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禮
代表作《搏鬥》
徠陳復禮是著名攝影家,當今的國際攝影界中,並稱華夏影界“三老”,是一位屈指可數的風雲人物。《搏鬥》這是陳復禮先生代表作之一。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2018年9月11日,陳復禮先生在香港病逝,享年103歲。
陳復禮大師
1979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
2018年9月11日晚在香港逝世,享年103歲。
陳復禮
藝術貴在創新。尤其是攝影藝術這一行。
陳復禮與好友畫家臧伯良
1936年,各地軍閥混戰,農村經濟破敗,他的家境也逐漸中落,風華正茂的陳復禮不得不孑然一身,離鄉背井,闖蕩江湖,獨立謀生。他來到泰國和寮國邊界的一個小鎮,在一家親戚的雜貨店裡擔任售貨員、會計、雜務等職。幾年間寄人籬下的異國生涯和舉目無親的孤獨處境,使他飽嘗世態的炎涼辛酸。那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為民族大義,這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遂與若干友人參加由當地華僑進步分子組織的海外抗日救國後援會,從事地下抗日活動。並擔任泰國華僑所創辦的華人報紙《中原報》的特邀記者。1944年,因不滿泰國當局迫害華僑以及其他原因,攜家遷到越南河內,與友人創辦泰華行,經營進出口生意。
陳復禮風光攝影作品
暗房功夫過了關,攝影的技藝大大地提高了一步,這時,他並不滿足於那種“集錦”式的攝影,而是走向實地去拍風光,拍人物,拍花卉,拍靜物,攝影的題材日益廣泛。在創作風格上刻意追求畫意的效果,他早期的作品《香河朝汲》、《昨夜江邊春水生》等,就是50年代初期拍攝的,這些作品有著明顯的畫意的痕迹。 1950年以後,他的作品開始入選國際沙龍。1953年他在河內同越南人及華僑組織成立越南攝影學會,被推選為副會長。當時,他還曾將部分作品寄給台灣的郎靜山先生以求教,郎先生將這些作品展出,並在當地報紙予以宣傳介紹,稱陳先生為“越南青年攝影家”。
陳復禮在三峽
1955年陳復禮攜妻挈兒舉家遷到香港定居,專門經營糧油生意。香港是攝影家、攝影愛好者的天堂。由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攝影器材品種繁多、價格便宜,“發燒友”極多,嗜好攝影藝術的陳復禮來到這個環境如魚得水,有了充分發揮其藝術才能的條件。他在經商之餘,投入港地攝影熱潮,他曾與現今香港
著名攝影家簡慶福、錢萬里等人一起“打龍”(即參加每個月舉辦的攝影比賽,到年終總評),並連續兩年取得香港攝影學會甲級月賽全年最高成績。
1958年,陳先生與友人發起創立了香港中華攝影學會,會章規定以中文為學會的法定文字,完全擺脫了由英國人控制的香港攝影學會,他任學會副會長。1959年舉辦個人攝影藝術展覽。1961年,深感自己初學攝影時求師求教之難的陳先生為了向廣大青年“發燒友”提供一個學習攝影技藝、交流攝影經驗的園地,自己投資創辦了攝影月刊《攝影藝術》雜誌。初期,由於刊物內容不夠大眾化,缺乏經營經驗,賠錢很多,但是陳先生仍堅持辦下去。他風趣地說,世界上總得有幾個傻瓜作點綴,不能個個都是聰明人。之後,總結教訓,改變辦刊方針,面向大眾,更名《攝影畫報》。從此刊物站住了腳根,越辦越好,至今,香港《攝影畫報》已成了港澳、海外華人以及內地廣大攝影愛好者十分喜愛的良師益友,陳先生仍是這本雜誌的董事會主席。
