒,鄒魯流芳奕葉;
一家賢相,父子濟美當年。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漢代博士韋賢,字長孺,鄒人。質樸篤學,以詩教授,兼通禮尚書,號稱鄒魯大儒。征為博士,授昭帝詩封扶陽侯。卒謚節。下聯典出漢代名相韋孟,彭城人。歷相三世,因王戊荒淫不遵道,孟作詩諷諫,后遂去位,徙家於鄒。
累績石渠,圖史抱藏山之秘;
蜚聲翰苑,蜀袍邀覆錦之榮;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工部侍郎韋述,萬年人。

名人


韋遐

初為韋方國(湋川(今陝西扶風縣))國君。周武王伐紂時,韋遐帶軍從征,滅商有功。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封韋為伯國,遷於故國地韋(今河南滑縣),稱“韋伯國”,國君韋遐,也隨之稱“韋伯遐”。約於西周末或春秋初,韋國亡,余民遷居彭城(今江蘇徐州)”。

韋孟

(約前228—前156年)西漢初楚國彭城(今江蘇徐州)人。詩人,韋伯遐之第24代孫。在世時代約自秦始皇帝中期,至漢景帝初年間。秦時政治苛暴,孟躬耕不仕。韋孟傅楚王三代,亦通《詩》,傳為家學。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高帝廢楚王韓信為淮陰侯,封同父弟交於楚為楚元王,以孟為其傳。自后又傳元王子夷王劉郢客及孫劉戊。戊荒淫無道,在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因被削王,與吳王劉濞通謀作亂,次年事敗自殺。韋孟在劉戊亂前作詩諷諫,不從,孟辭官舉家東遷至鄒(今山東鄒城),此時他仍懷念先生舊恩,不勝依戀,作詩述懷。后逝於鄒。據史書記載,他精於魯詩,他的子孫傳到韋賢,五世都是鄒、魯的大儒,當時,為詩並有韋氏之學,足見韋氏一門詩學的造詣之高。韋孟詩僅存《諷諫詩》、《在鄒詩》兩首四言長詩。前者用以諫王,後者用以述志,如併合起來,也可以當作他的自敘詩。詩體為四言,中正和平,不失詩人溫柔敦之旨。或云:此二詩系其子孫好事述先人之類志而作。(見《漢書韋賢傳》)

韋賢

(約前148—前67),字長孺,西漢時魯國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韋孟第5代孫。被召而舉家遷入長安(今西安未央區)做官。性質樸,善求學,精通《詩》、《禮》、《尚書》,號稱鄒魯大儒。以經書致仕,征為博士、給事中,進宮授昭帝《詩》,遷光祿大夫、詹事、至大鴻臚。漢宣帝時,賜爵關內侯,徙為長信少府。以為人主師,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代蔡義為丞相,封爵扶風侯,享始平(今陝西興平)食邑700戶,賜宅第於平陵(今陝西咸陽市秦都區平陵鄉大王村)。從此,韋賢家族成為平陵榮貴門第。為相五歲,多恩,公元前69年以老病辭官,賞百斤黃金。卒謚“節侯”。從韋賢起,漢代始有丞相致仕制度。韋賢有四個兒子,三人為官。漢元帝時,拜韋玄成(賢之小兒子)為丞相,封於京兆杜陵(今三兆村南),家遂遷此,其長兄韋方山、二兄韋弘兩家留居平陵,後世不顯貴。杜陵玄成的子孫世代相傳,累分立為數十家,成為大宗族,向全國遷徙。死後陪葬於平陵(漢昭帝劉弗之陵)。

韋方山

西漢時魯國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韋賢長子曾為高寢令,早喪,後世不顯貴。

韋為宏

西漢時魯國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韋賢次子。官至東海太守,後世不顯貴。

韋玄成

(?—前36年),字少翁,西漢時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曲江鄉三兆村南)人。韋賢第四子,位至丞相。少好學,明於詩、論語。謙遜俠士,尤敬貧賤以父任為郎,常侍騎又以明經擢諫大夫,遷大河都尉。徙為太子太傅。父賢死,玄成佯狂讓爵於兄。朝議高其節。拜河南太守,御史大夫薛君免,為御史大夫。於丞相乞骸骨免,而為丞相,因封故邑為扶陽侯,而後失之列侯;復自遊宦而起,至丞相。元帝永光初,(公元前43年)遂繼父相位,封侯,封於杜陵(今三兆村南),家遂遷此。父子俱為丞相,世間美之。因此,鄒魯為之諺云:“遺子黃金滿贏,不如教子一經”。玄成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採過之。卒於漢元帝建昭三年,謚工候。玄成好為四言詩,著有《自劾》及《戒是示子孫》二首。(見《前漢書》本傳)有集二卷,(《舊唐書經籍志》)傳於世。

韋昭

(204-273)(《三國志》作韋曜,因避晉帝諱改)字弘嗣,三國吳郡雲陽(今江蘇省丹陽縣)人。為當時著名學者。少好學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書郎、太子中庶子、黃門侍郎、太史令等職。嘗承令作《博弈論》,(見《三國吳志》本傳及《文選》)為時所稱。孫亮時,為太史令,與華核、薛瑩等同撰《吳書》。公元258年,孫琳廢孫亮,立孫休為吳國皇帝,改年號永安,昭立五經博士而創設國學,開南京設國家中央學府之始,為古代南京大學之起源;官拜中書郎,出任博士祭酒,校定群書,掌管國子學。公元264年孫休亡,孫皓即位,昭封高陵亭侯,擔任中書僕射、侍中,領左國史。昭屢忤其意,卒下獄殺之。昭會注《孝經》、《論語》及《國語》,著《洞記》、《官職訓》、《辯釋名》等。陳壽《三國志·吳書》的參考來源就是韋昭的《吳書》。

韋叟

晉陵(今江蘇省常州)人,南朝鎮軍將軍。善相術,初給還未做上皇帝的宋武帝劉裕看相,裕問其能否得州官。韋叟當眾人面說可為州刺史,暗中又悄悄告訴宋武帝說:“君相貴不可言”。劉裕本來就有心造反,聽了這話當然心領神會,“若成,當為司馬”,后武帝舉事成,韋叟果然做了鎮軍將軍。

韋子粲

北朝齊人,官任豫州(今屬河南省)刺史。

韋睿

(442—520年),字懷文,原籍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人,曾祖時遷至襄陽。齊末為上庸太守,南朝梁武帝時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護軍將軍等職。因其多次率軍大敗北魏軍,被魏人稱為“韋虎”。宋時為右軍將軍、輔國將軍等職。指揮果斷,謀略過人。被譽為有光武、周瑜之風的名將。

韋元恢

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北朝北魏東海太守韋合宗之子。任職北魏綠州刺史。北魏孝明帝(516-528在位)時值刺史元法僧據州外叛,元恢招聚同志潛規克複,事泄,為法僧所害,時人傷惜之。

韋孝寬

(509年-580年),名叔裕,字孝寬,陝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南)人。北周太傅,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的軍事家、戰略家。早年在北魏多次參與戰事有功而升遷,後為西魏宇文泰所重用,派他鎮守東西外交界的軍事要地玉璧(今山西稷山附近),大統十二年(546年)東魏高歡率大軍進攻包圍玉璧,韋孝寬軍力為劣勢,但運用地形和戰術守城,高歡運用各種戰術攻城皆不克,東魏軍圍城五十餘日,兵力損失慘重,最後退兵,高歡回師后病死。玉璧之戰為東、西魏實力消長的關鍵戰之一,原本較弱小的西魏,經此戰後粉碎東魏想要滅亡西魏的企圖。577年北周武帝接受韋孝寬的建議,成功打敗北齊,統一北方。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破尉遲迥於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

