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橋

江蘇省崑山市周庄鎮雙橋

雙橋,俗稱鑰匙橋。雙橋不是指的有兩座橋,而其特殊意義在於,通過湖面的倒影與橋本身形成了一個標準的圓,很有特色。在提到蘇州園林時也不能不聯想到它。遊覽周庄,雙橋是不能不看的。由一座石拱橋——世德橋和一座石樑橋——永安橋組成。清澈的銀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鎮區東北交匯成十字,河上的石橋聯袂築,顯得十分别致。因為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使用的鑰匙,當地人便稱之為“鑰匙橋”。

簡介


周庄雙橋位於江蘇崑山市周庄鎮,是周庄古鎮景區的一個景點,也稱鑰匙橋。雙橋是指世德橋和永安橋兩座石橋,位於周庄中心一條分叉的河流叉口上。中國當代著名畫家陳逸飛以周庄雙橋為題材的油畫《故鄉的回憶》被美國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以重金購下,在1984年訪問中國時作為送給鄧小平的禮物,由此周庄開始出名。
雙橋,俗稱鑰匙橋,由一座石拱橋——世德橋和一座石樑橋——永安橋組成。 世德橋長十六米,寬三米,跨度五點九米,橫跨南北市河,橋東端有石階引橋,伸人街巷;永安橋長十三點三米,寬二點四米,跨度三點五米,平架在銀子浜口。

歷史介紹


雙橋[江蘇省崑山市周庄鎮雙橋]
雙橋[江蘇省崑山市周庄鎮雙橋]
這兩座石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世德橋由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資建造,永安橋由里人徐正吾出資建造。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 1765 年)兩橋皆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又由里人捐資重建。1957年永安橋再次修繕。世德橋長十六米,寬三米,跨度五點九米;永安橋長十三點三米,寬二點四米,跨度三點五米。雙橋中,石拱橋橫跨南北市河,橋東端有石階引橋,伸入街巷;石樑橋平架在銀子浜口,橋洞僅能容小船通過,橋欄由麻條石建成。

雙橋神韻


雙橋最能體現古鎮的神韻,碧水泱泱,綠樹掩映,欵乃聲聲的小船在橋洞穿過。橋邊,一年四季都有來自各地美術院校的師生,在全神貫注地寫生,攝影愛好者則端起照相機,選擇最佳的拍攝角度。站在市河一側舉目望去,鑰匙形的雙橋連同不遠處的清代石拱橋——太平橋,一個鏡頭可以攝下市河上的三座古橋。
佇立雙橋橋頭,舉目遠眺,碧水泱泱,綠樹掩映,小船在橋洞中穿行,魚兒在河面上跳躍。此處是絕佳的賞景觀水之地,水鄉古鎮的“小橋流水人家”的美景盡收眼底。此處也是攝影留念的最佳地方。我國諸多美術家、攝影家皆以雙橋為題材拍攝、創作大量的作品推向國內外。每當夜幕降臨,觀賞雙橋的夜景,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此時的雙橋兩岸的河棚里,點燃了優雅而暗淡的紅燈籠,與皎潔的月光相映,與河面上的倒影相輝,此時,沈廳張廳里不時傳來悠揚悅耳的江南絲竹聲和遊人輕輕的腳步聲,令人為之陶醉。古風猶存的雙橋是周庄的象徵,更是周庄人的驕傲。