如果說陳復禮先生從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走過一條從奔“捷徑”到刻意追求畫意效果的沙龍攝影之路的話,那麼,到了50年代後期,他的攝影創作則逐步走向生活——寫實的道路。從他的許多作品,如《血汗》、《錢老闆》、《喜雨》、《寄望》、《漁家樂》便可略見一斑。也許是自身經歷過一段異常艱苦、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他的作品中明顯地流露著一種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愛憐,生活使他的攝影創作走向一條廣闊的道路。10多年來,不論生活的顛簸,生意的起落,陳復禮先生從沒有放棄對攝影藝術執著的追求。他憑著堅強的意志開拓著自己的藝術道路,由一個“發燒友”躍居為蜚聲中外的攝影家。在世界各國舉辦的國際沙龍中,他先後奪得數百枚金、銀、銅牌。
陳復禮攝影集
不僅如此,他在中國畫意攝影的理論上也作了較為系統的總結,1962年香港出版的《沙龍攝影年鑒》影藝專論——《論中國畫意與風景攝影》一文中,他這樣寫道:“提倡風景攝影,實在不能不重視中國畫的傳統。首先,中國具備了優秀的自然條件,從寒帶到亞熱帶,奇詭秀麗的山川不知凡幾,經過千多年來歷代中國畫家的刻意經營,在山水和風景創作方面,已發展到了高深的境界。所以從事風景攝影,而不考慮到中國畫的創作方法,將是莫大的損失。”“當然,風景攝影發展的途徑很多,但中國山水無疑是一條康庄大道。這條大道已經前人開闢過,而且有過成就,可惜是淺嘗輒止,方法亦未盡完善,這條途徑,由我們中國畫意攝影家繼續開闢,駕輕就熟,相信更大的成就是可以旦夕間得來的。”
可以看出,經過桂林、黃山之行,他萌發了要在攝影藝術上創立一種新的風格——民族風格的設想。他認為攝影術是從西方傳人我國的,是化學光學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但它僅僅是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工具,既可以按照西方的方式,也可以按照中國的方式通過客觀事物的形象來寄託作者的感受和情感,洋為中用,創造有中國特色的攝影藝術,這才是一條康庄大道。他通過自己的藝術實踐,在理論上論述了中國畫意與風景攝影的內在聯繫。他在這篇論文中,特別從色調運用、空白布局、散點透視上,闡述了山水攝影同中國畫意相結合的原理。
在色調的運用上,中國山水畫主要是用墨線來區分物體的,面和表現物體的質感,這跟黑白攝影只運用單色來表現物體的質感和立體感是十分相似的。只有將物體的色彩加以簡化,達到極度的凝鍊,然後物體的精神和性格才易於表現。陳復禮桂林作品《黎明》以及黃山作品《朝暉頌》都是運用了中國畫傳統的繁中求簡、虛實相間、藏露結合的方法而得來的。
陳復禮代表作
總之,陳先生認為,風景攝影必須從中國畫中吸收營養,既做成無比廣闊的空間,同時使觀者得到畫中有詩的境界。陳復禮為了探索中國畫意風景攝影的道路,自從1959年之後,又多次到內地獵影,進而在攝影界提出了一整套畫意與寫實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並以自己的藝術實踐,證明這是一條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創作道路。
正當陳復禮為自己找到的一條康庄大道而興緻勃勃走下去的時候,“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來臨了。在整個中國,“風花雪月”成為封資修的東西,受到批判,風景攝影家們也遭到批鬥。陳復禮雖然遠在香港,也不能不受到這股浪潮的衝擊。就連他的名字,也惹下了不少麻煩,名為“復禮”,這不是和文化大革命背道而馳嗎?文革中,有一次他到北京榮寶齋想刻一枚“陳復禮”的圖章,遭到拒絕。他只好改刻兩枚閑章“陳復禮名號而已”和“愧名復禮”。
