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9條詞條名為李龍的結果 展開
- 中國內地男演員
- 廊坊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長、統戰部長
- 共青團天津市委書記
- 當代小兒外科專家
- 增城市新塘鎮殺人搶劫案犯罪嫌疑人
- 吉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 廣東省陽江市政協副主席
- 甘肅省水利廳農村供水處處長、一級調研員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 全國著名吉他演奏家
- 歌手
- 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鎮姚灣村黨支部書記
- 廈門市民政局副局長
- 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
- 恩施州中級人民法院執行實施庭副庭長
-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教授
-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
- 新加坡華人作家
- 馬克思主義法學家、法學教育家
- 短句教父
- 網路營銷師
- 造型師
-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 河北正定中學教師
- 北灘鎮幹部
- 甘肅省水利廳人事處副處長
- 蘭州市安監局工作人員
- 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
- 中國軟體測試聯盟站長
- 武昌職業學院外語學院副院長
-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政府辦副主任
- 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駐新71521部隊領導
- 跆拳道國際教練員黑帶五段李龍
- 民主同盟貴州省第十二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副教授
- 中國足球運動員
- 思納福醫療常務副總
- 天津市河西區天塔街道黨工委書記
- 李龍減震器勞動模範
- 新疆油田公司安全環保處安全技術科科長
- 廣州康民增高醫院主任醫師李龍
- 新華鄉黨委副書記
- 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授
- 阿里巴巴資深體驗設計專家
- 貴州醫科大學醫護人員
- 山東慧行天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
- 粵劇表演家
- 共青團中央常委
李龍
吉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李龍,男,漢族,1977年出生,吉林省大安市人,吉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 2006年6月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同時榮獲“2006年度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
2016.7-現在,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導師孫正聿教授;
2003.9-2006.6,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董學文教授,獲文學博士學位;
1999.9-2002.6,吉林大學文學院,師從黃也平教授,獲文學碩士學位;
1995.9-1999.9,吉林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
2006.6-現在,吉林大學文學院文藝理論教研室講師、副教授;
2010.9-2011.2,韓國高麗大學中國學部客座教授;
2002.6-2003.8,吉林大學文學院文藝理論教研室教師,期間,被派往大連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專修英語一年;
人文類輯刊《紮根》編委、執行主編,北京大學吉林校友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會員、中國外國文論及比較詩學學會會員、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會員、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長春市政協理論研究會會員、吉林大學青年文化書院導師。
研究生課程:
後現代主義美學、後現代主義文學理論、現代西方文論經典選讀
自2004年以來,已在《文學評論》、《社會科學戰線》、《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當代外國文學》、《文藝理論與批評》、《文學評論叢刊》、《文藝評論》、《理論與創作》、《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一些文章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和《新華文摘》轉載或評介;參與編寫著作6部,擔任副主編2部,譯著1部(第一譯者)、出版專著2部。
榮獲2010年度教育部”高校社科文庫“全額出版資助項目1項,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1項、吉林大學校級項目1項,參與省部級科研項目3項。
1、《文學理論:知識還是方法》,《理論與創作》2004年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2004年第3期全文轉載。
2、《雷·韋勒克文學理論研究的方法論意義》,《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3、《評董學文〈文學理論學導論〉》,《文學評論》2006年第2期;
4、《美學與意識形態的虛妄——淺析保羅·德曼德“文學性”理論》,《文藝意識形態學說論爭集》,吉林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5、《方法論與文論話語轉型的理論選擇》,《曲靖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6、《現代性語境中的底層文學》,《粵海風》2008年第1期;
7、《解構與文學性問題:論保羅·德曼的文學性理論》,《當代外國文學》2008年第1期;被《新華文摘》2008年第10期收入“篇目輯覽”。
8、《文學的救贖與救贖的文學——底層文學與現代性問題》,《文藝理論與批評》2008年第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文摘卡》2008年第4期轉載,多家學術網站予以轉載。
9、《現代性與文化身份的認同》,《古代文明》2008年第3期;
10、《向新的歷史維度開放——“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學術研討會側記》,《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10期;
11、《文學理論的“問題性”:語境與方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學術論文集》,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年10月;
