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和苗族鄉
四川省宜賓市珙縣下轄鄉
玉和苗族鄉,隸屬於四川省宜賓市珙縣,地處珙縣中南部,東南與底洞鎮為鄰,南連上羅鎮,西、北鄰上羅鎮毗鄰,行政區域面積24.95平方千米。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屬第二區公所;1984年3月,改玉和苗族鄉。截至2020年6月,玉和苗族鄉轄3個社區、1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青龍社區二社。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玉和苗族鄉常住人口為4452人。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屬第二區公所。
1951年,設玉和鄉。
1952年,改玉和鄉。
1958年10月,改玉和公社。
1984年3月,改玉和苗族鄉。
2011年,玉和苗族鄉轄7個行政村:青龍、隘口、楊家、鳳凰、石門、西洋、五同。
截至2020年6月,玉和苗族鄉轄3個社區、1個行政村:青龍社區、隘口社區、鳳凰社區、楊家村,鄉人民政府駐青龍社區二社。
玉和苗族鄉地處珙縣中南部,東南與底洞鎮為鄰,南連上羅鎮,西、北鄰上羅鎮毗鄰,行政區域面積24.95平方千米。
玉和苗族鄉境內大部為山前平地,地勢略為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玉和苗族鄉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溫和涼爽,冬季乾冷少雪。多年平均氣溫15℃,1月平均氣溫-3.6℃,極端最低氣溫-26.8℃(1985年12月8日);7月平均氣溫25℃,極端最高氣溫38℃(2011年6月21日)。平均氣溫年較差30.3℃。生長期年平均206天,無霜期年平均192天,最長218天,最短16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647.6小時,年總輻射127.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76天(一般為2月28日至12月3日)。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極端年最大雨量1121.6毫米(1964年),極端年最少雨量247.6毫米(1989年)。
玉和苗族鄉境內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災、澇災、風災、低溫、霜凍、雷擊等
2011年末,玉和苗族鄉總人口564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1人。總人口中,男性3075人,佔54.4%;女性2574人,佔45.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890人,佔68.9%;苗族1759人,佔31.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25人。
2017年末,玉和苗族鄉常住人口為5918人。
截至2018年末,玉和苗族鄉戶籍人口為6040人。
截至2019年末,玉和苗族鄉戶籍人口為5934人。
2021年6月25日,根據珙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玉和苗族鄉常住人口為4452人。
2011年,玉和苗族鄉完成財政總收入130萬元,比上年增長15%。
2018年,玉和苗族鄉有工業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個。
2019年,玉和苗族鄉有工業企業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2個。
2011年末,玉和苗族鄉有商業網點10個。
2011年末,玉和苗族鄉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240人,專任教師1人;小學4所,在校生500人,專任教師3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30人,專任教師1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末,玉和苗族鄉有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4個;各類文化圖書室5個,藏書1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成員達10人。2011年末,玉和苗族鄉有學校體育場1個。
2011年末,玉和苗族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個,病床20張。專業衛生人員10人,其中執業醫師3人,執業助理醫師6人,註冊護士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4945人次。
2011年,玉和苗族鄉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11戶,人數316人;農村醫療救助4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62人次。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7人。敬老院1所,床位12張,收養農村五保8人。年末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560人,參保率82%。
2011年末,玉和苗族鄉有郵政代辦所1個,鄉村通郵率100%;報紙、期刊累計期發行220份(冊)。電信服務網點1個;已安裝程式控制電話355餘門,行動電話用戶600餘戶。
2011年,玉和苗族鄉有宜(賓)威(信)路貫穿全境;實現了社社通公路。
● 地名由來
玉和苗族鄉因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成立聯保時駐所在玉皇觀而得名。
● 文物古迹
隘口石坊位於珙縣玉和苗族鄉隘口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牌坊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是清代貢生謝正業奉皇命為其母建立的貞節牌坊,石坊為五檐四柱三門式石牌坊,坊體南北向,石質仿木結構,坊上遍布雕刻裝飾,分別用陰刻、線刻、浮雕、鏤雕、圓雕、透刻等不同手法刻有鐫文、對聯和龍鳳、花卉、飛禽、瑞獸、人物等圖案造型,石坊的每一塊石頭都是前後兩面雕刻和透刻,被譽為“川南第一坊”。
● 佛手瓜
佛手瓜,俗稱“安南瓜”、“合掌瓜”、“香洋瓜”、“葵瓜”,屬葫蘆科植物。果實可以生食,一般都作為蔬菜。烹調方法大多採用炒、溜、燉、煮、腌漬。佛手瓜的根莖也可以食用,方法和風味與土豆相似,含維生素A、C較多。玉和苗族鄉年產佛手瓜3000噸,產值達200餘萬元,是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享有“佛手瓜之鄉”的美譽。
佛手瓜
玉和苗族鄉先後榮獲省級“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市級雙擁模範鄉、市級文明衛生單位等榮譽。
玉和苗族鄉西洋村村民李宗秀被中宣部等5部委評為“全國擁軍模範”。
從僰人懸棺景區前往縣城巡場,必經上羅鎮和玉和苗族鄉。在這裡除了優美的龍抱山自然風光和醉人的苗鄉風情令人神往外,還有兩處歷史人文景觀,富有神秘色彩和濃厚的文化底蘊,使遊客流連駐足。
半邊寺
玉和苗族鄉
隘口石坊
隘口石坊位於珙縣緘南35公里的玉和鄉隘口村,距上羅鎮13公里,是清代當地貢生謝正業為其母建立的節孝坊。從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動工修建,歷時三年半竣工。石坊竣嚴矗立,氣勢雄偉,古樸典雅,蔚為壯觀。其雕刻工藝精美,手法細膩逼真,書法行雲流水,繪畫線條流暢。
雖飽經150餘年風雨剝蝕,仍保存完整。素有“川南第一坊”之美稱。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將石坊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坊坐北向南,通高17米,寬8米,佔地面積80平方米,為
玉和苗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