陳復禮說“文革十年,幾乎是我攝影的真空時期”,這個時期,他不得不放下心愛的相機,他迷惘不解,感到十分痛苦。1975年,他又來到北京,見到攝影界的前輩石少華先生等,請教今後的攝影該怎麼辦,風景攝影還可不可以搞等許多問題,經過一番暢談得到肯定的答覆之後,他如釋重負,眼前明朗起來,信心又增強了。他帶著滿意的心情回到了香港,又開始了新的征途。
1976年,他到井岡山參觀學習,拍攝了一幅《高路入雲端》的風景照片,許多親友得知,紛紛向他索要,短時間,他送出兩百餘幅,大家把這幅作品懸掛於客廳中間。事後陳先生悟到,當時,人們的文化生活匱乏,又不能掛那些軟性的藝術品,而這幅“語錄式的風景照片”正適應了這一特定時期的需要,因此才那樣受人歡迎。
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國家出現一個較為穩定的局面,陳復禮擦乾淨自己的照相機,又開始了攝影創作。經過10年動亂,經過痛苦的思索過程他似乎更成熟了,他在風景攝影中不滿足於一般的寫景,而更熱衷於寄託自己的情思,這樣,他的作品便與時代的脈搏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有了更加深刻的寓意。1977年他創作的《大雪青松》,在畫面的款識中書寫了陳毅元帥的五言詩:“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其意圖是:“四人幫”雖然粉碎了,國家也在撥亂反正,但當時仍有大批的國家幹部、革命先輩的冤案還沒有得到平反昭雪,於是借大雪青松、高山峻岭的畫面寄託了對先輩們的關心、同情和敬佩之情。
1978年拍攝的《大地微微暖氣吹》貫注了對當時決策者的批評與希望。那時剛剛粉碎“四人幫”不久,國家需要穩妥的治理方針,而不可提出幾年內建成若干大慶式企業,幾年內趕超某些先進的國家等不切實際的口號,經過10年的動亂,國家積重難返,需要一步步來,這就是作者拍攝這幅作品的意圖。同時期拍攝的《望太平》等,也表達了作者希望國家安定、團結、太平的願望。
人們常說,藝術家是時代的晴雨表。每個藝術家都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時代之中,而時代的變遷、發展,甚至每一個微小的變化無不撥動著藝術家們敏感的神經,因而也就影響著藝術創作的情態和傾向。
陳復禮出版攝影集
時局的期望通過一幅作品表達出來。
從陳先生這段時間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許多社會的變化,其中包括人們生活上的,意識上的。《寒山寺搖籃曲》所表現的景象今天似乎是司空見慣,但在當時,這種浪漫的搖籃曲是對舊禮教的挑戰。《玄妙觀前所見》則表現了人們不再信奉神靈的力量,而要努力學習法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當然,像《添妝》一類的景象,在農民實行責任田之後更普遍了。《錢》則表現了改革開放之後,現代農民價值觀念、經濟意識的變化。
改革開放對陳先生的衝擊並不完全是題材的變化,同時,也喚起了陳先生的責任感。《莫辜負三春楊柳》要大家莫錯過了大好時機。拍《待哺》,陳先生想到的是還有許多落後地區的經濟沒有搞上來,那裡的人民正在嗷嗷待哺。《爭俏》這幅作品,陳先生是用來比喻自己,在一株老乾之上新發的幼枝開著幾朵小花,這幾朵小花開的雖然不大也不盡美,但還是努力地開放著,與那些桃紅柳綠共同去裝扮這個美好的春天。
