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賢村

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七賢街道轄村

七賢村位於濟南市西南郊,市中區七賢街道中部。

歷史沿革


據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歷城縣誌》(卷三)《地域考·里社》載:“西南鄉仙台三上領村三十三……七賢庄。”據傳唐武德年間(618~626年),有七位農民從棗強縣遷來定居,有一天正在坡里幹活,突然飄飄然飛上天成了仙。後人據此傳說稱此地為“七仙庄”。1932年取諧音為“七賢庄”,沿用至今。
1949年,傅祥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七賢村第一個中共黨員。
七賢村
七賢村
1953年,建立第一個互助組。
1954年,成立初級社。
1955年,成立高級社。
是年,中共七賢村黨支部建立,康文成任支部書記。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設立七賢大隊,楊德清任大隊長。
1966年,七賢村改為東風大隊,成立東風大隊革命委員會,周德復、李繼貴相繼任主任。
1979年,第一個村辦集體企業低溫起動裝置廠建立。
1980年,李文超建起七賢鑄造廠。
1983年,設立七賢村村民委員會,委員5人,盧慶海任主任。
1984年,建成中心大街,鋪柏油路。
是年,七賢磚廠、七賢加油站相繼建立。
1985年,村裡投資12萬元建成七賢小學2層教學樓。
1987年,村裡統一安裝塑料水管,解決了村民用水問題。
七賢村
七賢村
1988年,開始實施養老補助金制度。此後,補助金額逐年增加。
1991年,投資110萬,建成3層村委辦公樓。
1994年6月,七賢村舞龍隊參加濟南市迎接香港回歸慶祝活動,獲得優勝獎。
是年,建起石料廠、石灰廠、菱鎂構件廠、金屬製品廠、銀漿廠等企業。
是年,對村民子女開始實行獎學金制度。
是年,整修硬化了2條東西路、1條南北路。
是年,村黨支部獲區“五好黨支部”榮譽稱號。
1998年,七賢舞龍隊到省體育館參加全民健身運動演出。
2000年9月,七賢舞龍隊到泉城廣場參加濟南市國慶演出並獲獎。
是年,村裡將自來水管全部更換鐵管,統一整修了排水道。全村東西5條、南北1條街道及所有衚衕、巷道全部水泥硬化。
是年,60歲以上老人養老補助每人每年提高到1000元。
是年,七賢村參加“一環九射”綜合整治工程,取得成效。
2001年8月,七賢撤鎮設辦。七賢街道辦事處駐地即原七賢鎮駐地。

地理環境


七賢村東與雙龍村相接,北與後龍居交界,西與楊家莊接壤,南與文庄相連。該村地處丘陵地帶,地勢東高西低。
七賢村
七賢村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全村土地總面積100公頃。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經濟作物主要有蘋果等。

交通


七賢村處在濟南市二環南路和濟微公路的交匯點,74路、86路公交車由此經過,是102路電車的終點站,交通十分便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一環九射”工程的實施,該村已成為投資建廠的黃金地段。

人口民族


2000年,全村共有576戶,總人口為1820人。全村姓氏有李、張、杜、盧、高、畢、楊、孫、陳、趙等,其中李姓最多。

經濟


解放前至1978年改革開放前,全村經濟收入主要依靠農業收入。因人多地少,群眾生活困難。1978年以後,隨著第二、三產業的興起的發展,集體經濟收入逐年增加。2000年全村經濟收入達到6.065億元。第一、二、三產業之比分別為0.7∶13.9∶85.4。2000年全村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0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3860元。七賢村是七賢街道辦事處所在地,經濟總收入位於全鎮各村(居)前列。
第一產業建國初期糧食平均畝產100公斤,總產24萬公斤。1978年平均畝產300公斤,總產48萬公斤。此後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耕地面積逐漸減少。1994年,全村有可耕地26.7公頃,年產量15.4萬公斤。近年來,隨著城市化規模的擴大,第一產業的比重逐漸減小。
第二產業1979年,七賢村第一個村辦集體企業低溫起動裝置廠建立。1980年,李文超建起七賢鑄造廠。1984年以後,七賢磚廠等企業相繼建立。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二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94年,全村建起石料廠、石灰廠、菱鎂構件廠、金屬製品廠、銀漿廠等大小企業20多家,總產值5226萬元,利潤271萬元。2000年,形成骨幹企業14個,從業人員639人,實現產值1.1億元。建築企業2家,從業人員195人,產值1680萬元。
第三產業1954年,村裡有了供銷合作社。1980年,開始出現小豆腐坊、粉坊等。1985年,濟南市經緯貿易供銷公司成立。2000年,第三產業企業153家,從業人員540人,實現產值1.8億元。
特色產業七賢村充分利用地處城鄉結合部、交通方便等有利條件,大力發展產銷對路的村辦企業,大力加強市場建設,並逐步形成一定的規模和特色。村內有黃河金屬製品廠、液壓件廠、市中區銀漿廠等十幾家企業,形成了各自的拳頭產品。其中“銀泉”牌銀漿暢銷江蘇、安徽、吉林等省。濟南汽車維修配件廣場、山東畜牧大世界、七賢飼料獸葯批發市場一期工程、七賢配貨市場等幾個大型專業市場的建設,完善了濟徽路南部的市場布局,形成了以汽車和獸葯為主導商品的綜合市場群體。2000年,二產、三產總營業收入達6.025億元。

