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大鼓

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曲種之一

五音大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曲種。主要流傳於北京密雲縣。清朝就有詩云:“五音齊奏帶箋簧,大鼓說書最擅場,野調無腔偏入妙,皆因子弟異尋常。”密雲蔡家窪的五音大鼓是現存演唱組合完整、伴奏樂器齊全的五音大鼓,是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形態。

歷史淵源


據專家考證,五音大鼓產生於清道光年間的河北省安次縣(今河北省廊坊市),后在京津地區流傳。隨著歲月流轉,這種鼓曲於清末產生兩個分支:一支走進北京成為供市民欣賞的舞台藝術,這就是20世紀30年代中期發展成的“單琴大鼓”,到解放初期定名為“北京琴書”;另一支則繼續在京、津、河北農村廣為流傳,這就是後來仍存在於北京密雲的五音大鼓。

藝術特色


樂器
樂器
據有關資料記載,五音大鼓吸納了奉調、樂亭調、梅花調、悲調等其它鼓曲的腔調,從而有了原生態的鼓曲基因。之所以叫五音大鼓,是因為它演奏時包括五種樂器:三弦四胡、打琴、瓦琴鼓板。五音大鼓融合了河北“落腔調”與河北民歌“妓女告狀”的旋律,因其曲調獨特、演唱悅耳、內容豐富而深受農村百姓的歡迎。
五音大鼓的“五音”較為可靠的說法是:在“奉調”、“四平調”、“柳子板”、“慢口梅花]”、“二性板”五個曲種中各取其中的一個曲調,融匯形成的一個獨立的曲藝品種。幾種曲調來回變換,音韻悅耳動聽。五音大鼓的唱詞和書目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底蘊。詞曲用字用韻工整、合轍押韻琅琅上口,文學性很濃。書目內容豐富,有較強的教化作用和娛樂功能。五音大鼓使用的樂器歷史悠久,其中瓦琴、打琴更為珍貴。

主要劇目


"五音大鼓"的主演劇目有傳統大書《楊家將》、《岳飛傳》、《劉公案》等;傳統小書《湘子上壽》、《武家坡》、《孔明壓寶》、《寶玉探病》、《楊八姐游春》、《小寡婦出閣》、《北京城》(節選)、《小姐倆拾棉花》等;現代段子《王老漢徵婚》、《長子營新貌》、《小姐仨剪窗花》、《我向奧運表真情》、《永定河畔艷陽天》等。

獲得榮譽


2021年6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