從80年代後期開始,陳復禮先生拍攝了許多具有新的形式和新意的作品,如《千里共嬋娟》、《白牆》、《嚴冬》、《餘暉》、《霜葉紅T2月花》等,以及一些針砭時弊、談笑人生的寫實作品。這些作品一改陳先生傳統風格,大有離經叛道、改弦易轍之勢。陳先生說:我是在變,我要在原來傳統的基礎之上,吸收西洋畫的構圖形式,學習現代派有益的東西,不斷創新,以適應新的形勢要求。
《千里共嬋娟》的構圖,完全脫離了他過去傳統的中國畫的形式,採用西洋畫十字形的構圖,給人一種清新的感受。《嚴冬》利用地平線的傾斜,使觀眾在不平衡中得到感受上的平衡。這如同飛機在空中轉彎時乘客所看到的大地一樣,多看看視覺上就會得到平衡。作者大膽打破相機視覺必須平正的要求,這同那些畫面上的晃動和虛化有什麼不同呢?《白牆》吸收了現代派作品的長處,形式感很強,色塊對比又極鮮明,同時也保持了既有的傳統。《餘暉》則更多的體現了現代派作品的特點,但是它所表現的內容又極大地渲染了大地磅礴、氣象萬千的氣氛。
近年間,陳先生對畫意攝影、現代派作品以及紀實攝影等問題談了許多自己的見解。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變”的根據是什麼。
關於畫意攝影,他說:
“繼承傳統不是保守傳統,要發揚它。對畫意攝影不能死抱住不放,要發展它,創造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形式。”
“我現在不‘刻意追求’畫意的攝影。”
“我認為畫意只是手段,寫實才是目的。”
“要從平凡中發現題材,既不去模仿畫,也不要迴避像畫。如我的作品《春風》、《煙渚寒禽》。”
關於現代派攝影,陳先生不同意完全否定它,但也指出了它的缺點,主張要善於吸收它的長處,不斷去完善它。陳先生談到:“對現代派,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它,因為它還為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所喜愛。”
徠“為什麼一些青年人喜歡現代派作品?一定有個社會的原因。一是這些青年人對老是不變的東西感到厭倦;二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派作品適應他們的感覺,強烈的對比,快的變化與節奏,大反差、色塊……”
“但是現代派作品有它的缺陷和不足:只求畫面刺激,缺乏內涵,流行一時,很快就會被人忘記,沒有根基。它們至今沒有自己真正的代表作。”
“現代派最初來自外國,它的產生有其一定的歷史條件,如同嬉皮土出現一樣。我們不要完全否定它,但中國有中國的條件,也不必一切照搬。外國人吃西餐用刀叉,中國人一向用筷子,你一定要用刀叉吃中餐,就顯得不倫不類。”
“我們要利用它的形式,並儘可能地完善它。我的作品《白牆》,就吸收了現代派的東西,既有傳統,又形式感強,色塊對比鮮明”。
陳先生1993年初在香港攝影家鍾文略先生的《香江歲月》寫的題記中,有一段關於紀實攝影的論述,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與歷史意義。他寫道:“近年來在大陸影壇有一股提倡‘紀實攝影’的潮流,大有摒除‘畫意攝影’的趨勢,眾論紛紛,至今仍莫衷一是。其實‘藝術源於自然,勝於自然’,‘紀實攝影’與‘畫意攝影’殊途同歸,無礙於同在攝影藝術大花園中並存爭榮,更可進而互相促進。”
1990年底,陳復禮先生在廣東佛山參觀陶瓷工藝廠,那裡的工人正在製作一批魯迅先生的半身陶像。他對著一排排魯迅半身像,若有所悟地說了聲:多多益善!同伴們以為他要拍照,他卻遺憾地說:光線太差,又沒有帶燈,明天再拍吧J第二天大家將離開佛山,他還是堅持到廠里一趟。陳先生在極其短暫的時間裡,拍下了這幅《多多益善》的作品。他的意圖是:像魯迅先生這樣有硬骨頭精神的人現在太少了,真該多多益善啊!
