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石牌坊的結果 展開

石牌坊

石牌坊

石牌坊是中國傳統建築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建築類型,用石材修建的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築物,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築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牌坊更被海外當作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

牌坊釋義


建築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石牌坊(shi pai fang)
英文名稱:Stone arch

牌坊之最


牌坊最多的城市: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三百多座,現仍有百餘座古牌樓傲然屹立在各景點,北京還有新建牌樓百餘座。
最小的牌坊:最小的石牌坊:北京最小的石牌樓在頤和園東北角諧趣園內名為"知魚坊"。
最小的牌樓:位於北京頤和園內的琉璃塔坊。
最大的石牌樓:昌平十三陵有一個北京最大的石牌樓,總寬28.86米,高14米。為六柱五間十一樓,建於明朝嘉靖19年(1540)。

石牌坊巡禮


明皇陵石牌坊

明皇陵石牌坊
明皇陵石牌坊
北京明代陵墓外面的大紅門前,有石牌坊一座。整個牌坊為五間六柱十一樓,結構勻稱和諧,造型美觀大方。牌坊用純一色的漢白玉雕制而成。柱石的上方刻有麒麟、獅子,夾柱石的浮雕有雙獅戲彩珠,牌坊上還雕刻著其他怪獸雲紋。是中國建築藝術的一大特色。
全石仿木結構,亭閣式斗拱建築,飛檐翅角,三門四柱。高6.80米,寬6.3米。明天啟年間,因土王覃鼎征戰有功,朝廷賜建牌坊一座。整座牌坊上刻有“荊南雄鎮”,反面刻有“楚蜀屏翰”。整座牌坊上刻有“土王巡遊”、“漁樵耕讀”、“雲吞雨霧”、“哪吒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正面兩角有浮雕象鼻對峙。兩側基石柱各有撐鼓,石柱兩側配有石獅。牌坊於案運用浮雕、透雕等手法。

明兵憲石坊

時代:明
地址:山西省和順縣城中和街北門
石牌坊全名“兵憲石坊”。明末山東按察司昌平兵備道付使葯濟眾的門生---巡按山西監察御史劉弘光為葯濟眾所立。
牌坊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石牌坊,由八十八塊巨石建成。明間寬3.3米,次間寬1.7米。主坊通高9.57米,面闊8.5米。重檐歇山頂,由四根霸王柱支撐。中間兩柱高5.9米,旁邊兩柱高4.6米。每根柱前後各護有戧石兩塊。每塊戧石上雕有大獅一,小獅二,共24隻。石柱前後兩面刻茶花、牡丹花紋。石柱之間的梁枋,明間用鏤刻麒麟園環圖案聯接。明間梁枋長3.3米,刻“中憲大夫昌平兵備道山東按察司付使葯濟眾”十九字,上款“巡按山西監察御史門生劉弘光”,落款“山西遼州和順知縣路從中、典使陳應奎、儒學教諭趙志弘,崇禎四年歲次辛未孟冬吉日建”。上層橫坊刻:“十八學士登瀛州圖”。再上是石匾,刻“陵京鎖鑰”四個大字。明間檐下置一豎匾,上刻“恩榮”二字,兩邊刻“雙鳳朝陽圖”。頂部出檐刻斗栱式廡殿頂。次間下檐正脊置雕花立柱,承接上檐。

