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星鄉

銅星鄉

銅星鄉,位於四川省江油市西北部,距市中心48公里,地處龍門山脈斷裂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04°58′,北緯31°54′,東南部與重華鎮相連、西北與新春鄉接壤。國土管理工作曾獲江油市市政府“三無”鄉鎮先進稱號。

歷史沿革


災后銅星
災后銅星
銅星集鎮一直沒有逢場,銅星(銅罐嘴)的得名,緣於銅罐燉鷹嘴的傳說。相傳千秋村一社黃家灣壇神廟坡上有一石包,形似鷹嘴,正對著銅星村一社梁家坡萬姓人家,萬家不發,視為鷹嘴所啄,於是鑄一銅罐對而燉之。因而得名銅星(銅罐嘴)。1966年5月造反派認為此名帶有迷信色彩,改名為紅星。1977年撤消公社,又叫銅星鄉。解放前,銅星分屬於江油和梓潼兩縣管轄。1949年12月,重華解放后,銅星由重華、五星、新建三鄉分管。1954年五星、新建鄉撤消,新建鄉部分劃歸新春,其餘部分和重華部分以及五星合建制銅星,成立銅星鄉政府,鄉政府所在地座落在銅星村銅罐嘴。1992年撤鄉並鎮划入重華,由於人多地大,管轄不周,又於1995年重新恢復建制至今。銅星鄉幅員面積47.05平方公里,場鎮面積0.05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82個農業生產合作社。2000年底銅星有3810戶,12786人,其中農業人口12636人,佔總人口的98。83%,非農業人口150人,佔總人口的1.17%,農業勞動力7224個。200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0.85‰,人口出生率為6.9‰。境內民族主要為漢族。

行政區劃


銅星鄉下轄村:
五佛村福長村千秋村銅星村拱橋溝村寶藏村白坭村菩堤村廣福興旺村

人口數據


銅星鄉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2010
6202
5808
家庭戶戶數3681
家庭戶總人口(總)12002
家庭戶男6194
家庭戶女5808
0-14歲(總)2136
0-14歲男1095
0-14歲女1041
15-64歲(總)8976
15-64歲男4645
15-64歲女4331
65歲及以上(總)898
65歲及以上男462
65歲及以上女43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1818

經濟發展


災后銅星
災后銅星
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解放幹部群眾思想人手,以為農民增收辦理實事為目標,認真抓好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工作。請進技術人才35人次,以會代訓幹部群眾560多人次,組織外出參觀蠶桑100人次。新發展桑樹883畝、甘蔗197畝,發展優質西瓜1149畝、生薑670畝,水稻5000畝,母豬改良從200多頭增加到2315頭。旱地改制面積增加到3500多畝。糧經比例實現6.7:3.3。鄉鎮企業長足發展,鄉轄區的醬料廠、磚廠、礦石廠等企業產銷兩旺,利稅產值均增長。招商引資113萬元。勞務輸出人員比2000年增加220人,增加到2622人。金融機構積極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年內投放貸款1356萬元,用於農業經濟發展,其中種養業120萬元,安居工程貸款600萬元,企業37萬元,其它586萬元。2000年底該鄉有耕地面積17596畝,其中田13718畝,地3828畝。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生薑、海椒、西瓜等,果樹主要有柑桔、桃、梨、李、板栗等。養殖業以養豬為主,小家禽主要有雞、鴨、鵝、兔等。2000年,銅星鄉農業總產(現價)3311.17萬元。其中種植業2041.12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1.6%;林業32.2萬元,佔1.0%,畜牧業1145.76萬元,佔34.6%,漁業92.09萬元,佔2.8%。
銅星鄉2000年糧食總產達8877噸,油料1038噸,生豬出欄12897頭,小家禽畜出欄達31.8萬隻。2000年,銅星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336元,逐年穩步增長。2000年來,銅星大抓農、工、商、林、牧、副、漁等各業的發展,現已見成效,出現了一批養殖專業戶,養殖社。銅星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引進資金,利用本地資源優勢招商引資,挖掘潛力搞活經濟。2000年底,銅星鄉實現第一產業收入3311.17萬元,第二產業收入1068.09萬元,第三產業收入228.29萬元,外出務工人員2449人,實現收入680.83萬元。

資源環境


銅星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淺丘地形,三梁夾兩壩,背靠藏王寨大山。屬亞熱帶半濕潤型季風氣候區,特徵是夏長秋短,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7℃,極端高溫36℃,極端低溫-8℃,無霜期255天—270天,雨熱同步,雨量充沛,風力五級,常年降雨量為1100毫米,全年日照數為285天,只山區地帶五佛村1、2、3社和12社氣溫較低,日照較少。全年多為東北風,最大風速為17米/秒。銅星鄉主要氣象災害為洪澇和乾旱,偶有冰雹現象。土壤成分複雜多樣,土質肥沃,有沖積黃色粘土、亞粘土、礫石面積母質土、紫色土等。江油市5個土類9個亞類大多在銅星鄉均有分佈。銅星鄉有市屬以上小二型水庫3座,水坪塘堰761口。龍洞河流穿境而過。上游水庫三條主排灌渠道長達43000米。銅星鄉水資源豐富,在正常年份能保證水稻栽插。該鄉是江油市的糧食生產區。