1991年10月陳先生到瀋陽魯迅藝術學院時,那裡的師生歡迎他講話,他十分激動地說道:來到魯迅藝術學院,我不能不道出自己的一個秘密:我的思想受魯迅先生的影響很深。早年我到南洋謀生,每年的雨季不能外出,就抽空讀一些魯迅先生的書,那時,並不完全理解,人世之後,才明白了許多。現在遇到一定的社會氣候(如不正之風)時,便想像魯迅先生那樣通過自己的作品來說話。魯迅先生雜文的筆鋒十分辛辣,戰鬥力很強,影響著我的思想。當然,我最希望拍不到這些題材(如不正之風)。
如前所述,從80年代後期以來,陳先生的創作風格在變:一方面,他在構圖形式上廣泛吸收各派之長,儘可能創造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形式;另一方面,他從過去的寫實到寫意,又從寫意到今天的寫實,如同他自己所說的,寫實才是目的。而這些寫實的作品直接面對社會,鋒芒所向直接對準今天的時弊,他不再沉默,不再吞吞吐吐,而是以魯迅先生嫉惡如仇的精神,通過自己的作品講話。
《九斤老太》是近期陳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拍的是一個憤世嫉俗,心有不平的老婦,使人想起魯迅先生筆下的九斤老太,陳先生作品的鋒芒直指保守觀念,辛辣而又幽默。《為民請命》是一幅舞台劇照,陳先生希望那些清官不僅在舞台上,而且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醉眼朦瓏》所反映的題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並非絕無僅有,特別是在基層,幾乎成風,如果整日醉眼蠓嚨,他們還怎麼為人民服務呢?《起士》原名《殘局》,下棋的人如果不是面臨殘局,他是不會起士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某些部門、某些地方執行知識分子政策時不是也如此嗎?《掃》這幅作品的題款為:掃雲掃霧真吾事,豈屑區區掃地埃。陳先生通過自己的作品道出了我們的責任就是要掃除那些邪雲惡霧,掃除那些不正之風,而不是僅僅掃去地上的塵埃而已。《故枝之戀》這幅作品是陳先生針對香港的移民風和大陸的出國風而作的,題款為“蕭蕭半死葉,未忍別故枝”。將要枯死的樹葉,尚能留在故枝之上,何況我們這些移民、出國的人們呢!
近年來陳先生這一類的作品還有許多,如《台前幕後》、《四十年來家國》、《鴿子》、《野花》等,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陳先生在變,這是藝術家更加成熟的表現,他不斷地否定自己,不滿足於已經得到的東西,而是進一步地探索、挖掘更深層、更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魯迅先生說過,文藝要有益於人民,而不能只是自我陶醉。陳先生說,這句話對我的啟發很大。陳復禮先生儘管已屆耄耋之年,但他的藝術思想仍然是年輕的,他不僅常年四處奔波,還在不停地思考、探索和追求,並不惜否定自己。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勇於攀登藝術高峰的人!
《淡妝》1982年 陳復禮攝
●1924-1931年,就讀於官塘鎮初級及高級小學。
●1931年-1934年,就讀於潮州韓山“廣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即‘韓山師範’),以“總評甲等”的成績畢業於該校。
●1935-1943年,1935年5月,赴泰國洛坤拍隆府榮隆行任店員。任職期間受聘為泰國曼谷中文報——《泰京中原報》駐洛坤拍隆特約記者,並於1940年開始參加泰國華僑組織的抗日救亡活動。1943年從泰國轉移至越南生活。
●1944-1945年,與友人合資在越南河內創辦泰華行,擔任該行經理。開始業餘學習攝影。
●1946年,與友人合資創辦“安達公司”,任董事;並獨資承接泰華行業務。
●1947-1950年,利用業餘時間,拜越南西貢攝影家陳芳渠為師,並刻苦鑽研暗房技術。
●1950年,《香河潮汲》等3幅作品首次入選瑞士國際攝影沙龍,受到極大的鼓舞。
●1951年,作品《戰爭與和平》在1958年以後多次在美國、比利時、南斯拉夫、加拿大、捷克等國際攝影沙龍獲獎。
●1953年,在河內與越南影友阮高談、杜勛等人一同創立“越南攝影學會”,任副會長。
●1955年,年初,由越南河內移居香港生活,獨資創辦泰華貿易公司。
●1956年,參加香港攝影學會,同年參加甲組月賽,獲全年冠軍。年底榮獲英國皇家攝影學會A..R.P.S.(初級會士)名銜。
●1957年,第二次獲香港攝影學會甲組月賽全年冠軍,並獲該會“榮譽會員”銜。
●1958年,與友人創立香港“中華攝影學會”,任副會長。
●1959年7月,應中國攝影學會廣東分會邀請,赴廣東丹霞山等地攝影創作。9月,在香港聖約翰教堂副堂舉辦第一次個人攝影展覽。
●1960年4月5日,先後在越南西貢市義安市舉辦個人影展,展出攝影作品100幅。8月,獨資創辦香港《攝影藝術》月刊,任督印兼主編。
