鄃是一個漢語漢字,拼音是shū,基本含義:中國漢代縣名,故城在今山東省平原、夏津二縣之間。乃夏津古稱,是西周時期古俞伯國的首都。夏津之名歷史悠久,夏津縣始置於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此為"夏津"之詞的始現。常見組詞有鄃縣。

鄃之由來


此前,夏津之地明屬“鄃縣”,鄃縣始置於西漢初年屬巨鹿。“鄃”之由來,據此字的結構看屬城邑的專用字,是西周時期古俞伯國的首都。商周時期在今山東省西部有一個古俞國,俞國的國君叫作俞伯。商代的俞國位於今山東省梁山縣一帶,西周以後又北遷到今山東省夏津縣。俞國雖小,但文明程度頗高。清末曾出土過有關俞國歷史的七件精美絕倫的商代青銅器,俞國後來大概是被趙國所滅。俞國的歷史沒有任何史書記載,僅僅見於清末地下文物的發現。後來“鄃”地又置信鄉侯國,與鄃同屬冀州清河郡。漢(呂雉)四年(公元前184年)立縣為侯國。王莽改鄃為善陸(公元9年)。東漢光武帝誅王莽設置侯國,封馬武為鄃侯,三國時期屬魏清河國甘陵郡。西晉時屬清河國。十六國時屬清河郡。南北朝時屬北魏濟州平原郡。東魏時屬清河郡。北齊時屬冀洲清河郡,后廢縣併入平原。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於古鄃城西南建縣,縣治在今縣城,屬清河郡。又另置夏津縣,縣治在孫生鎮(今縣城北15公里處新盛店村)屬貝州。隋大業年間(605—618年)夏津縣併入鄃縣屬清河郡。唐天寶元年(742年)改鄃為夏津縣。宋代屬河北道大名府。金代屬大名府路大名府。元明皆屬高唐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屬東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屬臨清直隸州。民國時期曾先後屬山東東臨道第四行政督察區。1945年9月4日夏津縣解放后,先後屬冀南二專署,衡水專署。1952年10月,歸屬山東省德州專區,1956年屬聊城專區,1961年復歸德州專區,1995年德州撤地設市,夏津縣仍屬德州至今。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式朱切《集韻》《韻會》舂朱切,音舒。漢縣名。《史記·河渠書》田蚡為丞相,其奉邑食鄃。《注》鄃縣,屬淸河郡。
又《玉篇》庾娛切《廣韻》羊朱切,音兪。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