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漢語漢字
食,漢語常用字,讀音shí,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基本含義為吃的東西:食品;引申含義為俸祿:“君子謀道不謀食”。
食的常用組詞為食母。包含食的常用成語為幫虎吃食。
食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185,用作左旁的“食(飠)”簡化為“飠”。用“食”作意符的字大都和食物、飲食有關,如:飯、飽、餐、饗等。
2張
食
會意字。甲骨文,下部像一個盛有物品的食器;上面的部件成“A”字形,有兩說,第一種說法認為這是一個張大的嘴,第二種說法認為這是器皿上的一個蓋子。據前者,甲骨文整個字表示吃東西。金文的形體結構來自甲骨文,上下部件基本一致,只是少了食器左右的兩點。小篆的形體承襲金文,對筆畫進行了規範,食器底部構件變為“匕”。隸書的“食”字基本喪失了原來的形象性特徵,食器的樣子已經消失,而寫作“良”。在秦漢隸變中,“食”字內的“皀”形上部作“曰”,也習見省去內橫而作“口”的寫法,但東漢就難得見到這種省寫了。“食”字楷書舊字形在“人”形下是橫,末筆是捺;現代規範字形在“人”形下是點,末筆是長點。
“食”的本義從上述分析來看,應該是表示“吃”。《詩經》中就有記載,《魏風·碩鼠》說:“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食”即吃的意思。“吃”這個動作所涉及的東西,稱之為“飯食、食物”,而作為“食物”這個概念,是意義泛化的結果,凡是可以吃的東西都可以稱之為“食物”,在古人則稱為“食”,例如《尚書·益稷》中所記載的:“奏庶艱食鮮食。”艱食指穀類,鮮食指肉類(剛殺的鳥獸)。整句話是說提供各種食物。由使動義引申為對人的供養和對動物的飼養,這要讀sì,後來寫作“飼”。
隸書 小篆 金文 甲骨文 骨刻文
拼音:shí sì yì
食字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田字格中的“食”字
海南話拼音:jiac
簡體部首:飠
部外筆畫:0
總筆畫:9
甲骨文 食
五筆86:WYVE
五筆98:WYVU
倉頡:OIAV
鄭碼:OX
筆順編號:344511534
四角號碼:80732
UniCode:CJK統一漢字U+98DF
漢字首尾分解:人良
漢字部件分解:食
筆順編號:344511534
筆順讀寫:撇捺捺折橫橫折撇捺
食shíㄕˊ
● ● 吃:~肉。~欲。
● ● 吃的東西:~品。糧~。零~。豐衣足~。
● ● 俸祿:“君子謀道不謀~”。
● ● 日月虧缺或完全不見的現象:日~。月~。
食sì ㄙˋ
拿東西給人吃:~母(乳母)。
食yì ㄧˋ
用於人名:酈~其(jī)(中國漢代人)。
名
食
● ● 同本義[cooked cereals,especially rice;food]食,飠米也。——東漢·許慎《說文》。按,六穀之飯曰食。
掌王之食飲。——《周禮·膳夫》。註:“飯也。”
治其糧與其食。——《周禮·廩人》。註:“止居曰食。”
共王及后之六食。——《周禮·饌人》。註:“六穀之飯。”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左傳·隱公元年》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
食
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 ● 又如:食次(酒菜和點心之類;食品);食店(飯店);食壘(一種有幾層屜的食盒);食嗓(食道);食忌(飲食的禁忌);食官(古代掌管飲食的官);食膳(膳食,餚饌);食為民天(飲食是人民最重要之事)
食
籍兵乞食於西周。——《戰國策·西周策》。註:“糧也。”
食太陰在卯穰。——《史記·貨殖列傳》。索隱:“謂谷也。”
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漢書·食貨志》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唐·白居易《賣炭翁》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三國志·諸葛亮傳》
● ● 又如:口中食(吃的糧食);食地(可種糧食的田地)
● ● 食物的通稱[food]
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樂羊子妻》
野獸在深山裡沒有食吃。——魯迅《祝福》
● ● 又如:豬食;雞食;貓食
● ● 食祿,俸祿[official's salary]
君子謀道而不謀食。——《論語·衛靈公》
