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

中國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國地質學》是第一部用英文系統論述中國區域地質巨著,共10章,可概括為五個部分。

釋文


第一部分,中國的自然區,將中國大陸按地理環境、構造地貌等劃分為18個自然區。
第二部分按地質歷史時代論述中國區域岩石和生物地層、古生物特徵與演化,海水進退規程與構造運動,建立了中國大陸地殼演化的標尺;論述中國前寒武紀特點及呂梁運動;論述從寒武紀到二疊紀末的10次海侵和9次海退的方向、範圍以及9次構造運動的表現;論述中生代地層及燕山運動,指出燕山運動在其地殼變遷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用地質力學觀點論述中生代以來中國主要構造體系的成生、演化及展布規律。確立了成生於震旦紀、結束於早二疊世時期的古華夏大向斜及古華夏大陸;橫亘中國大陸的三條巨大的東西向褶皺帶:陰山東西褶皺帶、秦嶺東西褶皺帶和南嶺東西褶皺帶;展布在局部地區的“多字型”、“歹字型”、“山字型”及“弧形”等扭動型式的構造體系。進而討論了構造形式和地殼運動的關係;探討了地殼運動與海水進退的原因,認為是地球自轉離心力的水平分力,首先推動無強度的海水作南北方向的海侵或海退,進而推動固體地殼,作南北方向或東西方向的水平運動,造成巨大東西向褶皺帶等各類型構造體系。
第四部分通過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痕迹研究建立了中國冰期和間冰期,指出在第四紀時期中國的氣候曾發生過多次冷暖相間的變化。

中國區域地層


第五部分全面論述中國區域地層。將全國劃分出40個地層區,分別建立了區域地層表。本書是作者據1934~1935年應邀在英國牛津大學、伯明翰大學等八所大學講座“中國地質”的講稿整理而成。20世紀50年代《中國地質學》由張文佑做了節譯;90年代孫殿卿主持對其進行了擴編並於1999年以《中國地質學(擴編版)》出版。

圖書信息


中國地質學
文獻類型:專著
責任者:李四光
出版、發行者:地質出版社
出版發行時間:1999
來源資料庫:館藏中文資源
所有責任者:李四光原著《中國地質學》擴編委員會編著
所有題名:其他題名信息:擴編版並列正題名:The geology of China
標識號:ISBN:7-116-02828-5
出版、發行地:北京
關鍵詞:地質學---中國地質學
語種:Chinese 漢語
分類:中圖分類:P562
載體形態:821頁