●1961年,在泰國首都曼谷市舉辦個人攝影展覽,展出作品100幅。同年,在越南西貢舉辦個展。
●1962年3月,應中國攝影學會邀請,赴安徽黃山創作。
●1963年,與林襄修、李青、張沅恆、楊明聯合舉辦“黃山攝影展覽”,在北京展出。當年獲香港攝影學會“榮譽會士”銜。
●1964年,在泰國曼谷舉辦個展。同年,成為倫敦皇家攝影學會高級會士“FRPS”,這一年香港《攝影藝術》雜誌》改名為《攝影畫報》(《香港攝影畫報》),任任董事會主席和出版人。
●1965-1973年,受大陸“文革”影響,情緒波動,沒有心情再進行攝影藝術創作,這一期間只成功創作了《搏鬥》(1967年)一幅作品。
●1977年,當選廣東省第四屆政協委員。
●1978年9月,《陳復禮攝影集》畫冊由香港攝影畫報社出版。
●1979年6月,在香港大會堂舉辦第二次個人影展,展出作品100幅。7月在北京第一次舉辦個人影展,展出作品100幅。隨後,在上海、廣州、杭州等地巡迴展出。10月,出席第四次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代表大會,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11月,出席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當選為副主席。當年被增補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六、七、八、九屆連任)。1979年《中國攝影》第五期發表了四幅攝影作品,其中代表作《搏鬥》使人印象深刻。
●1980年,與友人創辦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任社長,出版中文版及英文版《中國旅遊》畫報。
●1981年4月,赴湘西青岩山創作。
●1982年,在美國波士頓舉辦個人影展,應主辦單位和觀眾要求,連展14周。6月14日赴京,參加由鄧小平主持的香港各界代表有關香港回歸座談會。同年,新華出版社出版《陳復禮攝影作品欣賞》(陳勃編著)一書。1982年,八開大型畫冊《陳復禮攝影集》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刊出作品101幅。
●1983年秋,在南京舉辦“陳復禮江蘇履蹤攝影藝術展”展出他1982年初夏和1983年早春在江蘇創作的攝影作品130幅。
●1984年7月,先後在香港、北京舉辦“陳復禮攝影近作展”,展出作品100幅,另附展“影畫合璧”作品50幅。同年,《影畫合璧》攝影集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1985年5月,出席中國攝影家協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再次當選為副主席。
●1986年,《陳復禮·江蘇履蹤》攝影集,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刊登作品34幅。
●1987年10月,隨中國攝影藝術代表團赴日本,舉辦“中國攝影藝術展覽”,任副團長。
●1988年11月,出席第五次全國文代會,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12月,應北京電視台邀請,赴北京錄製《天人合一:陳復禮與他的攝影藝術》電視藝術專題片;同年,《中國風景線:陳復禮旅遊攝影集》畫冊,由三聯書店(香港)出版;《陳復禮攝影作品評介》(陳紹文撰述)一書,由香港攝影畫報有限公司出版;與友人共同創辦“港澳攝影協會”,被選為第一任會長。
●1989年10月,赴北京參加“第一屆中國攝影藝術節”,及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攝影藝術誕生150周年紀念活動。
●1991年,《陳復禮的藝術世界》錄像帶教材,由北京廣播學院教材出版社出版發行。《天人合一:陳復禮與他的攝影藝術》電視藝術專題片,由北京電視台攝製完成,並在北京首次播送。《草原行:陳復禮的攝影藝術》電視藝術專題片,由中央電視台在北京首次向全國播出。
●1992年,赴三峽攝影創作。5月,在溫哥華舉辦《陳復禮攝影藝術展》;6月,在台灣台北孫中山紀念館中山畫廊舉辦《陳復禮攝影藝術展》,附展“影畫合璧”作品20幅。
●1994年,港澳攝影學會授予“攝影大師”榮譽稱號。
●1993年11月,赴南美巴西攝影,在依瓜蘇大瀑布乘橡皮艇攝影時,被巨浪衝擊招致脛骨骨折。
