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板龍的結果 展開

板龍

龍燈的一種

板龍亦稱“凳板龍”、“擋龍”。中國民間龍燈的一種,流行於浙江溫州,江西彭澤浩山地區,浩山每年過春節都會舞板龍,慶祝今年豐收,各個村組平安幸福。浩山的板龍一般有100左右節,每節都是拱形的,而且到了晚上,每節的前後都要點上蠟燭,晚上看到板龍就像真龍一樣,非常的壯觀。用樟木或泥木雕刻製成,龍身有二十節(檔),第節長五尺,各置一級人物造型,有《牛郎織女》、《白蛇傳》、《西遊記》、《濟公傳》等。龍頭、龍尾上,還雕有亭台樓閣,都描金上彩,顯得富麗堂皇,春節出舞巡遊,由專人演唱參龍調,祝頌吉詞,祈求人壽年豐,合境平安,正月十六日夜收燈。

簡介


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板龍流行於樂清、永嘉等地。這是一種國內罕見的而又獨具一格的木質龍燈,民間相傳,至少已有八十多年歷史。它是由一條條厚薄不同的狹長木料(俗稱“檔身”或“檔板”)連結起來,在板與板的連結之處還以木雕戲曲人物的座柄為栓。兩頭分別裝有鏤雕、浮雕和漆繪兼施的龍頭龍尾、屈伸自如。檔板上裝篝燈和旗杆,桿系三角小旗和銅鈴;檔身下裝木柄,供握持負行。檔身和檔板多有圖案,或雕或繪,現樂清縣柳市鎮呂嶴村還保存了一條光緒年間製作的燈板龍,這條木龍是已故著名木雕藝人葉阜如製作的,龍身共十八節,節和節之間用一條板連接起來,名叫“燈板”。龍頭、龍尾全部用樟木之類的優質木材精心雕刻而成。

特色


人們為了把龍燈裝飾得更加美麗,每節雕上樓台亭閥和許多小型圓雕的戲劇人物,整個有近六十組戲曲劇目,如《牛郎織女》、《白蛇傳》、《濟公傳》、《西遊記》等。雕刻精工,並且描繪上彩,成為彩木雕。每節之上,裝有燈籠,入夜燈亮,巡遊於村落,燈光映著人物和花鳥,配合整個龍燈,顯得更富麗堂皇。

楊家板龍


特色

板龍[龍燈的一種]
板龍[龍燈的一種]
楊家板龍始創明朝,盛於清朝乾隆年間。每逢元宵佳節出迎,歡慶連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板龍以其長度、威武聞名於世。目前整條板龍長達450米左右,加上龍筅、龍旗、五獸、鼓亭、抬閣等,整個表演隊伍綿延2000餘米,參加表演、護衛總人數達2000餘人,蔚為壯觀,堪稱天下第一長龍。
楊家板龍的龍身、龍頭、龍尾的製作均取自木板等天然材料。板龍製作也沒有固定的專業藝人,由該村村民目睹口傳,代代相沿。龍頭、龍身由村集體製作,龍身各節由各戶出資自製,出迎時一節接上一節。待到夜幕將臨、華燈初上時,色彩鮮艷、光彩照人,蔚為壯觀。

傳承

楊家板龍每逢無宵活動在當地甚至國內影響巨大,新《台州地區志》、《三門縣誌》、《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1990年版)均有記載。《解放時報》、《新民晚報》、《浙江時報》等報刊均刊登過該板龍的文章和照片。1992年,中國攝影家協會與三門縣人民政府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宣傳窗上聯合展出過楊家板龍照片五幅。1999年10月,楊家板龍參加台州市慶祝國慶50周年暨首屆藝術節活動榮獲最高大獎。2003年被省文化廳列入民間藝術保護名錄。2004年參加三門·中國青蟹節民俗活動,氣勢雄偉,盛況空前,楊家板龍的長度達到414米,大大超過了英國《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中所載的“新加坡龍(130米)”“雲南施甸縣的保場龍(180米)”。因而,上海吉尼斯總部稱其為“最長的龍”,入編《基尼斯世界記錄大全》。是我國民間藝術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雲和板龍


歷史沿革

雲和板龍舞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元末明初。相傳泰定元年(1324年)下街姑娘柳氏因吞食龍卵而仙化成“龍母仙娘”,產下一龍子。當時雲和城火神猖獗,災難頻繁,人們便根據傳說中龍的形象製成板龍,在元宵節十三至十五日迎龍燈,藉此請回“龍子”降服火神,恩賜世人,同時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雲和縣誌》(同治版)記載“13日上燈夜,六坊居民截竹為龍,周巡城隔,雲可壓火患”,后這一習俗逐漸沿襲開來,元宵節舞龍燈、觀龍燈成為當地民眾最隆重的民俗盛事之一。

板龍製作

清柳翔鳳所作《龍燈歌》描述了當年的舞龍盛況:“赤龍出海登雲衢,千顆萬顆光明珠;前溪后溪銀海眩,水底真龍猶模糊;千金春宵不用習,不夜之天群歡愉”,可見當時舞龍習俗十分盛行。雲和板龍製作集書法、繪畫、剪紙、刻花等民間藝術和扎制編糊工藝於一體,工序考究,手法表現豐富,紋飾間或精細繁縟,又不乏質樸粗獷,造型線條流暢銳利,以相得益彰的造型與紋飾,體現了南方龍燈的華美與莊重,達到質樸與靈動的統一。

表演形式

雲和板龍舞融舞蹈、體育、雜技、民間音樂等諸多藝術表現形式於一爐,各類舞龍陣法豪邁奔放,帶給觀眾不同凡響的藝術震撼力。舞龍時隨著鏗鏘的鑼鼓、激情的嗩吶,數十人密切配合,協作完成“卧龍”、“盤龍”、“送龍”、“抽龍”、“生龍兒”、“踩麥”、“盤衙門”等系列表演。其中最精彩的陣法是“龍尾抽”,即板龍行進過程中,龍尾突然反其道而行之,疾風倒退,牽制著六名抬龍頭的彪形大漢和整個龍身跟著倒退,為舞龍表演平添不少緊張而歡樂的氣氛。雲和板龍以它翻波逐浪、倒海騰空的架勢體現了南方龍舞的彪悍與奔放,彰顯了山區人民豪爽粗獷的性格;以它磅礴氣勢、靈動婉轉的技法體現了舞者高超的技藝所在。2005年,中國·麗水國際攝影文化節“龍獅大會”上,雲和板龍脫穎而出,榮膺“處州第一龍”稱號。

傳承發展

雲和板龍舞保留了中國尤其是浙西南一帶民眾龍圖騰信仰的遺風,隨著時代的發展又超越了單純的祈福信仰範疇,賦予更多的時代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道德觀念,更突出表現了中國巨龍氣吞山河的民族性格與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研究價值和民間藝術傳承功能。保護、搶救雲和板龍舞對於弘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