韋節

隋煬帝時任御史職,曾出使西域,歸后著有《西蕃記》一書。

韋袞

隋代京兆長安人。隋文帝開皇年間,以屢立戰功升任左衛中郎將。

韋桃符

隋代京兆長安人。初為韋袞僕人。桃符除侍候韋袞外,並從其習武,膽大勇敢,又有謀略。韋袞每奉命出征,桃符都跟隨,每戰都出生入死護韋袞,在敵陣中橫衝直闖,無人能敵,人稱飛虎將。韋袞視桃符為親子,向隋文帝表奏其功,釋去奴隸身份,成為自由民,又在杜陵一帶賜其田、宅,助其娶妻成家。桃符成家立業后,感恩韋袞,宰殺黃公牛奉獻給韋袞,並向故主人求得賜姓。他的兒女由此姓韋。韋桃符后成為杜陵富豪,後代至唐中宗時還出了韋皇后,宰相韋溫及諸駙馬,顯赫無比。

韋總

唐太宗韋貴妃之祖父,官至北周驃騎大將軍。

韋園成

北周太傅韋孝寬之孫,北周驃騎大將軍韋總之長子,韋貴妃珪之父。官至隋開府儀同三司鄖國公。

韋匡伯

(573—617),是韋總的次子,韋園成之弟。韋尼子之父,貴妃韋珪的叔父。在隋朝時為尚衣奉御、舒國公。

韋圓照

韋總的第三子、韋氏姐妹的叔父。尚隋豐寧公主楊靜徽駙馬都尉。

韋思言

韋匡伯長字,韋尼子長兄。

韋思齊

韋匡伯次字,韋尼子次兄。

韋思仁

韋匡伯三字,韋尼子三兄。

韋貴妃

(597年-665年),名珪,表字澤,京兆杜陵縣人。僅次於皇后的“四夫人”(正一品)之首。她是北周太傅韋孝寬的曾孫女,北周驃騎大將軍韋總的孫女、隋開府儀同三司鄖國公韋圓成的女兒。先嫁隋朝戶部尚書李子雄之子李珉,二人之女就是定襄縣主(阿史那忠的夫人)。李珉死後,韋貴妃再嫁李世民,生十王子李慎(紀王),650年,立為紀國太妃,死後陪葬昭陵。

韋尼子

(607年—656年),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太宗昭容(正二品),可能初嫁王玄應,武德四年入秦王府。其曾祖父為韋孝寬,祖父為韋總。她的父親韋匡伯是韋總的次子,即為貴妃韋珪的叔父。韋尼子是韋貴妃的堂妹。死後追封正一品。

韋挺

雍州萬年人。隋民部尚書韋沖之子,唐高祖平京師,署隴西公府祭酒。貞觀朝歷吏部黃門侍郎,拜御史大夫,封扶陽縣男,貶象州刺史,卒年五十八。韋挺,小時與隱太子建成關係不錯。后因事與杜淹、王珪都流放越巂。太宗進入東宮后,征拜他為主爵郎中。貞觀初年,王珪幾次舉薦他,於是遷為尚書右丞。拜御史大夫等。太宗將韋挺女兒許配給了齊王李祐為妃子。韋經常與房玄齡、王珪、魏徵、戴胄等一起當顧問,參議政事。不久改授銀青光祿大夫,行黃門侍郎,兼魏王府事。當時李泰受寵,太子承乾過失較多,太宗稍有廢立的想法。中書侍郎杜正倫以漏泄宮中禁語被貶。當時,韋挺也參預了李泰的一些事。太宗對他說:“我已貶了杜正倫,不忍心將愛卿置於法律下”。於是原諒了他。不久遷為太常卿。

韋弘機

京兆萬年人。祖元禮,隋浙州刺史。弘機仕貞觀時為左千牛胄曹參軍,使西突厥,冊拜同俄設為可汗。會石國叛,道梗,三年不得歸。裂裾錄所過諸國風俗、物產,為《西征記》。比還,太宗問外國事,即上其書。帝大悅,擢朝散大夫。累遷殿中監。顯慶中,為檀州刺史,以邊人陋僻,不知文儒貴,乃脩學官,畫孔子、七十二子、漢晉名儒象,自為贊,敦勸生徒,繇是大化。契苾何力討高麗。次灤水,會暴漲,師留三日。弘機輸給資糧,軍無飢,高宗善之,擢司農少卿,主東都營田苑。宦者犯法,杖乃奏,帝嗟賞,賜絹五十匹,曰:“後有犯,治之,毋奏”。遷司農卿。任司農卿兼將作監,為唐高宗建造了上陽,宿羽,高山等離宮。上陽宮位於洛陽,四面彼臨洛水,谷水,皇家禁苑和宮城,其正門正殿皆東向,臨洛水作橫亘一里長的長廊,並作虹橋跨洛水與西上陽宮相連。宿羽宮和高山宮亦輝煌壯麗,承高臨深,有眺望之美。因宮室過於壯麗,被指責為誘導皇帝棄儉從奢,獲罪丟官。但其在建築藝術上的貢獻卻不應被埋沒。如臨洛水作長廊是園林建築藝術手法的發展,宿羽,高山宮則體現了建築與自然地形完美結合的設計理念。

韋慶嗣

韋正矩之父。官至彭城郡公。

韋正矩

(?-663年),或作韋政舉,唐朝太子(李建成)家令、彭城郡公韋慶嗣的兒子,屬於韋氏的東眷房。駙馬長孫詮被殺后,在東陽公主的推薦下尚唐太宗最幼女新城公主。史稱韋正矩“遇主不以禮”,龍朔三年(663年)三月,使新城公主暴薨,唐高宗將韋正矩殺死,流放他一族,按皇后的禮節把新城公主陪葬昭陵。不過,之後唐高宗又允許韋正矩與公主合葬,韋正矩的墓碑存至宋代。

韋思安

雍州(今陝西西安)人。唐朝駙馬,出身雍州韋氏,即後來的京兆韋氏,官至嵐州(今山西嵐縣)刺史,尚唐太宗第十三女晉安公主,與公主陪葬昭陵。

韋肇

唐代京兆人。韋貫之之父。唐穆宗朝官至吏部侍郎。

韋綬

唐代京兆人。韋肇之子,韋貫之兄。以散騎常侍致仕,德宗朝翰林學士。有《郡治樓望黃山》一首傳於世。郡齋北望春光好,平楚無雲秋望寬。清氣爽時塵外見,碧飛飛處靜中看。爭高千仞山皆讓,並秀三峰色也寒。莫怪寓名同岳號,暫圖瞻眺近長安。(參看《石門岩志》)

韋貫之

名純,唐代京兆人。韋綬之弟,唐憲宗朝宰相。避憲宗諱以字行。武元衡與韋貫之同年舉進士。唐德宗貞元初登賢良科,授校書郎。武拜門下侍郎,韋罷長安尉,赴選,元衡以為萬年丞。過堂日,元衡謝曰:“某與先輩同年及第,元衡遭逢,濫居此地。使先輩未離塵土,元衡之罪也”。貫之嗚咽流涕而退。后數月,除補闕。是年,元衡帥西川。順宗永貞時累遷尚書右丞,憲宗時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貫之同日宣制(出《續定命錄》)。遷中書侍郎,罷為吏部侍郎,穆宗朝為工部尚書。卒年六十二,贈右僕射,謚曰貞,后更謚曰文。

韋溫

字宏育,唐代京兆人。韋皇后從兄。年十一舉兩經及第。以書判拔萃補校書郎,累遷尚書右丞,出為陝虢觀察使。武宗立,召拜吏部侍郎,出為宣歙觀察使。卒年五十八。贈工部尚書,謚曰孝。

