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
法國加來海峽省地級市
阿拉斯(法語:Arras)是法國北部-加來海峽大區加來海峽省的市鎮,也是加來海峽省的省會。地理坐標為50°18′00″N2°42′08″E,面積11.63平方公里,人口43693人。它是歷史上阿圖瓦地區的中心。當地的方言被稱為皮卡爾語,該方言與法語最顯著的區別是在法語里一個詞結尾的s是不發音的,而在這個方言里是發音的。
凱爾特人當中的阿特雷巴特部落建立阿拉斯,可能因為當地山裡有聖洞,而取鎮名Nemetacum或Nemetocenna(凱爾特語nemeton是聖洞的意思)。古羅馬時期,阿拉斯是重要的羅馬兵營,羅馬人便改鎮名為Abrebatum。
四世紀末,傳教士改當地居民信基督教,約一百三十年後,當地設主教,並立修道院。卡洛林王朝時期,修道院已發展成非常富有的本篤會修道院。院旁形成的糧食市場,逐漸發展成阿拉斯加九世紀,維京人攻城,破壞了市鎮和修道院。後來,維京人退居北諾曼底。十一世紀,修道院恢復勢力,並成功結合卡洛林時代、奧托時代和英國藝術的風格,在中世紀的繪畫發展至關重要。
阿拉斯大教堂
一九〇七年,主辦兩次會議,討論將修道院和人身奉獻於神的問題。阿拉斯早在四世紀就有羊毛工業,但是要在中世紀才真正得以展開。一一八〇年,法國國王特許阿拉斯經商,阿拉斯的貿易和金融地位在各國之間舉足輕重。十四世紀,紡織和羊毛工業發展蓬勃,阿拉斯名利雙收,更因出產優質地毯,聲名遠播,當時連英國和義大利都統稱地毯作arras(英語)和arrazzi(義大利語)。來自各地的織品商人,除帶來資金,也促進交流,使阿拉斯成為重要的文化樞紐,吸引了文人雅士在此定居,其中著名的有游吟詩人亞當·德·拉·哈勒。
阿拉斯俯瞰
阿拉斯(法語:Arras)
阿拉斯[法國城市]
阿拉斯(法語:Arras),法國北部-加來海峽大區加來海峽省的市鎮,加來海峽省的省會,歷史上阿圖瓦地區的中心。當地的方言叫皮卡爾語,與法語相近,最顯著的區別,只在大部份詞尾的s:法語不發音,皮卡爾語發音
人口4.6萬(1975)。
阿拉斯在法國文學作品中出現,著名的有:
艾德蒙德·羅斯坦的劇作《大鼻子情聖》中,第四幕的背景是三十年戰爭中一六四〇年法國圍攻阿拉斯
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中尚萬強的替身在阿拉斯受審
安托萬·德聖埃克絮佩里題為《戰鬥的飛行員》的小說,背景是阿拉斯
威廉·莎士比亞的劇作《哈姆雷特》中波隆尼爾在一塊“阿拉斯”(牆毯)後面偷聽的時候被殺。
名人
羅伯斯庇爾:法國大革命領袖
1919年2月阿拉斯的大廣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阿拉斯接近戰線,附近戰役連綿,都統稱為阿拉斯戰役。當時,德軍攻城而不知城底留有中世紀建成的地道,英軍藉此抵禦而佔優。經此一役,阿拉斯受盡蹂躪,必須重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戰役中,英軍於一九四〇年五月大力反攻,重新聚焦於阿拉斯。結果德軍佔領阿拉斯,在阿拉斯堡壘處決了二百四十名懷疑法國抵抗組織成員
主要景點
鐘塔
英雄廣場上的市場
大教堂
阿拉斯市中心有兩個大廣場:大廣場、英雄廣場(又叫小廣場),周圍的建築大多重修,恢復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面貌,其中哥特式市政大廈(原版較為華麗)和建於十九世紀的大教堂,尤其矚目。
原來的阿拉斯大教堂,一〇三〇年至一三九六年間建造,曾是法國北部最優美的歌特式建築之一,毀於法國大革命。
修道院的舊址上有許多矚目的建築,當中包括博物館和數幢政府建築。修道院的教堂拆卸后,於一八三三年按照風靡一時的古典風格重建,運用了大量直角,結構簡樸。教堂內有眾多精細的雕刻和多件聖物。
阿拉斯有兩座建築獲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自二〇〇五年始,比利時和法國的鐘樓包括阿拉斯市政大廈的鐘樓
自二〇〇八年始,佛邦要塞包括阿拉斯的要塞。加拿大國家維米斯紀念碑位於阿拉斯以北,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維米嶺戰役。一九一七年復活節周末,加拿大首次以加軍之名,派軍參戰,共四師。羅列特聖母院的墓地是全法國最大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萬人冢。
每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二十四日,阿拉斯都會舉辦聖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