石牌坊群


隆昌石牌坊

位於中國四川省隆昌縣境內,現存清代時期的石刻牌坊群堪稱中國石牌坊之冠。現存石牌坊共17座,石碑4座,分別分佈在隆昌縣城北關和南關,其中北關(道觀坪)7座,南關(春牛坪)6座,另有4座分佈在相應村鎮。在中國其它省份也偶見石牌坊,但唯有隆昌的石牌坊群是呈規模、分類別出現的,且建造工藝精湛、造型端莊、雕刻精細、保存完好、寓意深遠,實屬全國罕見,具有很高的民俗史料價值和完美的藝術價值。2001年06月25日,隆昌石牌坊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7座石牌坊有著17個動人的故事,在今天看來,同樣具有現實意義。每座牌坊的正門上面分別刻有不同的碑文。上下、左右兩側也分別刻有善長芳名、立坊年代以及象徵“善”“福”“壽”等浮雕。無論是功德牌坊、警示牌坊、節孝牌坊還是百壽牌坊,在修造、雕刻、篆寫文筆等方面都極其講究,因此,石牌坊的“高”、“精”、“理”盡顯突出位置。“高”指牌坊要有氣勢,“精”是雕刻工藝精緻、用石獨特講究,“理”則是牌坊上刻寫的文字、圖案頗具深刻的思想內涵、高深的文化和生活哲理。每座上面都雕刻著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鳥、動植物等圖案,圖案造型講究,雕工精美。這些牌坊均建造於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至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49年間,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個朝代。其建築格式大多為四柱三門三重檐、五滴水、三開間牌樓式清石仿木結構建築,總建築面積560平方米左右。牌坊南北向古驛道延伸盡頭為界,東西向以石牌坊兩側向外延伸15米為界。從北到南分別是:郭陳氏節孝牌坊、禹王宮山門牌坊、鋤莠安良碑、牛樹德政牌坊、孝子總牌坊、劉光第德政牌坊、肅慶德政牌坊、郭玉巒功德牌坊、舒承浞百歲牌坊、節孝總牌坊、除暴安良碑、政通人和碑、李吉壽德政牌坊、覺羅國歡德政牌坊、郭王氏功德牌坊等。在幾次拍攝隆昌石牌坊的過程中,使我領略到一座座氣勢雄偉、雕刻精美的石牌坊,其蘊藏的寓意和小城濃郁、奇特的文化氛圍,身臨其境中,一種恍若隔世之感浸透你的身心,你會對中國古老文化藝術植根於偉大中華民族之林的智慧與光芒而驕傲。它將一如既往地激勵著後人,勤勞智慧、善美孝道、清廉守法。

典故

永遠做不完的“善”事
在隆昌石牌坊群里,人們都會驚奇的發現有的牌坊正門上刻的“樂善好施”的“善”字沒有中間的兩點。據當地的老人解釋說,“善”字沒有中間兩點是表明善事永遠都做不完。一個善字,給了我們諸多有益的啟示。
這是一座具有傳奇色彩的石牌坊,它的來歷傳說很有意思:從前隆昌有個強盜出身的綠林好漢,領了一幫兄弟佔山為王,可是好漢遇到一次註定的機緣,在一位高人的指點下他改惡從善,兄弟們也“放下屠刀”,在他的領導下做起了生意。後來這幫好漢居然經商成功。為了紀念他們這種強烈的“反差”,人們修起這座“警示牌坊”,警示後來人千萬莫走他們從前走過的邪門歪道。

隆昌巡禮

樂善好施”石牌坊
這是一座氣勢異常宏偉的“樂善好施”石牌坊。它在“文革”時好幾次險被拆除,它能完好的保存至今,實屬不易。這要歸功於當地一農家,借用了牌坊的兩根立柱來使自己的房屋更加穩固(由於房子的存在而倖免遇難)。
覺羅國歡宣慈惠坊
這條石板路與牌坊的關係看似不直接,但細想起來關係密切。因為這條路的存在,有多少隆昌的生意人,告別家鄉,把年輕的妻子留在空寂的家閨房,沿著石板路走向迷茫的商海,而妻子們只能把望穿秋水的目光投向石板路的盡頭……
肅慶德政牌坊
這是一座由民眾共同集資修建而成的德政牌坊。據介紹是當地百姓為了表彰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6)時任隆昌知縣的肅慶而修建的。其為官期間為民辦實事,且清政廉潔,當地百姓為了頌其功績,激勵後來官員,便自願捐銀出錢為肅慶修建了這座德政牌坊。
郭玉巒功德牌坊
據說他在清朝道光年間任忠義大夫時,購千餘畝良田,其所收租金大多用在為百姓謀福利上。其救貧扶困之舉得到首肯,後為其建立功德牌坊以示表彰。
郭王氏節孝石牌坊
坐落在縣城北面的郭王氏節孝石牌坊,所表彰的是一位郭氏的婦女。她二十三歲喪夫,為了讓九泉之下的丈夫瞑目,她辛勤操勞,將兩個兒子哺育成人。兩個兒子不負母親願望,奮發讀書,雙雙中舉。在清朝道光十八年間(公元1838),縣府將郭氏婦女為夫守節、盡孝終身的事迹奏請朝廷批准,建郭氏節孝牌坊。隆昌石牌坊的修造是及其精美的,大到牌坊的氣勢、篆刻,小到每個細節都極其完美。這便是郭王氏節孝牌坊的一個局部。它講的是郭王氏辛勤操勞,將兩個兒子哺育成人,兩個兒子不負母親願望,奮發讀書,雙雙中舉的故事。這個局部人物神態栩栩如生,花鳥、動植物等圖案造型講究、雕工精美,書法剛勁有力,是難得的藝術精品。

