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鬲(拼音:lì、gé),漢語漢字 ,象形字,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口圓、三足中空的器具 。鬲作為一種中國古代煮飯用的炊器讀作lì,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陶鬲,商周時期陶鬲與青銅鬲並存。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鬲又讀gé,古時用於國名,又音近通“膈”“隔”等字。鬲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189 。用鬲作意符的字大多與炊具、飲食有關,如:融、鬷、鬶、獻。

文字源流


鬲
象形字。鬲是一種古陶器,用於蒸煮食物,其最基本的特徵是三個肥大形似布袋(也有說形似牛乳房)的足。甲骨文(圖1)正是這種陶器的形象。作為陶器類型的出現來說,鬲不是最早的。鬲的形體要比盆、罐之類複雜,因而出現得相對較晚。鬲大約起源於彩陶之後,距今約四千多年。金文字形(圖2、3、8)大體和甲骨文相同,有的多了些飾紋,不影響其音、義。篆文作圖4、5,沿襲甲骨文以及金文之形,甚為明顯,只是其器蓋、器腹和器頸脫離,稍失其形。《說文解字》別有“䰛”和“㽁”兩個或體,以“瓦”為形符,是因為“鬲”多是陶制的原因。隸書作圖7,由篆文演變而來,上增一點,純屬飾畫。楷書之形則又貼近篆文。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鬲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ɡliek
王力系統liek
董同龢系統liek
周法高系統lek
李方桂系統glik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liek
擬音/王力系統liek
擬音/董同龢系統liek
擬音/周法高系統liɛk
擬音/李方桂系統liek
擬音/陳新雄系統liek
韻書集成
字形小韻韻攝聲調韻目韻系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入聲二十一麥開口呼二等全清古核切kæk
入聲二十三錫開口呼四等次濁郎擊切/音歷liek
集韻入聲二十一麥開口呼二等全清各核切kɪɐk
入聲二十一麥開口呼二等全清乙革切ʔɪɐk
入聲二十三錫開口呼四等次濁狼狄切lɛk
韻略入聲狼狄切
增韻入聲古核切
入聲郎狄切
洪武正韻入聲七陌全清各頟切kək
入聲七陌次濁郎狄切liək
分韻撮要陰入第三十二彭棒硬額

