蒭藁增二
蒭藁增二
蒭藁增二
由NASA的哈柏太空望遠鏡拍攝的蒭藁增二影像。
蒭藁增二
蒭藁增二是長周期的" 米拉變星 "的"樣本"恆星,他和其他已知道的6,000多顆都是紅巨星,這類以表面的振蕩造成光度增加與減少的變星,周期範圍從80天至超過1,000天。在蒭藁增二個別的情況中,平均光度為可以被注意到的3.5等星。在每一個周期的變化中,當光度增加時可以亮達2.0等,降低時則降至4.9等,光度變化的範圍達到15倍,而在歷史上的紀錄則是這個數值的三倍甚至還要更高。歷史上曾記錄到的最低光度在8.6到10.1等之間,在星等上差了四等級,整個擺動範圍的絕對最大和絕對最小值的差距達到1,700倍。有趣的是,雖然蒭藁增二輻射出的能量多數都在紅外線,但在這個波段的光度變化只有兩個星等,(2)光度曲線的變化大約是以100天的時間增加,然後以兩倍長的時間下降,在BAV()可以看見最近的光度曲線。
蒭藁增二是天文學家大衛·法比利薩斯在1596年8月3日開始一系列的觀測之後被發現的(至少也是第一次被注意到)。在觀測水星的時候,他因為需要一顆參考星來做位置的比較,挑選了一顆鄰近而先前未曾注意到的3等星。到了8月21日,這顆參考星的光度增加了一個星等,到了10月卻暗至看不見。法比利薩斯假設它是一顆新星— 有趣的是— 在1609年的2月16日又看見了這顆星。
終於,約翰·霍華德測量出這顆恆星的變光周期大約是11個月;約翰·赫維留也在同時段觀測,並因為在天空中沒有任何一顆已知的恆星有像他一樣的行為,所以在1662年的《Historiola mirae Stellae》中將之命名為"米拉"(意思是奇妙的星)。然後Ismail Bouillaud認定他的周期是333天,比現在所用的332天只多了一天(這是可以寬恕的,因為蒭藁增二的周期是可能隨著時間而有少許改變的)。
這是值得深思的,為何在法比利薩斯之前沒有人發現蒭藁增二。可是,大陵五的歷史(在1667年確認是變星,但在傳說和追溯古代的文物,他已經被懷疑上千年了),則建議可能也早就知道了。卡爾(Karl Manitius),依巴谷著作《阿拉托斯的評論》的譯者,指出在紀元前二世紀的一些文件中就有關於蒭藁增二的線索,但在望遠鏡發明以前的西方世界其他的著作中-- 托勒密, al-Sufi, 烏魯伯格,和第谷·布拉赫 --都沒有提到,而認為是顆規則的恆星。在中國和韓國的檔案中,分別於1596年、1070年和與依巴谷同時代的西元前134年都有記載,但是中國的記載不夠精確,只紀錄了出現的星官(中國的星座),因而難以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