12、《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方法與精神》,《中國文化報》2008年12月31日第三版;
13、《傳媒在提升我國軟實力方面所肩負的責任》,《華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
14、《怎樣認識和反思新時期文學理論》,《陰山學刊》2010年第3期;
15、《當代中國的文化認同》,《長白講壇》(第一輯),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16、《淺論克里斯特瓦的文本理論》,《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第3期;
17、《當代中國的文化認同問題》,《中國地域文化研究》(韓國祥明大學韓中文化信息研究所主辦),第10期,2011年2月;
18、《文學理論的反思與重建》,《文藝報》2011年8月1日第三版;
19、《“五四”與當代中國文化認同的建構》,《當下視野中的毛澤東文藝思想》,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20、《語境還原:“文學性”問題的發生》,《文學評論叢刊》(南京大學文學院主辦)第14卷第1期,2012年2月;
21、《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讀米歇爾·福柯〈古典時代瘋狂史〉》,《文藝評論》2012年第5期;
22、《尋求一種新的可能性——再談當代中國的文化認同問題》,《文化中國論叢》第一輯:文化的力量,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23、《怎樣的文學基本理論研究才更加成熟》,《中國藝術報》2012年8月27日第三版“理論版”;
24、《怎樣認識文學基本理論研究》,《文藝爭鳴》2012年第11期;
25、《鮮明的問題意識——讀〈走向文學理論解釋學〉》,《光明日報》2013年3月26日“文學評論”版;
26、《西方美育研究述評》,《中國美育年鑒(2012)》,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
27、《文學研究:告別1980年代——以“底層文學”敘事為例》,《文藝學論叢》第一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
28、《重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歷史維度》,《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
29、《東亞”的現代是否可能?——中日兩國的現代敘述與現代性理念反思》,《人文雜誌》2014年第7期;
30、《革故鼎新,生生不息——弘揚和創造新時代的中華美學精神》,《中國藝術報》2016年1月25日“文藝評論”版;
31、《對當下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一點思考》,《文藝理論與批評》2016年第3期;
32、《理論前提的批判和學科話語的整體性反思》,《紮根》第二輯,吉林出版集團的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5月出版;
33、《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存在的問題和出路》,《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6月;
34、《科學認識中華美學精神》,《文藝報》2016年8月22日“理論與爭鳴”版;
專著:
1、《“文學性”問題研究——以語言學轉向為參照》(專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2、《他者的閱讀——現代西方文論筆記》(專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
譯著:
1、《批評之後——對藝術和表演的新回應》(譯著,第一譯者),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年8月;
主編:《紮根》(第二輯),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
參編:
1、《西方文學理論史》(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2、《外國文學61講》(參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8月;
3、《文學通論——原理》(參編),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4、《當下視野中的毛澤東文藝思想》(副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5、《西方文學理論名著提要》,撰寫其中19篇,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
6、《紮根》第一輯,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
科研項目
負責人:
1、后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14);
2、當代中國文論基礎性概念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2012);
3、“文學性”問題研究,吉林大學科學前沿與交叉學科創新項目(2010);
4、“中國新時期文論關鍵詞研究”,吉林大學青年學術骨幹支持計劃(2012);
5、“現代西方文論經典的細讀與當代闡釋”,吉林大學種子基金項目(2013);
6、“現代西方左翼文論經典的細讀和闡釋”,吉林大學社科處委託項目(2016)
7、后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美學研究,吉林大學青年學術骨幹支持計劃(2016)
參與人:
1、“新時期文藝理論建設與文藝批評研究”,國家社科重大項目;
2、“中國問題”與“中國經驗”——新時期文藝理論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3、“審美認知機理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
4、“新時期文學審美性研究的歷程與分析”,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
5、“文學意識形態性與審美性關係研究”,吉林省社科項目;
1、2011年度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特等獎;
2、2013年度吉林大學文學院優秀著作獎;
3、2010年度教育部“高校社科文庫”全額出版資助;
4、2006年度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
5、獲台灣中流文教基金會2005年度“大陸青年學者基礎研究獎助”項目;
在北京大學讀書期間,博士畢業論文榮獲台灣中流文教基金會及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設立的“大陸青年學者基礎研究獎助”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