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愚謙

中國作家

關愚謙,(1931年2月-2018年11月22日),廣州人,歷史碩士、文學博士、作家、時事評論家、翻譯家。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

1953年業餘時間翻譯了數本俄國的經濟專業書和俄國文學著作。1969年春,撰寫了《中國十八年變遷》一書。代表作品有《浪》(德文版名《生活在兩個天空下》)《歐風歐雨》等。

2018年11月22日,因病在柏林離世,享年87歲。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關愚謙
關愚謙
自三歲牙牙學語直到八歲剛剛懂事,就已飽嘗了逃難和炮火的滋味。

教育經歷

中學就讀於當時的上海教會學校聖芳濟中學。
1945年下半年轉入了上海市西中學(原為漢壁禮西童公學)
1949年初高中畢業時,被接到新中國外交部辦的北京外國語學院攻讀英文,後轉為俄文。
1998年,德國教育部高教處應漢堡大學申請,授予博士教授頭銜。

工作經歷

1953年由於國家的需要,提前從外國語學院畢業,分配到中央財政部蘇聯專家工作室,做中央領導人和蘇聯企業管理專家之間的俄文翻譯。曾為中央領導人陳雲、鄧小平、薄一波做過翻譯。業餘時間,他還翻譯了數本俄國的經濟專業書和俄國文學著作。
1958年“充軍”青海西寧進行“脫胎換骨”改造,被分配到青海人民出版社創辦的《青海畫報》社工作,成為了一名攝影記者。
1960年春回到西寧,受聘於《青海日報》做記者。
1962年初,終於帶著半身浮腫的身軀調回北京,在“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負責對外聯絡工作。
1970年關先生受聘於德國漢堡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前後教學三十年。
1985年,四川外語學院聘請他為中德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
1988年和1998年受聘於杭州大學和浙江大學兼職教授。
1998年浙江師範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聘請他為國際問題研究顧問。
2011年安徽合肥學院(前身為安徽聯合大學)聘請他為客座教授。

寫作經歷

1969年春,初到德國,很快應漢堡亞洲研究所邀請,到漢堡撰寫了《中國十八年變遷》一書,並結識了德國國立漢堡大學劉茂才教授。
在德國與夫人海佩春用德文撰寫了《中國民間故事集》和《中國文化指南》。
1979年與波恩大學顧彬博士一起合編一套大部頭著作——德文版的《魯迅選集》。
1994年,六卷本紅色布面精裝的《魯迅選集》終於在歐洲問世。這也成為一生的驕傲。
八十年代中期,轉移一部分精力到主編《歐華學報》和《德中論壇》雜誌上。
2010和2011年用中文和德文一連出版了四本介紹中國家庭《德國媳婦中國家》和歐洲文化《歐風歐雨》等著作,北京、上海、鄭州、深圳等多家報紙予以報道和轉載。
1999年《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評委會》《中國國際名人院》《中國國際名人協會》《北京市名人文化研究中心》聯合頒給《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1977年與大學生海佩春小姐在大學俱樂部舉行結婚典禮。

健康狀況

2018年11月22日,因病在柏林離世,享年87歲。

個人作品


中文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
《狂熱、動搖、幻滅》1972台北國際出版社
《蘇聯東歐風雲變幻錄》1991香港信報
《中國文化名聲攬萃》1994香港三聯
《到處留情》1995香港天地
《赫魯曉夫——不以成敗論英雄》1998香港天地
《耶爾津——千秋功過憑誰說》1998香港天地
《德國萬象》1997北京國際文化
《浪》2001北京人民文學
《到處留情》2007上海出版社
《歐風歐雨》2010香港三聯
外文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
《現代漢語一般規律》德1977漢堡BUSKE出版社
《東漢三國和對曹操的評價》德1978德國漢堡、日本京東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選》德1981德國法蘭克福文學出版社
《浪——生活在兩個天空下》德精裝--瑞士SHERZ出版社、平裝--德國FISHER、KNAUER出版社
與德國顧彬教授(Kubin)合編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
《魯迅選集》1994
與妻子海佩春共同出版的著作有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
《中國文化指南》德1983KOHLHAMMER出版社
《燦爛中華》英1987SAN FRANCISCO CHINABOOKS
《中國》意1988義大利FUTURO出版社
《香港指南》德1989KOHLHAMMER出版社
《中國的風俗與民情》德1990德國HAYIT出版社
《中國旅遊指南》德1994德國IWANOWSKI出版社
《大鼻子——中國人眼裡的德國人》德2009FISHER出版社
《中國人如何展望中國》德2011精裝--瑞士SCHERZ出版社
主編雜誌
《德中論壇》1980——1995
《歐華學報》1983——1997