著名群落


漳州牌坊

這四座被評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它們分別位於市區香港路北段雙門頂明代石坊,即“尚書探花”坊和“三進宰貳”坊,及新華東路岳口街清代石坊,即“勇士簡易”坊和“閩越熊聲”坊。四座石坊均為石坊木結構,三間,五樓,十二柱。雙門頂明代石坊,南北對跨街矗立,與所處的舊城南門老街組成了極富特色的古街區景觀;岳口街清代石坊系清聖祖賜平台名將藍理、許鳳立,威武雄壯,坊都有5處鏤雕洋人的形象,反映了明清時期漳州與外國友好往來的景象。漳州明清牌坊石雕渾樸精緻,花、鳥、人、獸各具神韻,形象生動,典型地表現了漳州傳統石雕藝術既精緻典雅又豪放流暢的特色。
石牌坊
石牌坊
牌坊均是石坊木結構,以青石和白石相間建造,石材顏色對比鮮明,整體和諧自然。悉為三間五樓十二柱。各樓頂皆置魚形脊飾,檐翼解都有瀟灑自然的起翹。正匾以下均以梁枋隔層。坊上形大體碩的梁、枋、柱,以及精雕細刻的斗拱、雀替、花版、垂柱等各式部件,設置巧妙,銜接精密。坊上遍布雕刻裝飾,分別用陰刻、線刻、浮雕、鏤雕、雙面雕等不同手法,刻有龍鳳、花卉、飛禽、瑞獸、人物等,活靈活現。不僅具有南方細膩繁縟的品味,而且融進北方粗獷剛毅的氣派,體現了漳州傳統藝術保存濃厚中原文化色彩與大膽吸收外來文化的特點。是漳州古代人民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1996年11月,國務院公布漳州市區這四座牌坊,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潮州牌坊街

