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疝

寒疝

寒疝是一種急性腹痛的病症。見《金匱要略》。由脾胃虛寒,或產後血虛,復感風寒外邪,結聚於腹中而致。症見臍周絞痛、冷汗、四肢厥逆、脈沉緊,甚則全身發冷. 四肢脈木;見於血虛者,腹痛連及兩脅、小腹擊急。指寒邪侵於厥陰經的痛證。症見陰囊冷痛腫硬、痛引睾丸、陰莖不舉、喜暖畏寒、形寒肢冷等。

簡介


● 英文名稱:Cold Abdominal Colic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寒疝者,陰氣積於內,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寒氣盛也。故令惡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繞臍痛,自汗出,遇寒即發,故云寒疝也。(《諸病源候論·疝病諸候》)

名詞解釋


● 受涼后出現的以腹部及外陰部抽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寒疝是一種急性腹痛的病症,因寒邪結於腹中,攻沖作痛,腹部高突不平,如山陵起伏,故名“疝”。寒疝有虛有實,虛則陽氣不足,實則陰寒太盛。治療當用溫散或養血等方法。

臨床表現

● 寒疝臨床可見臍周絞痛,四肢厥逆,冷汗,脈沉緊,甚則全身發冷,四肢麻木;血虛者,可見腹痛連及兩脅。

病因病機

● 因脾胃虛寒,或產後血虛,復感風寒外邪,結聚於腹中而致。
● 寒邪內結是寒疝的主證。寒盛於內,陽虛不能衛外,故惡寒,冷汗自出;陽氣不能達於四末則手足厥冷;陽虛寒盛,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故不能食;寒氣內結,陽氣不行,邪正相互搏結,故形成寒疝腹痛,脈弦而緊,皆為陰脈,主寒主痛。
● 寒疝兼有血虛證,是陽虛、血虛內寒證,或因血虛而筋脈失養,寒邪內中,或因陽氣內虛,中陽不足,血失化源,而出現脅腹墜痛,綿綿不休,當喜溫喜按。

病證鑒別

●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發生的疼痛。其中,疼痛暴作,痛勢較急,遇冷痛劇,得熱則減者,為寒痛。
● 胃痛:以上腹近心窩處,即胃脘部發生疼痛為特徵,其疼痛性質可為脹痛、隱痛、刺痛、鈍痛等。常伴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嘈雜泛酸,噯氣吞腐等上消化道癥狀。

治則治法

● 應以溫經散寒為主要治法,同時兼以活絡通下。
● 可選用大烏頭湯、大黃附子湯、烏頭桂枝湯等。
● 內寒當溫,血虛當補,故選用當歸生薑羊肉湯,養血溫中散寒,即所謂“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吳勉華。中醫內科學。新世紀第四版。北京:北京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石學敏。針灸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