鄉鎮建設


交通狀況

銅星鄉地理位置相對偏僻,東距寶成鐵路小溪壩站14公里,距中壩火車站47公里。有通往中雁公路的銅重、重小公路及通武都鎮的武馬鄉村道路。銅星鄉村道貫穿全部9個村,並通重華、新春、永平三鄉鎮。僅有五佛一社無公路。

通訊設施

該鎮有重華郵電分局銅星郵政代辦所一處,鄉境內安裝有程式控制電話100餘部,鄉有閉路電視台一處,有線廣播站一處。

礦產資源

有豐富的石灰石和鉛礦,鉛礦已於1965年開採過,貯量和含量均較高,有較大開採價值,但屬深層地下礦,位於與新春交界的燕子洞處,交通多有不便。石灰石含量豐富,現有兩個採石廠,正在開發利用。

基礎建設

加快銅星鄉經濟全面發展,鄉黨委政府認真組織廣大幹部群眾投工投勞,積極爭取上級支持補助,修復了水毀河堤5000多米,攔河堰4道、漫水要道1處;在綿陽市人事局的幫助下,修五佛橋樓子1座投資10萬元;寶藏村女兒墳橋1座投資4.5萬元,銅星二橋投資近50萬元,兩橋竣工正常通車;新街道鋪築碎石完畢;衛生院大樓投資90萬元,竣工投入使用;精修塘堰20口;積極向上級爭取請示,爭取到整治上游水庫病害工程項目預算投資347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30萬元,鄉自籌117萬元。認真貫徹執行四大基本國策,依法行政,以《國家計劃生育條例》為指針,加大宣傳,強化目標管理,努力提高“三為主”水平,推行“三結合”工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13‰以內,計劃生育率98.85%,計生工作獲市政府先進單位稱號。依法保護森林資源,做好“天保”工程。有效制止亂砍濫伐,退耕還林管護責任明確,錢糧按期兌現百姓。森林防火工作加強,年內無火災事故。“天保”工程獲市政府先進單位。依法管理土地,實現占補平衡,銅星鄉土地利用率達87%,開發耕地30多畝,整理15畝多,查處違法建房3戶,國土管理工作獲市政府“三無”鄉鎮先進稱號。民主與法制、武裝、綜合治理等工作均得到加強。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銅星鄉有重建農房2406戶,自2008年7月以來,該鄉科學規劃、積極組織,迅速鋪開重建工作。然而,2008年9月24日,一場百年難遇的特大洪災又給該鄉造成嚴重破壞,特別是公路交通損毀嚴重,與公路交通有關的災后農房重建和其它有關生產生活大部分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該鄉黨委政府廣泛動員群眾積極投工投勞,並積極爭取資金,全力以赴修復水毀公路等工程,總投資60餘萬元的鄉境內的銅福路(銅星村至福長村)、銅廣路(銅星村至廣福村)和重銅路(重華至銅星)等部分主幹道同時開工。計劃在2008年11月初全鄉所有通村主幹道都能修復完工,基本恢復通行,保證重建農戶順利運輸建材和生產生活資料。

科教事業


鄉境內有初中校一所,小學校8所,衛生院(室)10個,有線廣播履蓋銅星鄉,閉路電視網正在建設。
進一步完善了管理體制,學校布局日趨合理,師資素質進一步提高,文化體育活動豐富、熱烈,隆重舉辦了農民運動會。閉路電視通了7個村,新發展用戶320戶。民政工作、基層組織建設工作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依法選舉產生第十屆鄉黨代表55名,黨委成員、紀委成員。何純全為黨委書記,吳大平、歐強二同志為黨委副書記,楊天斌、文明洪、李倫國、劉宗順為黨委成員,歐強同志為紀委書記,劉興國、何萬松為成員。進行了第五屆村民委員會和第十四屆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換屆選舉,選舉出了村主任9名,村民委員會委員45名,公推公選黨支部書記9名,村支委委員27名,鄉人代表48名,村幹部25人。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在中共江油市委的領導下,鄉黨委認真組織村級“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以群眾得實惠、幹部受教育為目標,鄉政府為群眾辦實事5件,村累計為群眾辦實事41件多次,動用資金近20萬元。在“三個代表”的學教活動中,湧現出了一批先進人物和事迹。寶藏村支部書記劉世洪同志和廣福村黨支部就是其中的代表。鄉黨委委員、副鄉長文明洪同志被市委表彰為先進共產黨員。

名勝古迹


拱橋村三社有白鶴保護林一處,面積30畝,棲息白鶴三千餘只,早晚外出覓食,往來盤旋絡驛不絕,尉為壯觀。寶藏村三社有寶藏寺、女兒墳、青年林旅遊景點,寶藏寺壁畫金剛或慈眉善目,或怒目含威,飛天翩翩欲飛,女兒墳凄慘的傳說蘊含了人民群眾可貴的道德品質,青年林百畝馬尾松綠樹成蔭。有龍洞河上游蘇家壩龍洞一條,洞長千餘米,洞內陰河,終年流水,夏季瀑滿,清澈透骨,冬季水陷后可供人入洞觀賞,鐘乳石觀變化萬千。燕子山有燕子洞、鑼正盤有鑼鼓洞,燕子洞千隻土燕棲息,情景壯觀,鑼鼓洞擊石如鼓,鼓聲悠揚,能長達十餘分鐘。上游水庫蓄水百餘萬方,青山環繞,綠樹成蔭,夏季異常涼爽,是度假休閑的好去處。這些景點均可開發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