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屋村

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新仁鄉轄村

化屋村隸屬於貴州省黔西縣新仁苗族鄉,位於百里烏江畫廊鴨池河大峽谷、東風湖北岸,屬二水(鴨甸河、六圭河)交匯、三縣連界的河谷地帶,海拔870米至1360米之間,素有“雞鳴三縣”之稱,景觀壯麗,清代成寨。全村總面積8.2平方公里,轄197戶1035人,居住著苗、彝、漢三個民族,其中苗族人口佔98%,是新仁鄉乃至黔西縣最具代表的苗族聚居村落。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烏江資源進行綜合開發,一座座梯級水利工程鎖住了奔騰不息的烏江洪流,形成了一個個美麗的高原平湖,造就了神奇的“烏江源百里畫廊”。

人口民族


人口

人口總數:978人農業人口:973人非農業人口:5人。

民族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漢族,彝族。

政治


領導關懷

2021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貴州考察調研並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3日下午,他來到畢節市黔西縣,實地察看烏江六衝河段生態環境,走進新仁苗族鄉化屋村看望鄉親們。在村文化廣場,習近平同參加少數民族春節民俗活動的群眾親切交流,並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經濟


主要經濟產業:生薑種植基地,優質瑪瑙櫻桃,化屋早熟玉米名特產品:化屋野生魚化屋生薑辦公所在地:化屋黔織組。
化屋村
化屋村
化屋村全年人均純收入1560元,人均糧食424公斤,林地面積2140.5畝,森林覆蓋率17.4%。
2008年至今,化屋苗寨已銷售商品豬300多頭、牛100多頭,種植本地生薑500多畝,實現經濟收入300多萬元。

發展變化

化屋村
化屋村
20年前,化屋苗寨還是一個“交通靠走、通訊靠吼”,人均純收入僅214元,人均糧食佔有量171公斤的邊遠小漁村。

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1993年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苗族歌舞之鄉”;2006年被畢節地區攝影家協會授牌確定為“畢節地區攝影家協會創作基地”;2007年5月,“化屋苗族文化空間”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新仁苗族鄉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民族民間文化已成為化屋苗寨發展旅遊的靈魂。
同時,化屋苗胞獨特的刺繡和蠟染工藝,精美絕倫的苗族服飾、原汁原味的多聲部民歌、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必將為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特產美食

村有大方臭豆腐乾、趙老五黃粑、擂茶糍粑、趙老五粑粑、畢節酸菜等特產。

旅遊


20年來,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鼎力幫扶下,化屋苗寨以旅遊開發為突破口,整合自然風光、民族文化等旅遊資源,傾力打造“烏江源百里畫廊”旅遊線路精品景點,旅遊業逐漸成為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通過2007年在化屋舉行的“百里烏江畫廊(東風湖)—化屋苗寨—織金洞”旅遊精品線路首游式的宣傳推介,化屋遊客接待數量和旅遊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化屋苗寨已成為省級著名景區“烏江源百里畫廊”旅遊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遊客數量和旅遊收入逐年大幅提升。2008年以來,化屋苗寨接待國內外遊客達2.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0餘萬元。
化屋村由於受地理環境、聚居條件和各種因素的影響,苗族傳統服飾、蠟染、刺繡製品、手工藝品等仍保持著濃郁的民族特色。伴隨著鄉村旅遊的興起,在民建中央及社會各界的大力幫扶下,將現有的家庭作坊式民間蠟染和刺繡工藝規模進行擴大,讓更多的苗胞能參與蠟染和刺繡等工藝製作,傳承苗家傳統工藝,使蠟染、刺繡等工藝製作形成規模,形成商品,推動產品走向旅遊市場,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另外,在旅遊開發的拉帶下,化屋苗寨粗放的種植和捕魚生存方式逐步改變,走出了一條多種經營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農業生產初步形成了“豬—沼—果”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鼎力幫扶下,化屋村的雄奇險峻的峽谷風光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挖掘,將大自然賜予化屋苗胞豐富的自然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

獲得榮譽


2021年8月2日,擬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2021年8月25日,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