雙橋故事


關於雙橋,有一則動人的故事。
1984年春天,曾經在上海油畫雕塑室工作,后赴美留學的青年畫家陳逸飛,前往周庄寫生。當時崑山至周庄的公路尚未築通,只能走水路。便借了一條小船,經陳墓去周庄。由於時間短促,陳逸飛不能採取在畫板上一一寫生的辦法,只能用攝影這種最便捷易行的方法記錄周庄。他帶了照相機和滿滿一旅行包柯達膠捲,盤桓了一個星期,旅行包里的膠捲全部攝完,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 故鄉的回憶》就是他這次水鄉之行的收穫之一。
雙橋風景(1)
雙橋風景(1)
以周庄水鎮景色為題材的油畫,陳逸飛作了好幾幅,都是寫實,沒有變形,充分體現了江南水鄉的神韻。描繪雙橋的一幅,起名《故鄉的回憶》,每一個筆觸都顯示了這位海外遊子對祖國的深深眷戀。《故鄉的回憶》連同他的其他三十七幅作品,於紐約的十月金秋,在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所屬的哈默畫廊展出,引起轟動。尤其是那些運用油畫和傳統的中國水墨畫技法創作的作品,描繪了姑蘇的小橋流水、江南的田園風光,將美國觀眾帶到了神話般的境地。美國權威雜誌《藝術新聞》發表了題為《向西方潮流大膽挑戰》的評論,專門介紹陳逸飛的藝術成就。 1984年11月,阿曼德·哈默訪問中國時,將油畫《故鄉的回憶》買下,作為禮物送給了鄧小平同志,被各界傳為佳話。陳逸飛的畫,使默默無聞的雙橋走向了世界。鑰匙橋不是鑰匙卻勝似鑰匙,因為它開啟了國際交往的友誼之門。
周庄是陳逸飛夢幻開始的地方。以後,他不止一次地前來周庄,參加周庄舉辦的旅遊節慶活動,與周庄的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聯合國每年從各國優秀畫家中遴選六人,請他們自行設計並繪製精美的圖案,作為聯合國郵局每年發行的六組郵票的首日封。1985年,陳逸飛也獲得了這項殊榮,他選擇的是以水鄉古鎮周庄為題材的作品。這枚首日封,1985年5月10日起在聯合國總部以及日內瓦和維也納的聯合國機構發售,深受集郵愛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睞。經新聞媒體宣傳,周庄古鎮聲名鵲起。
雙橋石碑
雙橋石碑
1996 年底,崑山市集郵公司也發行了一套祝賀陳逸飛畫展開幕的首日封,選用的都是陳逸飛關於古鎮周庄的作品。陳逸飛畫展12月21日在上海博物館開幕,1997 年1月31日在北京中央美術館開幕,接著去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覽,歷時一年。每到一地都發行一枚首日封,且都以周庄風光為題材。第一枚首日封的圖案,是油畫《故鄉的回憶》。第二枚旨日封的圖案,是古鎮水巷。籠罩著晨霧的河面上靜靜地泊著幾條小船,青瓦粉牆的民居臨水而築,遠處是一座綽約可見的拱橋,九百歲的水鎮被描繪得意境深遠。

詩歌


《周庄·雙橋七韻》
(淺寫畫家陳逸飛先生的懷舊情結及其中的平和與寧靜)
作者/江南狂雪
定然是中國人偏愛的,碧水流韻
擺渡,擺渡——
擺入一灣深處,夕照微染
渡近,粉牆黛瓦,淳樸憨實的鄉村民風
臨水而居的悠悠歲月
迎面撞來的雙橋,橋面一橫一豎
橋洞一方一圓
那沐浴中的圓——
眷戀清清的河水,盡情地柔軟成
一輪盛唐的圓月
搖曳的槳櫓,恰巧在此時靠岸
——猶是浣紗溪畔住
一剪濃郁的秋意,自視線的右側
斜斜地伸展開來——
倒映在,波光流動的時光里……
一場春風,橫空吹散陰鬱
且沉悶的烏雲
吹動,累累傷痕的踱步
長久地沉思,峰迴路轉——
輕輕驚詫,禁不住唏噓
在潔白的畫布上,歷史留下太多的白
從陳墓到周庄
是剪也剪不斷的槳影、燭影,淡影
連同故鄉的回憶,九曲十八彎的水波
連同宋朝時的殘柳,流水人家
黑白相應的悠然
純粹著,輕柔著——
世世代代的才子佳人,執手相看
相送,也或相擁,相依
終於,滿懷詩意和浪漫的畫家
緩緩地鋪開——
掩映在深閨深處的周庄
綠水泱泱,情海泱泱……
古樸的畫筆,再蘸上幾縷薄薄的輕紗
頓時隱約成,東方大地上的迷霧
而明亮的橘黃,溫暖色彩斑斕的寧靜
房舍錯落相連,幽深著——
水鄉的縠紋,漁舟唱晚的餘韻
你拍了拍身上的夕陽
緩步走向人間四月的深處,明朝的光亮
狂雪, 寫於廣州。
俄羅斯油畫家對雙橋的評價
雙橋是兩座普通的石橋,藝術家使它煥發出動人的光彩,它又以動人的光彩吸引著更多的藝術家。1996年10月,俄羅斯聖彼得堡的油畫家普吉村·列昂尼特和另外四位油畫家—起來到周庄。這位被人們譽為“畫壇上的保爾·柯察金”的老人,面對形如鑰匙的雙橋,用失去雙手的臂肘夾著畫筆,全神貫注地一筆——筆描繪著中國江南水鄉的神韻。他激動地說:“我所見到的—切都像是在夢中!如果要我形容的話,那麼,這裡就是—個小小的中國威尼斯!”
香港攝影家對雙橋的感受
雙橋風景(2)
雙橋風景(2)
香港攝影家陳復禮,冒著霏霏春雨來到周庄,參加國際旅遊攝影節。清晨,天剛蒙蒙亮,八十多歲的老人就匆匆前往雙橋,不停地選擇位置,變換著角度拍攝了許多珍貴的鏡頭。他那樣投人,忙得連早飯都顧不上吃。兩天後的清晨,只睡了四五個小時的老攝影家,又早早來到雙橋,舉起了他的照相機,對前來採訪的記者說:“周庄真美,很好,我很喜歡,以後我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