潮州位於廣東省,這裡自古人才輩出,潮州的文化底蘊雄厚,那遺留下來為數眾多的石牌坊見證了這一切。曾經一提及潮州的太平路牌坊街,讓不少的潮州人引為自豪的。曾經潮州人視“橋頂吃炒麵,大街看亭字”為一大樂事,這裡的亭就是指的石牌坊,潮州人稱其為石亭。潮州城中累計建設的石牌坊有150多座之眾,其中太平路有47座,規格最高最為精緻。因此太平路也被稱為牌坊街。經過各方的努力,牌坊街的23座石牌坊被重新修復,以原址、原貌、原工藝為基本原則,恢復了古牌坊的真實歷史面貌和藝術特色。這二十三座牌坊分別是:
1、十相留聲坊:位於太平路南端的第二座牌坊“十相留聲坊”,是記念唐朝時期任潮州刺史的(韓愈)韓文公,唐代的常袞、楊嗣復、李德裕李宗閔,宋代的陳堯佐、趙鼎、吳潛、文天祥、陸秀夫、張士傑,這十位身居百官之首的宰相都來到潮州,並將中原文化帶進潮州,潮人為此而立坊紀念。
2、大理司平坊:原在太平路頭亭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大理司平坊,在大街。為大理寺評事鄭崇重建。”鄭崇(1389-1453),字秉義,號古城,明海陽(今潮州市區)人。
3、玉署仙班坊:重建於石牌巷口,光緒《海陽縣誌?坊表》:“木天人瑞坊,在大街石牌巷口。為一百有三歲、欽賜翰林院侍讀劉起振建。”劉起振(1648-1751),字穎之,海陽田頭(今屬潮州楓溪)人。
4、秋台坊:原在太平路磚亭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秋台坊,為尚書王大寶建。”王大寶(1091-1165),字元龜,宋海陽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試進士第二,是宋代嶺南唯一的榜眼。歷官至禮部尚書。
5、賜錦重光坊:原在太平路甲第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賜錦重光坊,在大街。為國朝甲辰進士,鞏縣知縣邱軒昂。邱軒昂(1690-1763),字元澍,號名亭,清海陽縣大和都麟坪鄉(今潮安鳳塘鎮麟坪村)人。
6、吳楚重鎮坊:原在太平路甲第巷口。光緒《海陽縣誌□坊表》:“吳楚重鎮坊,在大街甲第巷口。為侍衛、湖北總兵林炳星建。”林炳星,清海陽縣城(今潮州市區)人。清乾隆三年(1738)武舉人,七年二甲武進士,授御前三等侍衛,官至湖北宜昌鎮總兵。
7、大理少卿坊:原在太平路灶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大理少卿坊,在大街。為大理少卿吳一貫建。”吳一貫,字道夫,海陽縣上莆都(今屬潮安彩塘鎮水美村)人。
8、台省褒封坊:在今潮州市區太平路猷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台省褒封坊,在大街。為戶科郎中李思悅之父、舉人封郎中李一庄,御史李春芳之父、贈御史李大受建。”李大受、李春芳、李一庄、李思悅均是明海陽鸛巢(今屬潮安龍湖)人,李春芳系李一庄的大伯父。李春芳,字資元,明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歷官江西新建知縣,南京四川道御史,浙江道監察御史,廣東順德知府。
9、兩京科道坊:原在太平路下水門街口北。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兩京科道坊,在大街。為監察御史遷陝西副使鄭安、弟吏科給事中鄭寯建。”鄭安,字康民,明海陽(今潮州市區)人。
10、侍御坊:原在太平路三家巷口南畔。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侍御坊,在大街。為進士、苑馬寺卿成子學建。”成子學,字懷遠,號井居,一號惟道,明海陽(今潮安龍湖)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
11、誥敕重封坊:原在太平路東門街口南畔。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誥敕重封坊,在大街。為封知縣贈知府陳以賁、子梧州知府後升貴州副使陳志頤建。”
12、少司馬坊:原在太平路東門街口南畔。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少司馬坊,在大街。為兵部侍郎總督宣大等處翁萬達。翁萬達,明揭陽鮀江里舉登村(今屬汕頭金平區鮀浦鎮)人,生於弘治十一年(1498)農曆六月二十八日,字仁夫,號東涯。卒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13、盛世元凱坊:原在太平路光源街口。雍正《海陽縣誌?坊表》:“盛世元凱坊,在大街。為崇禎戊辰進士同榜八人辜朝薦、郭之奇、黃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應龍、楊任斯、陳所獻建。”崇禎戊辰為明崇禎元年(1628)。
14、宗伯學士坊:原在太平路載陽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宗伯學士坊,在大街。為南京禮部尚書黃錦建。”,黃錦(1576-1658),字孚元,一作絅存,號絅庵,饒平縣宣化都(今大埕鎮上黃村)人。
15、三世尚書坊:原在太平路分司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三世尚書坊,在大街。為贈太常卿林瓚、子林喬樌及孫戶部侍郎贈尚書林熙春建。”林熙春(1552-1631),字志和,號仰晉,海陽龍溪(今潮安庵埠)寶隴村人。
16、柱史坊:原在太平路柳衙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柱史坊,在大街。為御史許洪宥建。”許洪宥,字舜仁,海陽(今屬潮安龍湖)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舉人。著有《龍江集》、《南台日錄》、《易經管見》等。
17、理學儒宗坊:太平路羊玉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理學儒宗坊,在大街。為吏部郎中唐伯元建。”唐伯元(1541-1598),字仁卿,號曙台,澄海蘇灣都人。唐伯元的一生是以清節知名的一生,也是在治政和治學上都很出色的一生。
18、聖朝使相坊:太平路英聚巷口北側。光緒《海陽縣誌?建置略四》載:“聖朝使相坊,在鋪巷口,狀元坊次。為進士、太子太保、直隸總督鄭大進建。”坊字北鐫“覃恩三錫”。
19、狀元坊:在太平路狀元亭巷口北側。下枋鐫“嘉靖壬辰科狀元林大欽”。“狀元”二字由饒宗頤先生重書,朝北為篆書,朝南為榜書。
20、文宗方伯坊:在太平路軍廳巷口南側。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文宗方伯坊,在大街。為福建左布政黃琮建。”黃琮(1552-1640),號玉田,又號韓江侶石山人,明饒平宣化都大埕(今饒平大埕鎮上黃村)人。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士。
21、四進士坊:在太平路四進士亭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四進士坊,在大街。為明正德丁丑科進士蕭與成、陳大器、薛侃、蘇信建。”明正德丁丑為正德十二年(1517)。
22、七俊坊:在太平路東門街。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七俊坊,在東門內。為嘉靖甲辰科進士林光祖、章熙、黃國卿、郭維藩、陳昌言、蘇志仁、成子學建。”嘉靖甲辰為嘉靖二十三年(1544)。
23、恩光洊錫坊:太平路東門街口北畔。乾隆《潮州府志?坊表》:“恩光洊錫坊,在大街。為封尚書翁玉建。”翁玉(1474-1549),字文璜,號梅齋,明揭陽鮀江里舉登村(今屬汕頭鮀浦鎮)人,明兵部尚書翁萬達之父。翁萬達於嘉靖五年(1526)登進士第,隨著仕途的青雲直上,翁玉因之而四次受到朝廷封贈。