基本釋義


鬲 gé ㄍㄜˊ 
〔~津河〕古水名,即今漳衛新河,是中國河北、山東兩省的界河。
鬲 lì ㄌㄧˋ 
古代炊具,形狀像鼎而足部中空。

詳細釋義


鬲 gé
〈名〉
● ● 古國名。鬲國 [Ge state],相傳為夏方國。西漢在其地設鬲縣。如:鬲氏(古國名。即鬲國)
● ● 通「膈」。橫隔膜 [diaphragm]
食飲不下,鬲塞不通。——《素問•風論篇》
● ● 又如:針鬲(用針刺橫膈膜);鬲要(膈腰。指心胸);鬲肝(膈和肝)
● ● 通「槅」。大車軛 [yoke]
鬲長六尺。——《周禮•考工記》。孫詒讓正義:「鬲,即槅之借字。」
● ● 縣名 [Ge county]。漢置。在今山東省德州市東南
● ● [鬲津] 水名 [Ge River]。發源於河北,流入山東
〈動〉
● ● 通「隔」。阻隔 [separate]
鬲閉門戶,毋得擅上。——《漢書•五行志中》
別異蠻夷,鬲絕器物。——《漢書•南越王趙佗傳》
● ● 又如:鬲閉(隔離閉塞);鬲咽(因消化器官阻塞而下咽困難);鬲塞(阻塞);鬲蔽(阻隔);鬲絕(隔斷);鬲子(格子)
● ● 另見 lì
鬲 lì
〈名〉
● ● (象形。金文字形,象飲食器具形。本義:古代炊器。用於燒煮或烹炒的鍋,特指類似於鼎狀的炊具) 同本義 [tripod]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謂鬲也。——宋· 沈括《夢溪筆談》
● ● 又如:鬲如(形狀突起高絕如鬲鼎的樣子)
● ● 另見 gé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三】【鬲部】郎激切(lì)
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屬皆從鬲。
䰛,鬲或從瓦。
㽁,漢令鬲,從瓦,厤(lì)聲。
〖註釋〗①鼎屬:王筠《說文解字句讀》:“《釋器》:‘鼎款足者謂之鬲。’《封禪書》:‘其空足日鬲。’索隱云:‘款者,空也。言其足中空也。’②觳:桂馥《說文解字義證》:“觳讀為斛(hú)。”③象腹交文:饒炯《說文部首訂》:“象腹之交文與三足。” 
說文解字注
鼎屬也。
段註:《釋器》曰:鼎款足者謂之鬲。
實五觳。
段註:《考工記》:陶人為鬲,實五觳,厚半寸,脣寸。
斗二升曰觳。
段註:大鄭云:觳受三豆。后鄭云:觳受斗二升。按瓬人職云:豆實三而成觳,大鄭本之。今俗本譌為觳受三斗,誤甚。許必言觳所受者,角部觳下無此義也。魏《三體石經》以鬲為大詰嗣無疆大曆服之歷,同在十六部也。
象腹交文三足。
段註:上象其口,㐅象腹交文,下象三足也。考工記圖曰款足。按款足,郭雲曲腳,漢郊祀志則雲鼎空足曰鬲,釋款為空。郎激切,十六部。
鬲或從瓦。
段註:《楚世家》:楚武公曰:居三代之傳器,登三翮六翼以高世主。小司馬曰:翮亦作䰛,同音歷。三翮六翼謂九鼎,空足曰翮,翼即耳,事見《爾雅》。按翮者䰛之假借字,翼者釴之假借。九鼎,款足者三,附耳於外者六也。《爾雅》曰:鼎,款足謂之鬲。附耳外謂之釴。
㽁,漢令鬲,從瓦,厤聲。
段註:謂載於令甲令乙之鬲字也。樂浪挈令織作?。 
廣韻
古核切,入麥見 ‖鬲聲錫部(gé)
鬲,縣名,在太原。又鬲津,九河名。又姓,殷末賢人膠鬲之後。又音歷,鼎屬也。
【註釋】①太原:當作“平原”。《漢書·地理志》平原郡十九有鬲縣。《切三》《王一》作“平原”,不誤。
郎擊切,入錫來 ‖鬲聲錫部(lì)
鬲,《爾雅》曰:“鼎款足者謂之鬲。”《說文》作鬲,鼎屬,實五觳,斗二?曰觳,象腹交文,三足。今亦作鬲。
【註釋】字頭鬲裡面為?。

康熙字典

【亥集上】【鬲部】鬲 ·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0
古文:䰜
(lì)《廣韻》郎擊切。《集韻》《韻會》《正韻》狼狄切,竝音歷。《說文》: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爾雅·釋器》:鼎款足謂之鬲。註:鼎曲腳也。疏:款,闊也。謂鼎足相去疎闊者名鬲。《前漢·郊祀志》:其空足曰鬲。註:蘇林曰:足中空不實者,名曰鬲也。揚子《方言》:鍑,吳揚之閑謂之鬲。
(gé)又《廣韻》《正韻》各核切。《集韻》《韻會》古核切,竝音隔。《禮·喪大記》:陶人出重鬲。疏:縣重之罌也。是瓦瓶。
又姓。
又《儀禮·士喪禮》:苴絰大鬲。註:鬲,搤也,中人之手,搤圍九寸,絰之差自此出焉。《釋文》:鬲,又作搹。
又國名。《左傳·襄十四年》:靡奔有鬲氏。註:鬲,國名。今平原縣。
又《爾雅·釋水》:鬲津,九河之一。註:水多阨狹,可隔以為津。
又與隔同。《前漢·五行志》:鬲閉門戶。註:師古曰:鬲與隔同。
(è)又《集韻》乙革切,音戹。與軶同。《周禮·冬官考工記·車人》:凡為轅,鬲長六尺。註:鬲謂轅端厭牛領者。
《五經文字》:《說文》作鬲,經典相承作鬲。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鬲塞、痞鬲、否鬲、翼鬲、鬲昆、鐺鬲、鬲氏、胸鬲、鬲津、鼎鬲

相關成語

膠鬲之困、鬲塞不通、鬲閉門戶、鬲絕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