韋皇后

(?-710年)名果兒,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中宗李顯后(宣懿皇后),其子懿德太子李重潤,女兒安樂公主李裹兒是唐朝第一美人。神龍元年(705年)中宗複位。勾結武三思等專擅朝政,以其從兄韋溫掌握實權。縱容女兒安樂公主賣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寺廟道觀。景龍四年(710年)毒死中宗,立溫王重茂為帝,臨朝稱制。不久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擁其父相王旦複位。被殺於宮中,並被追貶為庶人。

韋湊

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開元(玄宗713-741)十一年任杭州刺史。開元中太原尹。

韋見素

(697-762),字會微,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彭城郡公贈幽州都督韋湊子。第進士,襲父爵,景龍中,授相王府參軍。天寶五載(746年),為江西、山南、黔中、嶺南道黜陟使,有威望。擢累諫議大夫,遷吏部侍郎。天寶十三載,楊國忠用為宰相。拜武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院學士,兼左相,封豳國公。天寶十四載,再三奏請遷祿山為平章事,調其來京。后安祿山反,從玄宗入蜀,至馬嵬驛,“軍士不得食,流言不遜”,楊國忠、御史大夫魏方進被殺,韋見素被亂兵用鞭子抽打得頭破血流。有人喊道:“勿傷韋相公”。才免於一死。九月初,自蜀中奉命與房琯、崔渙送傳國璽及冊命,來至靈武,肅宗出城恭迎。因附楊國忠,被肅宗冷落。后拜尚書右僕射,罷知政事,授太子太保,加開府儀同三司。寶應元年卒,年七十六,贈司空,謚曰忠貞,有子韋諤。

韋堅

字子金,唐代京兆萬年(今陝西省長安)人。為唐代大臣,由秘書丞歷任奉先(今陝西省蒲城縣,位渭南縣北)、曾任長安縣(今陝西省西安市)令,以才能卓越、辦事精幹而聞名。742年(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擢升為陝郡太守、水陸轉運使,時運進長安的江淮糧食財帛均經渭水(亦稱渭河),但渭水曲折淤淺,不便漕運,韋堅主持徵調民工,在漢漕渠和隋廣通渠的基礎上修築運渠,在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壅渭修建興城堰,引渭水入渠。向東作一條與渭水平行的渠道,在華陰縣永豐倉附近復與渭水匯合,渠成后每年運糧200餘萬石,提高效率10餘倍。又在禁苑之東築望春樓,下鑿廣運潭以通漕運,使每年至江淮載貨之船舶在潭中集中。后升兼江淮南租庸、轉運、處置等使,又兼御史中丞。後為李林甫所諂,被長期流放嶺南(今廣東省廣州市)遭害。

韋諤

韋見素之子。通議大夫行尚書吏部郎中彭城郡開國公,授給事中。

韋應物

(737~792),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一說卒於貞元九年(793)。15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緻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家》。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一氣流轉,情文相生,耐人尋味。五、七絕清韻秀朗,《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後世稱許。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但亦有穠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此外,他偶亦作小詞。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韋偃

(公元8世紀),唐代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僑居成都(今屬四川省),生卒年不詳。官至少監。善畫鞍馬,傳自家學,遠過乃父,與曹霸、韓干齊名。用點簇法畫馬始於韋偃,常用跳躍筆法,點簇成馬群。其《放牧圖》畫人一百四十餘,畫馬一千二百餘匹。唐張彥遠謂:“居閑嘗以越箋點簇鞍馬,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曲盡其妙,宛然如真”。韋偃得曹霸畫馬之神,得韓干畫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杜甫曾賦詩對其畫備加讚賞,元鮮於樞詩云:“韋偃畫馬如畫松。”所畫筆力勁健,駿尾可數,如顏魯公書法。亦善山水、松石、人物。所畫山水風格高超,屬王維一派;所寫松石更佳,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飀,輪囷盡偃蓋之形,宛轉極蟠龍之狀,千枝萬葉,非經歲不成;畫山水,山以墨斡,水以筆擦,雲煙變幻,遠岸長陂,叢林灌木,筆力有餘,而景象不窮;人物則高僧奇士,禽獸則牛羊群驢,無一不盡其能。畫跡有《雙騎圖》《牧放人馬圖》《三馬圖》《散馬圖》《沙牛圖》《松下高僧圖》等27件,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百馬圖》卷,李公麟摹本,現藏故宮博物院。

韋皋

(746-806),字城武,唐代京兆萬年人。一代名將,曾任監察御史、知隴州行營留後事、隴州刺史、奉義軍節度使等職。韋皋始仕為建陵挽郎。張鎰節度鳳翔,署營田判官。唐德宗狩奉天,授隴州刺史。置奉義軍,拜節度使。帝自梁洋還,召為左金吾衛將軍,遷大將軍。貞元元年,出為劍南西川節度使,當四川安撫史前後經略滇南十一載,曾大破吐蕃48萬,取鐵橋16城,俘其五王,把南詔打得獻地圖和上貢求降,並且為他立紀功碑,威武之至。憑著這樣的赫赫事功,他被唐天子封為南康郡王,他給韋氏帶來的榮耀,使世代子孫享用不盡,而終於成為了當時“離天尺五”的名門鉅族。這位使吐蕃望風披靡的大將,治績也很高明,據說,他治理四川11年,載譽於道,當地的老百姓見其像必拜,深得民心。詩三首,以文翰之美,冠於一時。南詔得其手筆,刻石以榮其國。貞元十七年(801年)嘗撰并行書金銅普賢菩薩像記。卒年六十一。謚曰忠武。《唐書本傳、金石錄、雲笈七籤》

韋敻

杜陵人。憲宗元和年間任杭州刺史。

韋綬

唐穆宗以綬精粹辯博,有先儒之風,可作秩宗。官至穆宗朝吏部尚書。

韋元禮

萬年人。唐武宗會昌年間任杭州刺史。

韋景駿

京兆人。韋弘機之孫,景龍中年任肥鄉令。

韋述

京兆人。韋景駿之子,唐朝史學家,位列唐玄宗時期十八學士的第八位。韋述小時就將家二千卷書閱盡,“黃墨精謹,內秘書不逮也”。中進士時年紀還小,身材還不高。考功郎宋之問說:“韋學士童年有何事業”?韋述對曰:“性好著書”。宋之問說:“本求異才,果得遷、固”。開元時,詔秘書監馬懷素編次圖書。懷素乃奏用韋述、元行沖、齊浣、王珣、吳兢等二十六人,同於秘閣詳錄四部書,五年始成《唐書》一百卷。張說引他任集賢院直學士,累遷尚書工部侍郎。韋述在書府四十年,任史職二十年。補遺續缺,勒成國史一百一十二卷,事簡記詳。蕭穎士將他比作譙周、陳壽之流。安史之亂時,流亡至渝州卒。韋述好譜學,撰有《開元譜》二十卷,著有《兩京新記》。

韋妃

唐肅宗妃.。

韋賢妃

唐德宗賢妃。

韋貴妃

唐穆宗李恆(795年-824年)的貴妃,唐武宗李瀍之母,后被追尊為宣懿皇后。

韋處仁

唐穆宗李恆女義豐公主駙馬。

韋莊

(約836—910年左右),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人。唐末五代后蜀詩人。唐末進士,唐初宰相韋見素之後,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后蜀宰相,謚文靖。著《秦婦吟》長詩,有名於世。韋 妃,唐肅宗妃。