社會活動


1981年與歐洲華人學者一起成立歐洲華人學會,並多次組織學術研討會。
2006年,在漢堡阿爾斯特湖畔組織了一場《中國和諧之夜》晚會

人物評價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星期天版封面:關愚謙碰上海佩春
英國《先驅論壇報》:“不平凡的遭遇——了不起的一生”
美國《東西報》(East and West)一本可讀性極高的書《中國文化指南》
德國《南德意志報》:“一個人的自信和堅韌純真,幫助他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
德國《時代周報》:“一本不一般的沒有什麼政治教條的傳記,會發出這麼大的政治威力。”
德國《文學雜誌》:“一個人通過忍耐和自己的毅力,是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德國《漢堡日報》:漢堡受他《科學和藝術》勳章。
德國《漢堡日報》:關愚謙的“第二個天空”。
德國《中國時代》文化專版:那晚,漢堡屬於中國。
德國《世界報》:一對中國問題專家,一對和諧美滿的夫婦。
歐洲《經濟時尚導報》:中歐之間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歐洲《經濟時尚導報》:德國兩個老巨人的兩種迴響。
歐洲《新報》:中國演繹文化外交《和諧之夜》晚會。
歐洲《新報》:關愚謙談中國的隱憂。
新加坡《聯合早報“德國來鴻“專欄》:西方的蘋果都比中國的圓?
法國《歐洲時報》:為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發展出謀獻策的關愚謙。
漢堡《中國學會》雜誌:“這樣一個精力充沛,處事樂觀,性格開朗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書來。”
柏林《新中國雜誌》:關愚謙:中國無處不在。
《漢堡日報》:向大家展示我的家鄉上海。
新加坡《周末瞭望》異國鄉情德意志。
中國《文學報》:關愚謙——旅歐四十年的文化情懷。
中國《環球時報》:“中國故事”在德國熱銷。
《北京青年報》:從愛人到愛中國。
上海《新民晚報》:轉載《德國媳婦中國家》。
上海《外灘畫報》:中國民間文化大使關愚謙。
上海《文化雜誌》:關愚謙——一個“叛國者”傳奇的人生。
上海《文匯報》:漢堡蕩漾“中國風”。
安徽《合肥晚報》:旅德教授關愚謙夫婦在合肥暢談中西文化差異。
遼寧《婦女》:異國情侶的心愿。
北京《光明日報》:做文化交流的使者。
北京《經濟日報》:《魯迅》翻譯在德國。
北京《京萃周刊》:關愚謙夫婦為您帶來《德國傳真》《歐盟快遞》。
四川《文明》雜誌:灼熱赤子心。
香港文匯報:魯迅著作在德國編譯出版經過。
香港《信報》:面對面——夫人海佩春訪問記。
香港《世紀報》:風物宜長放眼量。
香港《生活》雜誌:歐亞浪人關愚謙。
香港《大公報》:外籍夫人和中國文化。
香港《信報》張文達:涯天走腳行匆匆。
香港《信報》張五常:《歐風歐雨》話當年——為關愚謙寫序。
香港《鳳凰衛視》《魯豫有約》:關愚謙傳奇的一生。
《上海第一財經》:德國真美,德國與我。
《上海社會科學報》:一個旅歐華人感慨萬端看中國。
《讀者文摘》:一本震動西方的中國指南
《華人世界》:關愚謙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