●1996年3月,赴廣東省汕頭市出席由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老年攝影家協會、汕頭市攝影家協會聯合舉辦“陳復禮攝影藝術研討會的”和“陳復禮藝術攝影近作展”;7月,由北京炎黃美術館、中國攝影家協會、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在炎黃美術館聯合舉辦“陳復禮攝影近作展”。同年,《陳復禮攝影藝術研究》(陳勃、丁遵新主編)一書,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中國潮汕攝影之春:陳復禮先生攝影藝術研究》(楊紹明主編)一書,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同年,《陳復禮攝影自選集》由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這本畫冊由陳復禮先生自選一生數十年的攝影成果,自選作品115幅。
●2000年9月,《陳復禮傳》由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
●2005年10月,《陳復禮·詩影凡心》大型畫冊出版(王苗總編,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10月27日,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國文聯、中國攝影家協會、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聯合舉辦的“賀陳復禮從影60年暨《陳復禮·詩影凡心》畫冊首發式”,在北京釣魚台芳菲苑舉行。
●2008年《中國攝影家》雜誌第二期用33個版面發表了蔡萌《照片&中國畫一種源於中國人的攝影經驗》和陳一年《走近陳復禮》的文章及刊發了陳復禮先生多幅代表作,介紹陳復禮一生的攝影藝術。
主要代表作:《幽谷清香》1951年、《戰爭與和平》1951年、《彷徨》1952年、《流浪者》1955年、《兩修女》1956年,《喜雨》1958年、《朝暉頌》1962年、《搏鬥》1967年、《蒼濤》1978年、《淡妝》1982年、《千里共嬋娟》1982年、《小樓一夜聽春雨》1983年、《榮歸》1991年、《路》1992年等
影畫合璧,陳復禮與華君武合作
(黃建鵬整理)
“陳復禮影藝六十年座談會”在北京隆重舉行
由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海外交流協會主辦的“陳復禮先生影藝六十年座談會暨《詩影凡心》畫冊首發式”2008年3月24日下午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隆重舉行。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中國文聯中共黨組書記、副主席李樹文,國務院僑辦副主任趙陽、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邵華,民進中央副主席、著名音樂家王立平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及攝影界、新聞界、美術界知名人士近一百五十位出席了座談會。
國務院僑辦副主任趙陽在座談會致辭中,代表國務院僑辦和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向陳復禮先生表示祝賀。他說,陳復禮先生是中國當代最富盛名的攝影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充滿著對祖國山河和各族人民的滿腔熱忱,反映了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反映人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用聞一多先生的話來講,“詩人的使命是愛,愛自己的國家,愛自己的人民。”陳復禮先生用他六十年的影藝生涯傾訴著一位藝術家對自己祖國的無限熱愛,用他的無數作品藝術地再現了時代的發展和中國社會的進步。他的作品也因此贏得了廣大民眾的喜愛。
李樹文、邵華等文藝界、攝影界與會人士先後在座談會上致辭,對陳復禮先生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和為中國攝影文化建設所作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年屆九十的陳復禮先生也在會上回憶了從事攝影六十年來的豐富經歷,再次表達了他對攝影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對祖國的熱愛。未能到會祝賀的十六個中國攝影團體會員等組織為此次座談會發來了賀電或賀信。
陳復禮先生是香港知名愛國歸僑,早年旅居越南,上世紀四十年代就積極投身海外僑胞抗日救國運動,五十年代回到香港定居。他愛國愛港,一九七九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歷任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顧問,世界華人攝影學會名譽會長、香港中華攝影學會永遠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