韋賢妃

(1080年—1159年),開封人。宋徽宗之妃,宋高宗之母。子高宗追尊其為“宣和皇后”。

韋淵

今河南開封人,宋時靖康末任職親衛大夫,受封平樂郡王。曾被皇上賜給'臨安府房緡日二十千。

韋仲魁

韋仲魁,字象時,清道光年間潁州迎仙店北仁和寨(今阜陽市臨泉縣韋寨鎮仁和寨)人。少年時聰穎好學,性情豪放。白日識文,夜間習武,18歲時進京應方試,當前為武解元,26歲時錄為武進士。隨後從軍,因帶禽軍隊在雲貴一帶戰績卓著,極受清廷讚賞,被授為“雲貴協鎮孝督”要職。當時中國西南邊境一帶,常有外國軍隊越騷擾,搶掠財物.他數次率兵抗敵,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犯,保衛了西南邊境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雲貴注數民族地區,當時工農業、手工業和文化事業都很落後,他一面練兵禦敵,一面幫助和鼓勵當地人民開荒種地,開採礦山,開開闢道路,興修水利,興建學校同時也把內地的糧食優良品種和種植技術帶到邊疆,使媾的農業和文化事業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他的夫人是北方人,也常帶侍女婦女。因此,他們夫妻在當地極受尊敬和愛戴。后因胞弟在家鄉勾結土匪而受到牽連,清廷派人追查,他含冤自殺。當地百姓在昆明城西山腳下為他建廟碑,作為紀念。

韋紹光

廣東香山(今廣東省中山)人。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首領。菜農出身,喜習武術。1841年5月29 日,盤踞四方炮台的英軍竄至三元里一帶肆行淫掠,調戲其妻,即與鄉民奮起反擊,怒殺敵兵10餘名,旋與鄉眾聚集三元古廟,聯絡103鄉人民,共商戰計,並決定以古廟三星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30日誘敵至牛欄岡,分割圍殲,斃敵200餘人,生俘20餘名。時番禺農民周春率沙亭岡鄉眾,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鄧潛率石工亦參加戰鬥。事後仍以種菜為生。享年80餘歲。

韋昌輝

原名至正,或作正、政。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首領。韋昌輝出身於地主兼典當商家庭,后捐監生。因受官吏欺壓,接受馮雲山勸導,參加拜上帝會。獻出家產,開爐制械,積極準備起義。金田起義時,全家從征。任后護又副軍師,領右軍主將。太平軍攻克永安(今蒙山)后,被封北王、六千歲,后在與楊秀清爭權中,造成“天京事變”的慘劇,太平天國由此而衰,韋本人也被洪秀全處死,削其封號,貶稱“北孽”。

韋以德

清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將領,被封為國宗,提督軍務,后在武昌陷落,西援田家鎮時戰死於半壁山。

韋朝元

又名韋德明,號七綹須,南籠府(今貴州省安龍)當丈寨人,清朝南籠(今屬貴州省)起義首領。推舉能做巫行醫的布依族巾幗英雄王囊仙(王阿崇)為“皇仙娘娘”,取年號為仙大。韋朝元自任大王玉帝仙官,取年號為元順,並建立丞相,副丞相、總管仙達、仙娘等文武官職,以統率義軍。

韋雲卿

清末廣西南寧人,早年入同盟會,並參加了鎮南關起義和河口起義,后在廣州起義中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樹模

清代廣西省平南人,早年入廣西同盟會分會,在廣州起義中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拔群

(?—1932),廣西東蘭人,原名秉吉,秉乾,后改名萃。壯族。1916年組織討袁義軍。後到貴州講武堂學習。1921年回東蘭領導農民同土豪劣紳鬥爭,組織東蘭公民會和西蘭國民自衛軍。1925年1月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4月回東蘭組織農民協會,任東蘭縣農民協會軍事部長。后創辦東蘭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農民運動骨幹。大革命失敗后,在右江地區領導農民自衛軍進行游擊戰爭。192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廣西省農民協會副主任委員。同年12月參加領導百色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三縱隊司令、右江工農民主政府委員。1930年10月紅七軍主力北上開往江西后,留在右江地區堅持鬥爭,先後任紅二十一師師長、紅軍右江獨立師師長。1931年11月被選為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1932年10月17日在東蘭雙茶洞被叛徒殺害。

韋堅

(?—1932),廣西東蘭縣東院區巴拉鄉卻內屯的貧苦農家。中國共產黨黨員。1925年夏秋投身於東蘭農民運動,發動組織農會、農軍,開展打倒土豪劣紳勢力的鬥爭。1926年11月進入東蘭第二屆農講所學習。歷任鄉、區農會執委。1927年8月參加東風凌色四縣農軍暴動,爾後轉入山區堅持游擊活動。1929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1929年冬至1931年秋,他擔任中共東院區委書記、東院區第一屆蘇維埃政府執委、第二屆蘇維埃政府主席,領導該區農民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地各項建設。1931年3月撤入山區游擊。1932年在反“圍剿”戰鬥中被捕,不久押至東蘭縣城殺害。

韋國清

韋國清(1913-1989),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人。壯族。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百色起義。1931年由青年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排長、連長,瑞金紅軍學校軍事教員,紅軍幹部團營長,紅軍大學特科團代團長,教導師特科團團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校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訓練部部長、副校長,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三師九旅政治委員、旅長,第四師副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蘇北兵團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十兵團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駐越南軍事顧問團團長,廣西省省長,公安軍副司令員,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書記、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自治區政治協商會議主席,廣西軍區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書記,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廣州軍區第一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四、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第十、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9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6歲。

韋傑

韋傑(1914-1987),原名韋士良,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人,壯族。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七軍班長、排長、連長,紅3軍團第5師13團營長,紅15軍團第73師223團參謀長、團長、騎兵團團長,第74師師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員隊隊長,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團長,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團長,八路軍129師新編第一旅旅長,太行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六縱隊副司令員兼16旅旅長,華北軍區第14旅隊司令員,第18兵團61軍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第18兵團軍長兼川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高級函授系主任,成都軍區副司令員。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1987年2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3歲。

韋祖珍

韋祖珍(1912-1982),壯族,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七軍排長、連政治指導員,紅3軍團保衛局偵察科科員,獨立團特派員,紅1軍團教導營特派員,紅1軍團政治部保衛部副科長、科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晉西南支隊(警一旅)2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熱遼縱隊第27旅政治委員,冀察熱遼軍區熱東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獨立18旅政治委員,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24師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45軍事家35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副政治委員,兵團政治部主任,空軍軍副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福州軍區空軍政治委員,廣州軍區政治委員兼廣西軍區第二政治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修補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2年10月11日逝世,終年70歲。

韋統泰

韋統泰(1918-——),山東省曹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25團司令部偵察參謀,第1軍分區司令部偵察參謀、偵察股股長,第25團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察熱遼軍區特務1團副團長兼參謀長,第27旅72團副團長兼參謀長,熱東獨立團副團長,東北野戰軍第八縱隊24師72團團長,第四野戰軍45軍135師405團團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師參謀長、副師長,中國人民志願軍師長、副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長,昆明軍區副司令員,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陞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韋雲卿