內容簡介


本書是李四光原著《中國地質學》(英文版,1939)的擴編版。全書共13章,包括中國的地貌、地層、
岩漿岩變質岩、構造運動序列、構造體系及其活動性與控礦規律,以及構造模擬實驗和力學分析、第四紀
冰川、環境地質、災害地質等。本書分別由幾位著名的院士領銜執筆,並組織有關專家撰寫而成。擴編版是
以地質力學理論為主導,綜合分析研究了我國20世紀初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基礎地質研究、地
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地質環境評價與地質災害防治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大量資料,全面、系統地論述了
中國的基礎地質與應用地質。本書內容豐富、結構新穎,集學術性、理論性與資料性於一體,是一部大型的
綜合性區域地質專著。它具有廣泛的參考價值,可供廣大地學科研、地質勘查、環境地質、國土整治、災害
防治、工程與水文地質等方面人員,以及大專院校師生和地學愛好者閱讀參考。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中國地貌分區
第一節 概述第二節 地貌基本特徵及其形成條件
第二節 地貌基本特徵及其形成條件
一、地貌的基本特徵
二、地貌的形成條件
第三節 各區域地貌特徵
一、青藏高原及橫斷山區
二、西北盆地及山區
三、北部高原及山地
四、西南高原及盆地
五、東部平原及山地
六、長江中下游平原與丘陵山地
七、東南低山丘陵及沿海地帶
第二章 中國地層系統
第一節 概述
一、關於地質年代表與地質構造發展階段
二、關於地層分區
三、地層發育概述
第二節 前寒武系
一、太古宇基底岩系
二、古元古界
三、中、新元古界
四、震旦系
第三節 古生界
一、寒武系
二、奧陶系
三、志留系
第四節 上古界
一、泥盆系
二、石炭系
三、二疊系
第五節 中生界
一、三疊系
二、侏羅系
三、白堊系
第六節 新生界
一、古近系與新近系
二、第四系
第三章 中國岩漿岩和岩漿活動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岩漿岩的時、空分佈
一、岩漿岩的區域分佈
二、岩漿岩的活動期次
第三節 岩漿岩分類、組合和岩石化學特徵
一、分類命名的問題
二、岩石組合和岩漿活動區帶
三、岩漿岩的研究現狀及展望
第四節 岩漿活動與成礦
一、成礦環境問題
二、岩漿演化問題
第四章 中國變質岩系和變質帶
第一節 概述
一、太古宙變質岩系及變質作用
二、古元古代變質岩系及變質作用
三、中新元古代變質岩系及變質作用
四、加里東期變質岩系及變質作用
五、海西期變質岩系及變質作用
六、印支期變質岩系及變質作用
七、燕山期變質岩系及變質作用
八、喜馬拉雅期變質岩系及變質作用
第二節 不同變質時期的變質岩系(變質帶)實例
一、雁翎關泰山岩群的變質與混合岩化作用
二、太行山、五台山的變質岩系和變質作用特徵
三、粵桂雲開大山地區的變質岩及混合岩
四、阿爾泰地區的變質岩帶
五、四川丹巴地區的變質帶
六、東南沿海燕山期變質帶
七、東秦嶺地區的多期變質作用
八、房山花崗閃長岩體圍岩的復變質帶
第三節 變質岩系、變質帶及變質作用問題
一、不同變質時期變質岩系演化和分佈特點
二、影響變質程度深淺的控制因素
三、關於變質期次的概念及劃分標誌
四、多期變質作用和同期變質作用的多階段性
五、高溫高壓、超高溫高壓變質帶
第五章 中國構造運動序列及構造發展過程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構造運動時期鑒定與劃分
一、構造運動時期與性質的鑒定途徑
二、構造運動節律、序列與劃分、命名
第三節 前震旦紀構造運動基本特徵
一、遷西期 阜平期的構造運動序列與古構造演化
二、五台期―呂梁期的構造運動序列與古構造演化
三、四堡期―晉寧期的構造運動序列與古構造演化
第四節 震旦紀―古生代構造運動序列
一、震旦紀―寒武紀中期的構造運動
二、早古生代加里東期的構造運動序列與古構造演化
三、晚古生代海西期的構造運動序列與古構造演化
第五節 中、新生代構造運動序列
一、印支期構造運動序列與古構造演化
二、燕山期構造運動序列與燕山運動的主要特徵
三、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序列與構造發展過程
第六節 有關地殼運動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
一、地殼運動時期是否有定時性問題
二、地殼運動分佈是否有全球一致性問題
三、地殼運動界面是等時還是穿時問題
四、地殼運動速率是等速還是變速問題
五、地殼運動方向是水平還是垂直為主導問題
六、地殼運動的動力來源與全球性構造應力場問題
第六章 中國主要構造體系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巨型緯向構造體系
一、陰山天山構造帶