● ● 食墨亦簡作“食”。龜卜的術語。古代龜卜兆與墨畫重合叫“食墨”,為吉兆[omen]
召伯相宅,卜惟洛食。——《文選·張衡·東京賦》
● ● 虧損。後作“蝕”[loss]
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史記》
● ● 特指日蝕或月蝕[eclipse]
彼月而食,則維其常。——《詩·小雅·十月之交》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易·豐》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左傳·隱公三年經》
是故聖王日食則修德,月食則修刑。——《管子·四時》
動
● ● 吃[eat]
食舍肉。——《左傳·隱公元年》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戰國策·齊策四》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宋·蘇洵《六國論》
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
● ● 又如:廢寢忘食;以食食(sì)人;食母;食以草具;吞食;食犬(專供食用的狗);食酒(飲酒);食茶(自己飲用的茶);食息(吃飯休息,泛指休息);食藿懸鶉(形容貧窮困苦);食餼(即“補廩”。生員中的附生遞補為廩生);食獐(吃獐子);食肉寢皮(食其肉而寢處其皮。形容痛恨之極)
● ● 靠著吃飯;賴以為生。引申為依賴、依靠[depend on;rely on]
尊為公侯,食邑萬戶。——《漢書·張安世傳》
● ● 又如:食力(依賴民眾的賦稅生活);食采(受納采地的租稅);食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封地的租稅以供食用,故稱“食邑”,或稱“采邑”);食俸(官吏每月每歲所受的薪俸。又稱“食祿”);食加(靠大夫的田畝增加而生活);食官(靠官府發的糧食而生活);食租衣稅(靠收稅而生活);食職(靠職務所得而生活)
● ● 享受;受[enjoy]
居右,食嘉。——王充《論衡》
● ● 又如:自食其果;食征(享用稅收);食德(享受先人的德澤);食報(受報答或受報應);食俸(享受俸祿)
● ● 墾耕[reclaim]
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禮記·檀弓上》
● ● 又如:食力(依靠自己勞力而生活)
● ● 背棄[諾言][go back on]
爾無不信,朕不食言。——《書·湯誓》
● ● 又如:食言而肥
● ● 接受,採納[accept]
賢聖不能正不食諫諍之君。——《鹽鐵論》
● ● 祭獻,享祀[offer sacrifice]
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清·袁枚《祭妹文》
● ● 又如:食監(官名。漢置。掌管晦時祭祀)
● ● 另見sì;yì
基本詞義
食 sì
〈動〉
● ● 拿東西給人吃。後作「飼」[feed]
彼留子國,將其來食。——《詩·王風·丘中有麻》。高亨雲:「食通飼,給人以食物吃。」
飲之食之,教之誨之。——《詩·小雅·綿蠻》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齊策》
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明·劉基《賣柑者言》
● ● 又如:食監(監督做飯的官);食養(供給生活用品);食官(管伙食的官);食士(給兵吃飯);食飢息勞(使飢餓者飽肚,使勞累者得到休息)
● ● 使鬼神享受祭品[enjoy sacrifice]。如:食祭(用酒飯祭祖)
● ● 飼養;餵養;供養[raise;rear;feed;make offerings to]
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史記•商君列傳》
謹食之,時而獻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唐·韓愈《雜記》
● ● 又如:食馬(喂馬)
● ● 引申為餵奶[suckle]。如:食母(乳母);食子(用乳哺育子女)
● ● 宴請[entertain at a banquet]
餉食賓射,共其膳羞之牛。——《周禮•地官》
● ● 另見shí;yì
基本詞義
食 yì
● ● ——用於人名的字。如漢代的酈食其、審食其
● ● 另見shí,sì
【卷五】【食部】乘力切(shí)
一米也,從皀亼聲。或說亼皀也。凡食之屬皆從食。
【註釋】一米:錢桂森《說文解字注鈔案》:“一字疑當作壹。”“《禮·玉藻》:‘壹食之人。”注云:‘壹猶聚也。’“此處蓋謂聚米為食。”亼皀:集合馨香之米。亼三合,讀若集。即集合義。皀,谷之馨香也。