韋雲卿(1873-1911),廣西省永淳(今橫縣)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小商販家庭出身,少好馳馬試劍,天性尚武。1905-1906年間投入清軍,在廣西提督蘇元春邊防軍龍濟光部下當哨官。蘇元春后戍新疆,他便攜家返鄉,適逢反清排滿革命初起,省悟此前誤入迷途,遂赴越南河內,於1906年5、6月間加入中國同盟會。翌年12月,協助黃明堂、李佑卿等進攻鎮南關(今友誼關),克複鎮北、鎮中、鎮南炮台,后因彈盡糧絕而退入越南燕子嶺。1908年4月,隨黃明堂、王和順、關仁甫等在河口起義,失敗後退入越南,仍寓居河內。旋因躲避法國殖民當局搜捕革命黨人,移居海防。后仍被拘捕,解除武裝送往新加坡。后被保皇黨構陷,復入獄月余,出獄后抵暹羅(泰國)曼谷,不久又潛回越南活動。1911年初,聞革命黨人醞釀發動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偕同人到香港,被編為第二先鋒隊(敢死隊),4月27日(農曆三月廿九日)參加廣州起義。隨隊進攻兩廣總督衙署,擊退守門衛隊,攻至督署右旁橫街,被大隊清軍包圍,展開激戰,且戰且退,突圍後退入高陽里源盛米店。清軍火燒米店,避入隔鄰小屋,為清軍所執,寧死不屈。4月30日慷慨就義,時年38歲。葬於廣州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榮初

韋榮初(1884-1911),廣西省平南縣丹竹鎮都興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犧牲時27歲。
1905年與韋樹模等一起加入同盟會。1911年隨李德山到廣州,參加4月27日的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進攻兩廣總督署后,轉戰於大石街、小石街一帶,最後轉入小北門高陽里源盛米店,激戰一晝夜后,與韋樹模、韋統鈐、韋統淮等一起陣亡,被合稱為“都興韋四烈士”。葬於廣州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詳細生平事迹同《韋樹模烈士》,見下。)

韋樹模

韋樹模(——-1911),一作韋柱模,字煥初,廣西省平南縣丹竹鎮都興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其父韋昌曾參加太平軍,因作戰有功被授軍職,他深受父親的影響,很讚賞太平軍的勇敢。1905年,與弟弟韋統鈴(字香泉)、韋統淮(字義廷)、韋榮初一起加入中國同盟會廣西分會。1910年結識了林盛初與李德山,他們共同聯絡志士,為革命活動做準備。次年4月10日,帶三個弟弟和李德山一起到廣州,參加廣州起義的準備工作。27日,黃花崗之役發動,他隨黃興攻入督署,搜兩廣總督張鳴歧未獲。隨後又轉戰於大石街、小石街一帶,因清軍勢眾,進入高陽里源盛米店,疊米為壘,與清軍相持二日,雖饑渴交迫,仍英勇作戰。後來清兵見久攻不下,便縱火焚燒該店,因彈盡援絕,弟兄四人同時殉難,葬於廣州黃花崗,皆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統鈴

韋統鈴(1877-1911),字香泉,廣西省平南縣丹竹鎮都興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教士出身。祖父曾投太平軍,兄弟五人愛打抱不平,被稱為“五虎將軍”。統鈴一目失明,但健目視力異於常人,夜行快捷,人呼獨眼龍。1905年參加同盟會。1911年隨李德山到廣州參加4月27日的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先隨黃興進攻兩廣總督署,出署後轉戰大石街、小石街一帶,最後退入小北門高陽里源盛米店,與清軍激戰一晝夜后犧牲,時年34歲。一同戰死的還有同族人韋樹模、韋統淮、韋榮初,被合稱為“都興韋四烈士”。葬廣州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詳細生平事迹同《韋樹模烈士》,見上。)

韋統淮

韋統淮(——-1911),字義廷,廣西省平南縣丹竹鎮都興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詳細生平事迹同《韋樹模烈士》,見上。)

韋鳴恩

韋鳴恩男爵(Nathanael Ming-Yan Wei, Baron Wei,1977年1月19日-),英文名簡稱“Nat Wei”,英國華裔商業顧問、社會企業工作者和保守黨政治家。本身任職麥健時公司顧問的他,在2002年起投身社會工作,先後參與創立以教為先、未來領袖和沙夫茨伯里夥伴團等慈善組織和智庫。
韋鳴恩,在2010年5月,他獲英國首相大衛·卡梅倫委任為政府顧問,成為聯合政府的智囊,專門就由政府推動的大社會計劃提供意見,使他被外界稱為“大社會先生”(Mr. BigSociety)。
韋鳴恩在2010年6月獲英國皇室冊封為終身貴族,以保守黨員身份晉身上議院,使他成為繼鄧蓮如女男爵和曾秋坤勛爵后,英國歷史上第三位華人貴族。
2011年4月2日,“10/11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北京舉行。華裔青年韋鳴恩榮獲公共事務領域大獎。

韋正

著名新生代導演,80后的視角使他的作品明顯有別於第六代導演。對青春主題的商業娛樂影片有很強的駕馭能力,作品充滿獨特的都市感及幽默氣息,深具時代感和可看性是其最大特點,其作品有《愛情公寓》系列和《我的太陽》等。

韋唯

中國著名女歌手,流行歌壇上天后級的重磅人物。1963年9月28日生於呼和浩特。14歲出道,並在演藝界和歌壇發展,先是靠一首《愛的奉獻》唱紅了全國,再是以《亞洲雄風》唱紅了半個世界。接下來是鋪天蓋地的邀約和榮譽,因此離不開她的天賦因素,但也無不凝結著她勇於拼搏的精神和無私奉獻的品質。

韋家輝

Ka-Fai Wai(1962年— ),香港著名電視、電影製作人。曾擔任電視及電影編劇、導演、監製等職。作品包括有極受歡迎的長篇電視劇,以及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的作品。韋家輝1981年加入香港無線電視編劇訓練班,曾參與改編金庸原著神鵰俠侶、鹿鼎記為電視劇。之後升任編審,五年後晉陞創作總監,作品義不容情、大時代成為一時經典。1995年首次執導電影,作品為和平飯店。於1981年加入香港無線電視台編劇組,五年後晉陞創作總監,並於1989年成為監製。1996年加入杜琪峰創建的銀河映像,在銀河映像的首部作品《一個字頭的誕生》就大獲好評。

韋禮安

台灣創作歌手,台灣大學外文系學生,擁有高才華,具有一種獨特的陽光創作優質氣息。2006年在著名的創作人聚集的網站streetvoice上,上傳自己的創作,引起廣大迴響,兩年內部落格人氣已經超過兩百萬人次,音樂點閱人次也超過了一百萬人次。2009年簽約福茂唱片,同年3月13日,韋禮安推出首張EP「慢慢等」。2010年6月4日推出韋禮安首張同名全創作專輯,得到各界好評。

韋章炳

韋章炳是水族著名學者,水書研究領域著述最多、最知名的學者,貴州省獨山縣水書翻譯辦主任,貴州省易經研究會副理事長,貴州省水家學會副會長,黔南州水書研究專家組成員,貴州省民院客座研究員。主要完成《太平卷》、《八山卷》等水書譯叢,並獨著《中國水書探析》、《水書與水族歷史研究》、《水書文化與中華斷代文明——水書歷史檔案文獻探究》三部共100餘萬字的水書研究性專著。

韋鈺

韋鈺,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全國政協教科文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榮譽委員,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李嘉誠基金會顧問,國家總督學顧問。1993年至2002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

韋潛光

韋潛光,澳門人,化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及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韋歡

韋歡,就讀於深圳大學師範學院音樂系美聲主修,后加入由黑鑽文化與華音世紀於2012年聯合推出的第一支主打中國風女子組合“七朵”。組合於2011年組建,2012年6月28日正式出道。藝名“四朵”。2012年8月“七朵”發行首張EP《詠春》。最新單曲《戰舞》。

