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送瘟神的結果 展開

送瘟神

傳統習俗

送瘟神是一個古老的中國信仰習俗。它起源於瘟疫發生的原因無法用醫學來解釋的年代,人們把瘟神的橫行看作是精靈、鬼怪、瘟神等的作為,於是就產生了通過巫術把視為病因的鬼怪和瘟神等送走來消滅瘟疫的習俗。

瘟神是古代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司瘟疫之神,分別為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是傳說中能散播瘟疫的惡神。

民俗溯源


瘟神一說來自於隋朝。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隋文帝時天空出現五位力士,穿五色袍,各執不同法器,當時太史公張居仁說五位力士為五位瘟神,會帶來瘟疫。后隋文帝修建祠堂供奉五瘟神。《素問》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後來道教將五瘟收歸門下,稱為其信奉的神靈。
按干支紀月法,農曆五月即午月。由冬至所在的子月(農曆十一月)開始,陽氣漸生,到巳月(農曆四月)已為純陽之象。而到了夏至所在的午月(農曆五月),陽氣至於頂點。由夏至(午月)始,陽極而轉衰,至亥月(十月)則成純陰之象。西漢《淮南子·天文訓》曰:“午者,忤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忤也,五月陰氣忤逆陽冒地而出。”古代中國人民以陽氣於此日至極、陰氣於此日始興而謂“陰陽爭,死生明”。農曆五月初五,正值夏至前後,高溫多濕、毒蟲孳生、疾病易犯。故,梁代·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曰:“五月俗稱惡月,多禁。” “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民俗活動


送瘟神
送瘟神
人們為“禳疫”而懸菖蒲、插艾蒿、別香包、飲雄黃酒以及在小孩臉上抹雄黃,這是個人行為。還有“禳疫”的集體行為,文獻記載“五瘟廟僧令人曳車作龍舟狀,列五瘟神像,……遍遊街衢,人 俱剪衣帶少許,投錢朱中施之,俗曰送瘟船。”
在送走鬼怪和瘟神之際,馬和船被假定為鬼怪和瘟神乘坐的工具,所以在施術的時候,把代表瘟神的偶人放在馬和船上,運到村邊境的河邊或海邊,讓其漂走或把其燒毀。"送瘟神",雖然也有作為個人的祈禱行為而進行的,但瘟疫的流行關係到共同體的生存。所以一般來說大多作為村落等共同體的儀式而舉行。關於此類的瘟疫觀與送瘟神的咒術。中國、韓國、日本等環東海地域里存在共通點。

具體內容


由於“送瘟神”關係到共同體的生存,所以大多作為村落共同體的儀式而舉行。湖北省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是以祈福求祥祭祀屈原為主題的傳統民俗活動,從農曆四月初八開始設計造神舟,至農曆五月十八日送神舟下水,歷時40天,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現今已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西北一直流行著送瘟神的習俗
送瘟神在西北很多地方,以前一直流行著送瘟神的習俗。地方不同,各地送瘟 神的時間也不一樣。但大多數地方都在農曆正月十六這一天進行。“這一天是農村社火的收口日。一般情況下農村的社火鬧到農曆正月十五后就停了,而選擇在正月十六這一天送瘟神,也就意味著從這一天開始,鑼鼓入庫,等到來年臘月再開始。”皋蘭縣文化局曾成奎副局長告訴記者,這幾年隨著農村社火的普遍不景氣,很多地方已經沒有送瘟神的習俗了。
關於送瘟神的習俗,史書中記載並不多見。有民俗學家認為,舊時人們對發生的瘟疫和疾病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認為瘟疫是瘟神降災於人間而導致的,故除了平時祭祀瘟神之外,過年時還要集體送瘟神,以祈求來年沒有疾病,一家人健康平安。
春節送瘟神是很多地區都有的習俗,只是各地的時間不盡相同。一些地方在正月初五送瘟神,與送“五窮”一道,一大早在大路邊或是十字路口焚燒紙錢,燃放鞭炮,然後將垃圾掃除出外,謂之送瘟神;而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則是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時用紙和竹木紮成船型,船腰橫穿一抬杠,將動物毛髮、煮過的黑豆、芝麻等放入其中,燃放鞭炮,眾人抬著在村內四處遊行,最後將紙船至於江中,點上火讓紙船順水漂走,也謂之送瘟神;而蘭州周邊農村在送瘟神時,一般都是社火隊員裝扮成怪神力士,走街串巷敲鑼打鼓,各家燃放鞭炮送瘟神出門。最後全村人匯聚到村口中心位置,各路人馬聚在一起,抬著用麥草紮起來的巨大瘟神,送到事先指定好的地方燒化。然後把社火隊的鑼鼓、彩旗等全部收繳入庫,一年一度的鬧社火也至此畫上了句號。
雖然各地送瘟神的方式和時間不盡相同,但各地人們的願望都是一樣的,都為了將疾病和災禍送走,祈求全家人健康平安。建國后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人們已經不需要依靠“講迷信”“送瘟神”之類的活動來祈求健康平安,送瘟神作為一種不合時宜的民俗習慣已經走出了人們的年俗傳統,漸漸被人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