二、秦嶺-崑崙構造帶
三、南嶺構造帶
四、其它巨型緯向構造帶
第三節 經向構造體系
一、川滇南北構造帶
二、華南地區的南北構造帶
三、華北及西北地區的南北構造帶
四、牡丹江南北帶
第四節 扭動構造體系
一、多字型構造
二、山字型構造
三、旋扭構造體系
四、棋盤格式構造
五、入字型構造
第五節 中國海域及其鄰域的主要構造體系
一、海域巨型緯向構造體系
二、海域經向構造體系
三、海域扭動構造體系
四、海域主要構造體系的空間展布規律與時間演變特點
第七章 中國東部前燕山期古構造分析
第一節 概述第二節 古構造分析的主要途徑和依據
第三節 晚古生代海西期的古地理-古構造演化
一、地層發育概況
二、石炭二疊紀古地理環境及其演化
三、石炭二疊紀同沉積期的古構造輪廓
四、晚古生代海西期的古構造帶
第四節 印支期的古構造演化
一、地層發育概況
二、印支同沉積期的古地理、古構造輪廓
三、印支運動的主要影響
四、印支造山期的古構造帶及古構造體系
第八章 中國近地殼運動及活動構造體系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近以來的地殼運動跡象及其基本特徵
一、近以來地殼運動的跡象
二、近以來地殼運動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 近以來活動性構造體系的鑒定標誌和分析方法
第四節 近以來活動性構造體系的輪廓
一、巨型緯向構造體系
二、經向構造體系
三、扭動構造體系
第五節 構造體系現今活動性和現今區域地應力場的初步分析
一、構造體系的現今活動性
二、現今區域地應力場的初步分析
三、構造體系現今活動性和區域地應力場的研究進展
第六節 小結
第九章 構造體系的模擬實驗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形變模擬實驗
一、平面模擬實驗
二、在旋轉球體上的模擬實驗
第三節 光彈性模擬實驗
一、山字型構造光彈實驗
二、多層非均勻介質三維光彈性模擬實驗
第四節 物理模擬中的其它方法
一、脆漆法
二、形變網格法
三、雲紋法
四、氣泡法
第十章 構造型式力學與構造運動起源
第一節 概述第二節 岩石力學性質
第三節 構造型式力學分析
第四節 構造運動起源
一、構造體系展布主要規律和構造運動程式
二、構造運動的動力起源
三、地球自轉速率變化引發的全球應力場
第十一章 中國第四紀冰川與古氣候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第四紀冰川的爭論與存在依據
一、第四紀冰川問題的爭論史概況
二、東部地區第四紀冰川存在的證據
第三節 第四紀冰川遺跡述要
一、江西廬山地區
二、皖浙地區
三、湘西鄂西地區
四、桂粵地區
五、台灣地區
六、東北地區
七、京冀晉地區
八、陝西秦嶺地區
九、川滇黔地區
十、青新藏地區
第四節 第四紀冰期、間冰期的劃分與對比
一、第一冰期
二、第一間冰期
三、第二冰期
四、第二間冰期
五、第三冰期
六、第三間冰期
七、第四冰期
八、第四間冰期
九、第五冰期
十、冰後期
第五節 第四紀氣候演化過程
一、第四紀冰期、間冰期與海面變化
二、第四紀植物群所反映的氣候變化
三、東部更新世“冷槽”、雪線及冰川規模
第十二章 構造體系控礦與動力成岩成礦
第一節 概述第二節 構造體系控岩控礦
第三節 構造動力成岩成礦
一、構造動力成岩成礦理論及其研究內容
二、應力驅動下物質調整的實驗研究
三、應力場與物質場關係的研究
四、構造附加靜水壓力與成礦深度預測
第四節 構造與固體礦產預測
一、金屬礦產預測
二、煤田預測
第五節 地下水網路理論及基岩地下水的構造控制規律
第六節 含油(氣)區及油(氣)田預測
一、柴達木盆地侏羅紀油氣田預測成功
二、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油氣田的突破
第十三章 中國的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地質環境特徵
一、西部地區
二、中部地區
三、東部地區
四、海域地區
第三節 地質災害分類
一、內動力地質災害
二、外動力地質災害
三、人為活動與地質災害
第四節 地質災害的評估與減災
一、地質災害的災情評估
二、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與減災措施
第五節 地質災害的預測、預報和防治
一、內動力地質災害的預測和預報
二、外動力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
三、城市地質災害防治實例
四、地質災害防治問題的探討
第六節 關於中國幾個環境地質問題的探討
一、關於利用黃河泥沙填海造陸的問題
二、關於長江中下游治理洪水的疏堵并行問題
三、關於環球中緯度地震帶的問題
四、關於地質環境變遷與地質災害的周期性與規律性的問題
第七節 小結附篇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