姓氏排名


2021年2月8日,公安部發布2020年“百家姓”人口數量排名,韋姓排名第63位。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此郡秦朝設置內史官,管轄京師(今陝西省咸陽一帶),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堂號
一經堂:出自西漢韋玄成事典。韋玄成,西漢魯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字少翁。少好學,以明經擢為諫大夫,遷大河都尉,拜河南太守。元帝時官御史大夫,永光中為丞相。訓誡子孫明經學好,為社稷出力。常語人曰:"遺子黃金滿屋,不如教子一經"。韋氏後人遂用"一經"作為堂號。
扶陽堂:典出西漢韋賢。韋賢是山東鄒、魯一帶大儒,五世名儒。漢宣帝時封為關內侯,后升宰相,晉封扶陽侯。
京兆堂:三國以後,韋氏盛於今陝西省境內,故韋姓有以“京兆”為其堂號。
此外,韋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傳經堂”、“燕貽堂”、“崇德堂”等。

宗祠楹聯

廣東廣州廈滘村韋氏祠堂
四言通用聯
望出京兆;源自高陽。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典出韋姓的源流和郡望。
歷事四帝;勇麾三星。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賢相韋處厚,字德載,京兆人。累官中書郎中,封靈昌郡公。歷事憲穆、敬、文四帝,以獻替為己任,一時推為賢相。性嗜學,藏書校正至萬卷。下聯典出清代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首領韋紹光(?-1901),又名進可,廣東北郊三元里人。
一經教子;五世揚名。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鄒人韋賢,字長孺,篤志好學,以《詩》授徒教子,與少子韋玄成相繼為丞相,都被封侯。所以鄒、魯間諺語說:“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下聯典指西漢彭城人韋孟,為楚元王師傅,歷相三代,后遷家至鄒。至韋賢前後五世,稱“鄒魯大儒”。
蚌珠有兩;鳳閣聯雙。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京兆人韋端,官太僕,與孔融友善。曾派兒子韋康(字元將)、韋誕(字仲將)去看望孔融,孔融給韋端寫信說:“想不到雙珠出於老蚌。元將學識淵博,堅毅有大度,是經世之器;仲將文思敏捷,篤厚誠實,是保家之主。”下聯典出唐代陽武人韋承慶,字延休,進士出身,官至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恥賣公道;倨見權貴。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明·韋斌嘗曰:“假彈劾以快私仇,投細微以賣公道,吾所深恥。”下聯典指唐·韋方質,嘗屬疾,武承嗣往候,據床自若。
五言通用聯
著述十萬言;教子一經書。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後趙太子傅韋餿,字憲道,京兆人。好儒學,善著述。群言秘要,靡不綜覽。下聯典出漢代學者韋玄成,字少翁,鄒人。少明經,有文名。以讓爵辟兄事,朝議高其節,拜河南太守。
花職關外雪;葉似鏡中眉。
——韋承慶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佚名摘自唐代詩人韋承慶《折楊柳》詩句聯。
獨媚玄冥節;不隨妖艷開。
——韋莊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佚名摘自唐代乾寧進士韋莊《詠梅》詩句聯。
七言通用聯
好男兒豈為降將;真宰相莫若劬公。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周·韋孝寬,每戰有功,齊招之使降,孝寬報曰:“孝寬為鎮關西男子,必不為降將軍。”下聯典指唐·韋安石,數番折辱武則天寵臣武三思、張昌宗等,群臣目見之曰:“真宰相也。”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紅袖書箋,五雲散彩;纈袍覆體,一枕留芳。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韋陟事。下聯典指唐韋綬事。
五世大儒,鄒魯流芳奕葉;一家賢相,父子濟美當年。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漢代博士韋賢,字長孺,鄒人。質樸篤學,以詩教授,兼通禮尚書,號稱鄒魯大儒。征為博士,授昭帝詩封扶陽侯。卒謚節。下聯典出漢代名相韋孟,彭城人。歷相三世,因王戊荒淫不遵道,孟作詩諷諫,后遂去位,徙家於鄒。
累績石渠,圖史抱藏山之秘;蜚聲翰苑,蜀袍邀覆錦之榮。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工部侍郎韋述,萬年人。
由漢代以至明時,七老尚書、九堂御史、漢唐六宰輔、鄒魯五儒宗、近代繼高官、三公孫而三父子,鴻名垂宇宙,古今相業孰重三?我體先人好傳家,為子孫計;
自兗州而遷京兆,三朝文將,百粵將軍。叔侄八祠林,弟兄十進士,大臣兼國丈,二伯爵而二王侯,禮學表忠良,姓氏普天唯不二,爾曹後裔宜法祖,讀聖賢書。
——此聯為山東鄒縣韋氏祠堂楹聯