說文解字注
亼米也。
段註:各本作一米也,《玉篇》同,蓋孫強時已誤矣。《韻會》本作米也,亦未是。今定為亼米也,由亼字俗罕用而誤也。以合下雲亼口例之,則此當為亼米信矣。亼,集也,集眾米而成食也。引伸之,人用供口腹亦謂之食,此其相生之名義也。下文云:飯,食也。此食字引伸之義也。人食之曰飯,因之所食曰飯,猶之亼米曰食,因之用供口腹曰食也。食下不曰飯也者何也,食者自物言,飯者自人言,嫌其義不顯,故不以飯釋食也。飯下何以雲食也,自䉵篆以下皆自人言。故不嫌也。《周禮·膳夫職》注曰:食,飯也。《曲禮》食居人之左註:食,飯屬也。凡今人食分去入二聲,飯分上去二聲,古皆不如此分別。
從皀,亼聲,或說亼皀也。
段註:此九字當作從亼皀三字,經淺人竄改不可通。皀者,榖之馨香也,其字從亼皀,故其義曰亼米。此於形得義之例。乘力切,一部。
凡食之屬皆從食。
段註:鍇本此下有讀若粒三字。衍文。
廣韻
羊吏切,去志以‖食聲代部(yì)
食,人名,漢有酈食其。又音蝕。
乘力切,入職船‖食聲職部(shí)
食,飲食。《大戴禮》曰:“食谷者,智惠而巧。”《古史考》曰:“古者茹毛飲血,燧人鑚火,而人始裹肉而燔之,曰炮。及神農時,人方食谷,加米於燒石之上而食之。及黃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矣。”又戲名,博屬。又用也,偽也。亦姓,《風俗通》云:“漢有博士食於公,河內人。”乘力切。二。
【校釋】食於公:當作“食子公”。《漢書·儒林傳·韓嬰傳》有“食子公”,宋祁引蕭該《漢書音義》:“案《風俗通》曰:食我,韓公子也,見《戰國策》。漢有食子公,為博士。”《唐韻》作“食子公”,不誤。
【戌集下】【食部】食·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0
古文:餐
(shí)《唐韻》乘力切。《集韻》《韻會》實職切,並音蝕。《說文》:一米也。《玉篇》:飯食。《增韻》:餚饌也。
又茹也,啗也。《釋名》: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古史考》:古者茹毛飲血,燧人鑽火,而人始裹肉而燔之,曰炮。及神農時,人方食谷,加米於燒石之上而食之。及黃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矣。《易·需卦》:君子以飲食宴樂。《書·益稷》: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傳:眾難得食處,則與稷教民播種之,決川有魚鱉,使民鮮食之。
又《書·洪範》:惟辟玉食。註:珍食也。
又食祿也。《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
又祭曰血食。《史記·陳涉世家》: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又飲酒亦曰食。《前漢·於定國傳》:定國食酒,至數石不亂。
又耳食。《史記·六國表》: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又目食。《宋史·司馬光傳》:飲食所以為味也,適口斯善矣。世人取果餌刻鏤之,朱綠之,以為槃案之翫,豈非以目食乎。
又吐而復吞曰食。《書·湯誓》:朕不食言。《左傳·僖十五年》:我食吾言,背天地也。《爾雅·釋詁》:食,偽也。疏:言而不行,如食之消盡,故通謂偽言為食言,故此訓食為偽也。
又蠱惑曰食。《管子·君臣篇》:明君在上,便嬖不能食其意。
又消也。《左傳·哀元年》:伍員曰:后雖悔之,不可食已。註:食,消也。
又《書·洛誥》: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傳:卜必先墨畫龜,然後灼之,兆順食墨。
又日食,月食。《易·豐卦》:月盈則食。《春秋·隱三年》:日有食之。
又《左傳·襄九年》:晉侯問於士弱曰:吾聞之,宋災,於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對曰: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咮,以出內火。
又《禮·檀弓》: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註:不食,謂不墾耕。
又《前漢·外戚傳》:房與宮對食。註:應劭曰:宮人自相與為夫婦,名對食。房宮,二人名。
又《揚子·方言》:食閻,勸也。南楚凡已不欲喜而旁人說之,不欲怒而旁人怒之,謂之食閻。
又寒食,節名。《荊楚歲時記》:去冬至一百五日,卽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
又大食,國名,在西域波斯國西,都婆羅門,兵刃勁利,勇於野鬬。
又《廣韻》:戲名。博屬。
