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

蔣昌松玉冊作品

《清明上河圖》玉冊作品是蔣昌松於2011年完成的一件大型玉器藝術作品,其材質為翡翠,採用輕微雕刻技法,將宋代張擇端名畫《清明上河圖》以模擬畫面效果形式刻制於玉石之上。

作品內容


該作品材質為翡翠,採用通景相連的形式連接成冊,長528厘米,高35厘米,是自古以來最大的一部玉冊。這部玉冊的問世,恢復和發展了“玉冊”這個已經斷代了的古代重要的玉器品種。
作為國寶級的古代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是工藝美術作品中永恆的題材,玉雕作品中選用這一題材的也不鮮見。但是由於原作尺幅太大,玉雕作品難以將原作全景表現出來,往往只是選擇其中一情一景,雖有幾分意境,終難盡如人意。清明上河圖玉冊由中國玉雕藝術家,廣西工藝美術大師蔣昌松先生歷時三年製作完成,耗費近噸翡翠原料,雕刻工藝上借鑒了微雕方法,採用手工陰刻填色工藝,所以跟原作效果非常接近。觀其畫面清晰靈動,層次分明,樓城屋舍歷歷在目,車馬人物無不栩栩如生。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巧妙地利用通景玉冊這一形式,將《清明上河圖》以近1:1的比例完整地呈現在一件並不笨重的玉雕作品中,展而觀之大氣磅礴,收而藏之僅置於一匣,這在玉雕界無疑是一項創舉。在如今玉器藝術繁榮,作品百花齊放的時代,清明上河圖玉冊面世,對於玉器藝術的發展,無疑會有積極的意義。

創作背景


玉冊,又叫“玉策”、謚冊,是我國古代冊書的一種。最早的玉冊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形式類似簡牘,冊文直接鐫刻在編聯成冊的和田玉或大理石、漢白玉冊條之上。唐宋時期,玉冊是中原王朝即位、冊命、上尊號、上徽號、上(或賜)謚號、追謚、遣奠、封禪、謁陵、郊廟等禮制活動當中使用的重要儀具。到了清代,玉冊從古代的禮儀玉器發展成為一種純粹的玉石藝術品。清宮遺傳器物中,有幾百函玉冊。這些玉冊上多記有清帝御制的題、記、贊等文字,也有清帝臨寫的古代文人詩文。玉冊本來就是中國古老的玉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在當代玉文化日益繁榮,玉器品種豐富多樣的背景下,卻已難以尋覓到它的蹤影。蔣昌松一直在研究和實踐一種玉石書畫的雕刻工藝,就是將中國傳統書畫以雕刻的方式直接運用到玉器作品創作中,其工藝特點是採用“輕微雕技法”將書畫製作在玉石表面,其效果與紙質上的毛筆畫不相上下。這樣的作品堪稱“玉墨同輝”。這類作品一經推出,立即得到行業和市場的認可。2010年,蔣昌松發明的兩項新型玉冊的專利獲得國家授權,這是他長期以來一邊創作一邊思索的成果,既為他的玉石書畫找到了的表現方式,又為自己的創作道路找到了新的方向。這個方向就是重新拾起玉冊這個古老的玉器品種,傳承下來並將其發揚光大,他把這種藝術形式稱為“新玉冊藝術”。2008年,蔣昌松將自己收藏的一塊近一噸重的翡翠原石解剖成片,挑出其中最精華的一部分,經過近三年的精心刻制,至2011年完成了這部清明上河圖玉冊。

作品鑒賞


全圖欣賞
清明上河圖 2張
清明上河圖
局部欣賞
清明上河圖 8張
清明上河圖

作品影響


獲獎:2013年中國玉·石雕作品“天工獎”優秀作品獎。
著錄:《2013年中國玉·石雕作品“天工獎”典藏》地質出版社2014年8月。

作者簡介


蔣昌松,男,漢族,1963年生,廣西全州人,工藝美術師。擅長玉石輕微雕刻及其它玉石作品設計及製作,2016年被授予“廣西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自幼喜愛繪畫,早年從事文學創作,上世紀九十年代進入玉雕行業。開創玉石輕微雕刻技法,將中國畫應用於大件玉器作品創作,代表作有《四季花卉圖》、 《百福呈祥圖》。2010年發明新型玉冊和一種玉書並獲得國家專利授權,搶救性恢復和發展了“玉冊”這個已經斷代的玉器品種,其中代表作有大型玉冊《清明上河圖》。近年來運用桂林雞血玉的天然紋理,開創意境作品,代表作《玉宇瓊樓》《灕江秋韻》《桃源勝境對屏》。提倡玉雕主旋律作品創作,創作了一系列具有現實意義的紅色主題作品,代表作有《萬水千山》、《老山界》、《大渡橋橫鐵索寒》、《復興之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