家譜文獻

韋姓家譜一覽
族譜名稱編纂者編撰方式藏地始祖、備註
【江蘇鹽城】韋氏宗譜韋定燦等纂修2002年排印本,二冊,平裝。上圖書名據封面題。始遷祖宗江,明洪武問自江蘇蘇州門移居鹽城伍佑場煮鹽。譜載凡例、前言、聞人軼事、族訓家譜世系,附有韋氏後裔分佈概況、舊譜序、舊譜條例要論等。
【江蘇揚州】韋氏宗譜八卷錢正基、韋杏財纂修。1915年傳經堂木活字本,八冊。遼圖書名據書名頁、卷端題。版心題韋氏族譜。清康熙七年韋春谷等初修,此為九修本。
【江蘇鎮江】韋氏族譜四卷(清)韋克順纂修。清道光十年(1830)木活字本,四冊。人民大學書名據版心題。二修本。
【江蘇鎮江】韋氏族譜六卷(清)韋振鑫纂修。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儲書堂木活字本,六冊。遼寧圖上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猶他譜初修於清道光八年,此三修本。
【江蘇鎮江】涸南萊村韋氏重修宗譜五卷(清)韋氏合族纂修,佚名增補清光緒十四年(1888)一經堂木活字本,五冊。南京圖書籤題韋氏宗譜。
【江蘇丹陽】纂修延陵韋氏族譜八卷(明)學等纂修。明萬歷四十年(1612)刻藍印本上圖存卷一至三。
【江蘇丹陽】先賢韋氏族譜三十四卷(清)韋以悅、韋以祿纂修。清嘉十年(1805)木活字本,十三冊。存卷一、五、六、八、十四至十六八、二十、ニ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三十。
【浙江東陽】吳寧韋氏東眷宗譜六卷(清)承等纂修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木活字本,二冊。上圖存卷一、二。
【浙江東陽】吳寧東眷章氏宗譜八卷(清)韋德梧等纂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木活字本,七冊。上圖存卷一、二、五至八。
【浙江東陽】東卷韋氏家乘(清)韋名福等纂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木活字本上圖東陽縣白溪鄉東溪村氏存卷十。
【浙江東陽】東卷韋氏家乘(清)韋洪鼇等纂修。清嘉慶二十年(1816)木活字本,二冊。存卷三、十五。
【浙江東陽】東眷章氏家乘(清)韋潮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木活字本,四冊。存卷九、十ニ、二十至二十四。存卷屑行傳、傳記。
【浙江東陽】東眷韋氏家乘三十ニ卷首一卷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三冊。上圖存卷首、卷十、十五。
【浙江東陽】東卷韋氏家乘三十二卷首一卷補遺一卷(清)韋徴英等纂修。清光緒十五年年修十七年(1891)增補木活字本,ニ十四冊存卷首、巻一至七、十至十四、十六至二十九、三十一、三十二、補遺。書名據版心、書籤、巻端題。譜序題龍泉坊韋氏續修宗譜
【浙江東陽】東眷章氏家乘纂修者不詳1913年修1919年增補木活字本,十五冊存卷五、十一、十ニ、十四至十七,補遺一卷。存卷載系圖、行傳。
【浙江東陽】東眷韋氏家乘三十二卷纂修者不詳。1946年木活字本。東陽縣自溪鄉東溪村開朗東陽縣六石幫石馬村韋順榮(存十一卷)上(存卷十六下)、東陽縣六石郷西光村韋根堯(存二十卷)
【浙江景寧】大瀦童氏宗譜纂修者不詳。1931年燕翼堂木活字本,一冊。雲和圖存卷二。
【安徽】渦淮韋氏(宗譜)韋廣泰主編。2004年一經堂排印本,一冊,精裝。
【安徽合肥】韋氏修宗識十八巻(清)韋裕如修,韋思忠等纂。清宣統元年(1909)一經堂木活字本,九冊。上圖存卷、五至八、十、十七、十八。書名據目録題。版心、書籤題韋氏親譜五修本。
【安徽合肥】肥韋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韋發等纂修。1946年一經堂木活字本,十八冊。上圖四修本。
【安徽太湖】太湖縣韋氏宗譜三十五卷首三卷(清)韋炳纂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一經堂木活字本,三十八冊。國圖書名撼卷端題。版心題韋氏宗譜。
【河南洛陽】韋氏家譜(清)韋佩珍纂修。清嘉慶二年(1797)抄本,一冊。洛縣明珠村韋氏族中譜初修於清康熙五十年,此二修本。
【河南洛陽】韋氏家譜纂修者不詳清抄本,一冊。洛寧縣大原村韋寨韋全祿書名撮書衣題。初修本。始遷祖得,儀十一世孫,明嘉靖間移居大原村,後世分屬五門。
【河南洛陽】韋氏家譜纂修者不詳1950年抄本,一冊。洛事縣大原村韋全祿名據書衣題。二修本。
【河南洛陽】韋氏族譜韋子雅纂修。1984年抄本,一冊,平裝。洛寧縣大原村韋寨韋子雅書名據書衣題。三修本。始祖同上。是大原村韋氏第四門支譜。譜載前言、始祖碑文、貮姓脈慨述、排行字、韋姓祖祠祖對聯、世系等。
【河南洛陽】韋氏家譜韋開寅纂修。1995年抄本,一冊,平裝。洛寧縣西山底村韋甲寅名據書衣題
【河南洛陽】韋氏家譜韋長信纂修。2002年抄本,一冊,平裝洛寧縣大原村韋氏族人書名據書衣題。
【河南洛陽】韋氏家譜韋全祿纂修。2003年列印本,一冊,平裝。洛寧縣大原村韋全祿書名據書衣題。始祖同上。是路大原村韋氏五門支譜。
【湖南江華】韋氏宗譜三卷韋家祥纂修。1931年木活字本。江華
【湖南江華】湖南江華東韋氏劊修族譜三卷韋世華修,黃壽樁纂。1939年京兆堂木活字本,二冊湖南圖書名據版心題。書名頁題氏宗譜。始遷祖友忠、友金,壯族,明代人
【廣東連山】【韋氏】來連始祖宗支不分卷(清)韋大鈞纂修,韋子熒續修1948年抄本,一冊連山縣水豐鄉花羅寨韋益元連山檔(複印本)書名據書衣題。始遷祖金,壯族,明代人。
【廣東連山韋氏】姓譜宗支不分卷韋安霖纂修。民國抄本,一冊。書名據書衣題。增至1978年始遷祖法應,明代人連山縣福堂鎮新風村賢同寨韋澤源連山(複印本)
【廣東連山】小三江大村韋氏家譜不分卷(清)韋尚雅等纂修。複印1947年度抄本,一冊。書名據書衣題。譜初修於清雍正十始遷祖輔賢,道名法進,壯族,明代人連山橋
【廣東連山】小三江鎮旯村韋氏族譜纂修者不詳複印1941年韋乾三抄本存一冊。書名書衣題。始遷祖祖仁,字振魁,壯族,明代人。
【廣東珠海】香山翠微韋氏族譜十二卷(清)韋紹康等纂修。清宣統元年(1909)傳經堂鉛印本,十二冊。上圖中山圖珠海檔(複印本)美國猶他書名據書籤題。版心題韋氏族譜。卷端題翠微韋氏家譜。清康熙五十三年章英、韋年潮初修,此為六修本。
【廣東珠海】中山翠微韋氏族譜十二卷附卷韋祺光等纂修。1937年傳經堂鉛印本,十三冊。上圖武漢圖中山圖山西家譜美國猶他書名據書衣題。版心題韋氏族譜。七修本。先祖同上。附卷通冊記氏女子事。
【廣東珠海】韋氏二房族譜纂修者不詳。1946年石印本。珠海市前山區韋氏存卷二十ニ至二十六
【廣西鹿寨】瑞泉韋氏族譜纂修者不詳。1921年韋肇簡抄本,一冊。寧縣漸廟鄉團統村
【廣西鹿寨】韋氏族譜一卷(清)韋綉盂纂修。複印清宣統三年(1911)抄本,一冊。柳州圖始遷祖郎雲,清代人。
【廣西鹿寨】寨上拉彎韋氏族譜韋曉萍纂修。1998年鉛印本,一冊,平裝柳州
【廣西思陵】土州韋氏家譜(清)韋振超纂修。清光五年(1879)抄本。寧明檔
【廣西容縣】容縣水源里覃韋氏族譜二卷韋瑞炬纂修1921年抄本,二冊容縣文管
【海南】韋氏族譜韋澤芳纂修2001年鉛印本,一冊,平裝海南師範學院書名據書衣題。始遣祖執,字宗仁,之靜,行一,唐代人。
【海南現海】樂會韋氏族四卷韋經劍纂修1987年京兆堂鉛印本,三冊,平裝海南大學周民、中山圖(複印本)書名據書衣、版心題。始遷祖昆、侖(宦名賢卿)二人,明代析居樂會縣芳園村及龍山村(今屬瓊海)。
【海南瓊山】章氏族譜不分卷(清)韋侯纂修。複印清乾隆三十年(1765)抄本,一冊,平裝。中山圖海口市瓊山區檔海南大學周偉民書名據書衣題始祖同上。
【重慶南川】韋氏家譜二卷韋述職纂修。1993年鉛印本,二冊,平裝。國圖上圖書名據封面題。三修本。
【台灣】韋氏宗譜初稿韋卓民纂修。1981年稿本,二冊,毛裝。美國猶他始祖洪詩,清浙江東陽人,後裔移居灣省。
1982年台灣鉛印《中國韋氏源流及世系考·附録》本一冊,平裝美國哈佛大學
【台灣南投】浙江東陽透嘉韋氏家譜和策纂修。1979年寫本,一冊。美國猶他始祖履惇,唐代移居東陽。後裔再徙台灣省南投縣南投鎮中興新村
【台灣台南】【韋氏】基督徒家譜韋宗宏纂修。1959年寫本,一冊。美國猶他始祖宜受。始遷祖國琛,清代移居衰灣省南市。
以上家譜均來自中國家譜總目。 