貞節牌坊


基本信息

名稱:貞節牌坊
拼音:zhēn jié pái fāng
石牌坊
石牌坊
解釋:古時用來表彰女性從一而終的門樓。指堅貞不二的標誌。
出處:高陽《胡雪岩全傳·平步青雲》中冊:“為兒子掙座貞節牌坊,還有點意思,沒有兒子,沒有希望。”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多用於比喻句。

牌坊定義

“貞節牌坊”,通常是古時用來表彰一些或死了丈夫長年不改嫁,或自殺殉葬,而符合當時年代道德要求,流傳特異事迹的女性,為其興建的牌坊建築。

地理位置

位於道州縣城內寇公街,創建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618年),為明朝進士何朝宗而建,又名“恩茶進士”坊,坊高11米,面間6.6米,全用細砂石坊木結構建造。坊樓閣式,四樓三重檐,坊額浮雕圖案構思巧妙,雕工精細、丹鳳、游龍、雄獅、流雲、人物故事縷雕栩栩如生,為歷朝之珍品。1979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代評判

每一處牌坊下,不是埋葬了一個活潑潑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個女子數十年的青春。
然時至現今,對於“貞節牌坊”的批判已經由過去對傳統封建的否定變得理性化:
從道德上說,貞節,是對愛情的最終升華,長相斯守,不與他人。但是,從古至今,戰爭,災難,人為不斷。守寡婦女無數,而立貞節牌坊者可數。物以稀為貴,貨幣天然是金銀。可見,正因為守節的婦女少,所以上層帝皇為其立牌坊!這並非君主無聊之作,這是人們為愛情的守墓人最高的榮譽!
石牌坊
石牌坊
進而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法不責眾,自宋代開始,宋律已經有條件地允許婦女"休夫",如:夫外出三年不歸者,妻可出...如同今天我們的婚姻法,分居兩年,宣告失蹤,死亡都可以到法院起訴離婚一般...對於已婚婦女,我們從古到今都不會沒有限制地保護,這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須要!
可見,我們的先祖對於婦女是否保守自己的貞節並沒有強加於其身,貞節牌坊只是從物質和形式的結合上將愛情的更高境界給予推崇,這是人類社會有別於獸類社會的表現之一。竊想,不論古今,人們對"風流寡婦"是褒是貶??現代的法律對婚外情是否定罪?舉輕以明重,喪夫風流者只能在道德上被遣責...如果這樣,對於喪夫者立牌坊是毒害,對於風流者是遣責...那麼,是否喪夫者改嫁就是此類人的最完美結局...婚姻自由,是指人民有結婚的自由,也有不婚的自由,這叫才做"權利"。
貞節牌坊當然只能授予放棄再婚之人,如同我們考會計師要求大專學歷,考醫師要求醫科出身,考律師要求本科以上學歷。限制是應該的,不然“貞潔”就變得一文不值了。所以說,侮辱了貞潔牌坊的人,你這是侮辱純潔的愛情,你是侮辱先人的智慧,你是侮辱了自己的人格!
何為貞節牌坊呢?所謂牌坊實際是一種古代形狀似門的高大建築,一般是由封建帝王為表彰臣子功績所建。貞節牌坊是特指為了表彰封建女性對自己的丈夫堅貞不渝,一生恪守貞節而建立的牌坊。牌坊這種東西到已經完全成為歷史。偶爾你會在田間,或者有著古老歷史的鄉村中看到幾座,它們已經成為文物部門保護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