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琴

中國傳統彈撥樂器

三弦琴,又稱三弦,中國傳統彈撥樂器,亦傳入琉球、日本等地。

三弦琴,又稱三弦,是中國的彈撥樂器。其名最早出現於明楊慎《升庵外集》:“今次三弦,始於元時”。而清·毛其齡《西河詞話》:“三弦起於秦時,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響,謂之鼓鼓,唐時樂人多習之,世以為胡樂,非也”。

隨著四川廣元南宋墓伎樂石雕和河南焦作金墓三弦樂俑的出土,可知三弦早於元代就已出現。

起源


秦朝時稱為“弦鞀”。清·毛其齡《西河詞話》:“三弦起於秦時,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響,謂之鼓鼓,唐時樂人多習之,世以為胡樂,非也”。

構造


三弦琴
三弦琴
張三根弦,故名“三弦”。分琴頭,琴頸,琴身。琴頸為指板,比較長。琴身兩面蒙以蛇皮。1920年代出現加弦三弦,並未普及。北方的三弦一般長122厘米,稱為“大三弦”,南方三弦一般長95厘米,稱為“小三弦”。
• 琴頭
• 上端為鋤頭狀,或飾以象牙片或骨片,下開弦槽及弦軸孔,左邊裝2弦軸,右邊裝1弦軸
• 琴頸
• 上接琴頭,下接琴身,琴頸上端為山口,琴頸幾乎全為無品指板,指板與皮膜在同一水平面,琴頸下端一段向背彎曲與連接琴身。
• 琴身
• 又稱琴鼓,略程方形,以原木鑿空,或以木片膠合成木框,兩面蒙以蛇皮。
• 皮膜

音色


三弦的音色乾澀,音量大。1950年代至1960年代經蕭劍聲的改革,音色變為厚亮,大型的三弦音域多於3個八度。用於地方音樂,亦用於交響化的民族樂團,也有大量的獨奏曲和合奏曲。

演奏


三弦琴
三弦琴
坐奏,琴身放在右大腿上,左手按把位,琴身呈45度。三弦彈奏方式,依大小三弦不同作區分,通常小三弦是使用撥片撥奏,大三弦戴假指甲彈奏。形狀構成

流傳


中國的三弦傳入琉球后發展成三線;三線傳入日本后,發展成三味線。在日本有把“三味線”稱為“三弦”的習慣。
三弦是北方大鼓書、蘇州評彈等傳統曲藝不可缺少的樂器。在南管音樂中,屬於上四管樂器之一,是演出的基本組合。一些流行音樂和搖滾樂手(如何勇)也在創作演奏中使用三弦。雖然三弦曾經是最常用的伴奏樂器之一,但在現代與箏,琵琶相比,學習三弦的人要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