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癰

肺癰

是指由於熱毒瘀結於肺,以致肺葉生瘡,肉敗血腐,形成膿瘍,以發熱,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濁痰,甚則咯吐膿血痰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

肺癰屬內癰之一,是內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中醫藥治療本病有著豐富的經驗,歷代醫家創立了許多有效方劑,其中不少方葯長期為臨床所選用。

簡介


● 英文名稱:Lung Absces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若口中闢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

名詞解釋


● 以驟起發熱,咳嗽,胸痛,咯腥臭膿血痰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肺癰是以咳嗽,胸痛,發熱,咳吐腥臭濁痰,甚則膿血相兼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屬內癰之一。

臨床癥狀

● 發病急驟,常突然寒戰高熱、胸痛咳嗽,咳吐黏濁痰,繼則咳痰量多如膿,有腥味,或膿血相兼。

病因病機

● 肺癰是由於肺熱葉焦,肺葉生瘡,血敗肉腐形成的一種肺系疾病。病因為內外合邪,多是患者體內素有蘊熱,或原有肺系疾病病史,復加外感風熱,出現本病。
● 可分為四期:初期:內外合邪侵犯肺衛,肺衛不和;成癰期:肺熱葉焦,肺衛蘊熱成癰;潰膿期:痰瘀互結,血敗肉腐潰膿;恢復期:氣陰兩傷。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的支氣管擴張合併感染、肺膿腫屬本病範疇,可參照本病辨證論治。

病證鑒別

● 風溫:初起多表現為發熱、惡寒、咳嗽、氣急、胸痛等,但經及時治療,一般多在一周內病情向愈。如病經一周,身熱不退或更盛,咳吐濁痰,喉中腥味明顯,應考慮有肺癰的可能。
● 肺痿:病程長而發病緩,形體多虛,肌肉消瘦,咳唾涎沫,脈數虛。若肺癰久延不愈,失治誤治,痰熱塞結上焦,熏灼肺陰,可轉成肺痿。

治則治法

● 初起實證應清肺熱,膿未成應著重清肺消癰,膿已成應排膿解毒。肺癰病久,氣陰兩虛,治當補肺扶正。

預防調護

● 平素身體虛弱或有慢性病史者應注意保暖,防止受邪。一旦感受外邪應注意及時治療,防止疾病發展。
● 清淡飲食,不宜過咸,忌油膩厚味及辛辣刺激海腥發物,可多吃能潤肺生津化痰的水果蔬菜,如梨、枇杷、蘿蔔、荸薺等。
● 嚴禁煙酒。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