社會


村莊建設建國初期,村民住房以草房、土坯房和簡陋的石房為主。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以石房、磚房和水泥胚子房為主。1988年已有100多戶建起樓房。2000年人均居住面積25平方米。
1984年,建中心街,鋪柏油路。1987年,村裡統一安裝塑料水管,解決村民用水問題。1994年,整修硬化了2條東西路、1條南北路。2000年,又將自來水管全部更換成鐵管,統一整修了排水道。全村東西向5條、南北向1條路及所有衚衕、巷道全部用水泥硬化。1991年,投資110萬元建設3層辦公樓,1993年投入使用。2000年,參與實施“一環九射”整治綠化工程,涉及路段2820米,拆遷總面積30525平方米,栽植喬灌木20594株,新增綠地面積9000平方米。
七賢村
七賢村

教育

文教科技解放前,七賢村設有歷城縣第二中心國民學校,教師10餘人,學生150餘人。1950年後,改為七賢小學。1985年,村裡投資12萬元在原校址上建成二層教學樓,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可容納學生250人。“文化大革命”前,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3人。1977年,恢復高考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56人,其中大學生25人,碩士生1人。

文化事業

20世紀90年代以後,群眾文體活動日趨活躍,舞龍隊、舞獅隊、籃球隊及老年舞蹈隊相繼成立。七賢舞龍隊、舞獅隊先後參加了濟南市的多項比賽。1997年在濟南市植物園參加了全市迎接香港回歸演出;1998年參與全民健身運動,到省體育館演出;2000年國慶節在泉城廣場參加了濟南市統一組織的慶祝活動,在這些演出比賽中均獲獎項。
人民生活建國初期,人民生活困苦。至1978年人均純收入100元左右。2000年人均純收入3860元,全村有90%的農戶安裝了電話,彩色電視機普及到戶。全村共有摩托車60餘輛,機動車57輛,其中個人擁有50輛。

社會保障

集體福利該村1988年開始實施養老補助金制度,補助金額逐年增加,到2000年,60歲老人每人每年1000元。此外,逢生日和老人節另補助230元。1998年以後,每逢年節全村每人發200元節日費。1994年開始,村裡實行獎學金制度,村民子女升入中專和大學可分別獲得獎學金1500元、2000元。此後獎金數目逐年增長,至2000年,本科每人5000元,大專每人4000元,中專每人3000元。

政治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9年,傅祥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七賢村黨支部建立,康文成任支部書記。1958年劉傳生、楊德水相繼任支部書記。1959年、1960年,康文成、曲興華先後繼任。1980年10月,楊振剛任支部書記。1995年4月,李文超繼任。1998年,陳萬仁任支部書記。2000年,王兆傑任支部書記。七賢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鎮“五好黨支部”。1997年,村黨支部獲得市中區“五好黨支部”榮譽稱號。
七賢村
七賢村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建國初期,王司忠任村長,張國范任副村長。1953年,第一個互助組建立;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5年成立高級社。高鳳鸞、康文成、曲興華、劉傳生相繼為負責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設立七賢大隊,楊德清任大隊長。下設4個生產小隊,后曾經分別改設13個、7個生產小隊。1966年,改為東風大隊,成立東風革命委員會,周德復、李繼貴相繼任主任。1983年,設立七賢庄村委會,村委會委員5人,盧慶海任主任。2000年,杜家慶任村委主任,楊建生任副主任,委員有林吉綠、畢兆華、高其良,民兵連長高化志,治保主任、調解主任畢兆華(兼)。

代表人物


高國興(1927~1951)1951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是年犧牲於朝鮮黃花洞。生前為志願軍60軍179師535團1營3連戰士。
藺文廣(1924~1953)1951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3年犧牲於朝鮮戰場。
趙德禮(1927~1953)1951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3年3月犧牲於朝鮮戰場。生前為志願軍60軍179師535團1機連戰士。

獲得榮譽


濟南市明星村、環境衛生先進單位、農電先進村,七賢街道經濟發展強村、經濟建設先進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