字輩排行

廣西河池韋氏——古朝廷永振,漸進世榮華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城子村韋氏字輩:“賢孝忠良節,福祿壽禎祥,恭寬信敏惠,繁衍世澤長。”
廣東中山韋氏字輩:“永乾佑寧嘉延國安靖始。”
湖北仙桃韋氏字輩:“智思守先訓敦厚乃本元”。
貴州都勻韋氏字輩:“應永廷恩毓忠良繼國邦榮華昌萬世慶喜福壽長”。
貴州蓋文堂韋氏字輩:應天錦正開代雲光秀華先上玉廷文國其堂。
廣西壯族韋氏字輩:元銀顯照加成祖子
土司直系:“景君宴賢萬爵玩興祖正虎起應文繼光兆國朝振永承清年述臻忠厚祥慶吉光”;
板選分支:“朝振權文明景慶雲祥開恢復波濤湧進造成建國”;
蘭木分支:“正(振)大高明立鍾靈盛益昌思儒周世德忠厚顯文章錦服春宜廣精衣夏欲長箕裘輝燦耀裾裙刺豪光”;
樂里分支:“虎起龍飛尤天星國朝仲振永承清世界靈盛益高興正大光明立更新”;
州洛分支:“道(清)德仁義禮舉全忠信英雄蓋豪傑”;
長江分支:“蘭桂榮宗祖朝廷紹展尤科名聯選仕永世振箕裘翰墨昌文武燕冀慶益謀輔弼年統緒大業繼韓侯”;
南丹坡分支:“國朝文仕景道義日錢家福祿如東海壽比玉南山”;
田林剎周、老山分支:“國朝文明仕庭忠道德先榮華流世顯如應祖宗成”;
鳳山分支:“公侯伯子男著宗聲譽揚韓將勛耀宇州司義天長忠孝德智勇宏謀濟同強懷源立壯志新紀普華章”。
廣西藤縣韋氏字輩:“昭浩恆喜式旭以顯揚銘祖德流芳遠萬載達朝京”。
韋氏京兆堂一支字輩:“祖啟福基海文世應成朝克振儒志聯慶國秀昆榮逢光顯定經汝良嘉英華善永修得賢才昌潤建景恆舒端薄祥茂遠興”。
韋氏一支字輩:“希尚士啟國志宏端永長光宗耀先德文明煥道昌”。
廣西橫縣百合大爐下村韋氏字輩:“顯樹有汝、啟仲兆其、元廣德業、文武全才、大廷思志、永昌萬世”。
韋氏江蘇大豐一支字輩:春慶元和廣,龍海萬家遷。立德貞吉昌,有餘才成林。
廣西南寧市橫縣雲表韋氏字輩:“接啟之珺璵,世國正乾元;全體大用學,安富增榮賢。聖德思先祖,文光煥上天;朝庭登進廣,忠孝本家傳。爵興開科顯,祥發永萬年;功恩澤沛遠,千秋長守延。仁義禮智信,福祿壽喜聯;哲倫春常在,宏揚其高瞻。桂芳友益清,宇露潤滿田;極斗紫久明,譜應錦秀綿。”
贛榆地區韋氏輩分:積善之家、方有餘慶、自古先賢、純兆良德、讀書貽澤、忠厚開基
廣西橫縣馬山鄉泰寧村韋氏字輩:雲鎮帥道傳;學萬伯昌;立有善士;永綏吉劭;修侍克肖;奕迭以孔廼得其宗;天之啟運;祖字聿新;順陽致雨;金玉生春;河清海晏;位推邦良;端居垂拱;延試平章;鳳駒開化;方及大常;知能存養;貞真餘香
安徽六安、合肥忠愛堂韋氏字輩:“元道文得仕,希養可三從;漢天安汝定,恩光上九宗;法良能永立,學正自昌明;經教先傅善,人才繼起純;”
河南武陟京兆堂韋氏字輩:振邦玉懷世祖安康千秋本,忠貞琪芳華茂戴冠仁政通。

姓氏圖騰

韋的本義是背離。在甲骨文中,韋字像兩人相背行之形,又像兩足有揆隔之形,乃違字之本字也。也像兩手搓揉豬皮之狀。獸皮有毛稱皮,去毛的生皮稱革,經柔治的熟皮稱韋。因此,韋的本義應是柔皮。在古代加工皮革的工匠有函(制皮鎧甲)、鮑(治革)、褲(蒙鼓)、韋(柔皮)、裘(縫製皮衣)等五類。最早擅長養家豬的氏族,多年的老豬的皮既厚又韌,可以蒙鼓,制皮衣、鎧甲等,其中一支氏族特別擅長柔皮,是以豬為其氏族原始圖騰,柔皮的技形成為族徽和氏族名稱,氏族所居住的地方稱豕韋,建立了氏族的城堡稱郼,後來建立了國,最終發展為姓。

軼事典故

“明目張膽”源於《晉書·王敦傳》,又見於《新唐書·韋思謙傳》。《新唐書·韋思謙傳》里記載到:韋思謙是唐高宗的監察御史,他為人剛正不阿,不畏權勢。他認為做一個監察御史,就應該盡職盡責,所以經常出外巡察,揭發貪官污吏的罪行。有一次在出巡中,韋思謙發現中書令褚遂良犯有錯誤,於是便上書揭發,褚因此被降職。後來,唐高宗重新起用褚遂良。褚遂良上任后,就對韋思謙進行報復,把韋思謙降為甘肅清水縣縣令,即使如此,韋思謙還是和壞人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他慷慨激昂地說:“大丈夫應當敢於說話,要公開地、大膽地干出一番事業來報答皇上,怎能做一具庸庸碌碌的無能之輩以保全自己妻子兒女呢?”後來唐高宗經過考察,又任命他為御史大夫。於是,人們用“明目張膽”來形容一個人膽大直行。後來指公開幹壞事,由褒義變為貶義。
遺產故居
韋拔群故居
韋拔群故居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東里屯,屬人文風景旅遊區。有三級公路通達,距首府南寧市336千米。韋拔群故居分前後兩幢泥磚瓦房,總面積250平方米。2017年1月,韋拔群故居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韋姓大約不足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韋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約佔全國韋姓總人口的2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廣西、湖北、安徽,這四省韋姓大約佔全國韋姓總人口的71%。其次分佈於河北、浙江、四川、江蘇、江西。全國的韋姓主要分佈於中原和南方,形成了以豫鄂皖、廣西為中心的兩大韋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浙江為韋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韋姓總人口的21%。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廣西、江蘇三省,大約佔全國韋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佈於安徽、廣東、福建、湖北。全國重新形成了東南浙蘇皖、南方兩廣兩塊韋姓人口聚集地區。
根據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上)》統計結果,當代韋姓的人口已達370萬,是全國第六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根據2013年《中國四百大姓(上)》,韋姓排66名。韋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西,大約佔全國韋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佈於安徽、廣東、貴州、江蘇、河南、雲南六省,又集中了14%的韋姓人口。全國形成了以廣西為中心的向外逐步遞減的分佈局面。 《中國四百大姓》中的韋姓分布圖片
韋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桂黔、廣東西部、海南、湖南西南、重慶東南、雲南東部、吉林南部,韋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0.36%以上,中心地區超過6%,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0.7%,而居住了大約70%的韋姓人群。在廣東西部、江西南端、湖南中部、湖北西南、重慶中部、四川東南部、雲南中部、安徽中部、江蘇西部、黑龍江東部、吉林大部、遼寧北部,韋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8%—0.36%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9.6%,居住了大約12%的韋姓人群。

研究考證


《唐書·宰相世系表》: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少康封其別孫元哲於豕韋,苗裔以國為氏。
《漢書·西域傳》:漢疏勒國亦有韋姓。
《新唐書·宰相世系四上》云:“韋姓出自風姓。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少康之世,封其別孫元哲於豕韋,其地滑州韋城是也。豕韋、大彭迭為商伯,周赧王時,始失國,徙居彭城,以國為氏。韋伯遐二十四世孫孟。”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韋氏,出自風姓。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少康之世,封其別孫元哲於豕韋,其地滑州韋城是也。豕韋、大彭迭為商伯,周赧王時始失國,徙居彭城,以國為氏。"江華縣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山水相連,韋姓為廣西壯族大姓,江華嶺江韋姓似應與廣西韋姓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