又姓。漢有食子通。《希姓錄》:後漢食於公。
(sì)又《集韻》祥吏切。《正韻》相吏切,並音寺。《論語》:有酒食,先生饌。《禮·曲禮》:食居人之左。註:食,飯屬也。
又糧也。《周禮·地官·廩人》:匪頒周賜稍食。
(yì)又《廣韻》《集韻》《韻會》並羊吏切,音異。《廣韻》:人名。漢審食其,酈食其。《荀悅·漢紀》:作異基。
又葉式灼切,音爍。《易林》:三河俱合,水怒踴躍。壞我王室,民困於食。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良”的末筆捺改點。“人”寬“良”窄,“人”罩住“良”。“人”,撇與捺相接在豎中線上端,撇尖過橫中線,捺腳在橫中線上側。“良”,上點在豎中線,㇕(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上側,㇙(豎提)的提尖抵豎中線,末筆長點收筆高於豎提底端。
食
食
書法欣賞
又以食與人也。《詩·小雅》:飲之食之。《禮·內則》:國君世子生,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註:食謂乳養之也。《左傳·文元年》:谷也食子。註:食,養生也。
食
方言集匯
粵語:ji6 sik6 zi6
客家話:[沙頭角腔]sit8[客英字典]sii5 shit8[海陸豐腔]shit8 sii6[寶安腔]sit8[客語拼音字彙]sid6[台灣四縣腔]siit8 sii5[梅州腔]shit8 se5[東莞腔]sit8[陸豐腔]shit8
莆田話:[城裡腔]sia24(陽平),sih24(陽入)
潮州話:ziah8
上古音系
字 | 聲符 | 韻部 | 對應廣韻小韻 | 擬音 | 註解 |
---|---|---|---|---|---|
食 | 食 | 代 | 異 | lɯɡs | |
食 | 食 | 職 | 無 | ɦljɯɡ |
廣韻
字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調 | 等 | 呼 | 韻系 | 韻攝 | 廣韻目次 | 高本漢 | 王力 | 李榮 | 邵榮芬 | 鄭張尚芳 | 潘悟雲 | 蒲立本 | 推導現代漢語 | 古韻羅馬字 | 有女羅馬字 | 註解 |
---|---|---|---|---|---|---|---|---|---|---|---|---|---|---|---|---|---|---|---|---|---|---|
食 | 異 | 羊吏 | 以 | 之 | 志 | 去聲 | 三等 | 開口 | 之 | 止 | 去七志 | jĭə | jɨ | jɨ | jɨ | yi4 | jih | jioh | 人名漢有酈食其又音蝕 | |||
食 | 食 | 乗力 | 船 | 職開 | 職 | 入聲 | 三等 | 開口 | 蒸 | 曾 | 入二十四職 | dʑʰi̯ək | dʑĭək | dʑiək | ʑiek | ʑɨk | ʑɨk | ʑik | shi2 | zsjik | djok | 飲食大戴禮曰食穀者智惠而巧古史考曰古者茹毛飲血燧人鑚火而人始裹肉而燔之曰炮及神農時人方食穀加米干燒石之上而食之及黃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矣又戲名博屬又用也僞也亦姓風俗通雲漢有博士食[於/子]公河內人乗力切二 |
蒙古字韻
字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修正 | 八思巴字其他形式 | 音譯 | 音譯修正 | 音譯其他形式 | 擬音 | 聲調 | 註解 |
---|---|---|---|---|---|---|---|---|---|
食 | ꡄꡞ | ci | dʐi | 入聲 | |||||
食 | ꡭꡞ | yi | ji | 去聲 | |||||
食 | ꡕꡜꡞ | zʰi | zɿ | 去聲 |
中原音韻
字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四呼 | 寧繼福 | 註解 |
---|---|---|---|---|---|---|---|---|
食 | 似 | 心 | 支思開 | 支思 | 去聲 | 開口呼 | sɿ | |
食 | 實 | 審 | 齊微齊 | 齊微 | 入聲作平聲 | 齊齒呼 | ʂi |
洪武正韻牋
字 | 小韻 | 反切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
食 | 笥 | 相吏 | 二寘 | 支 | 去聲 |
食 | 異 | 以智 | 二寘 | 支 | 去聲 |
食 | 石 | 裳隻 | 七陌 | 庚 | 入聲 |
分韻撮要
字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註解 |
---|---|---|---|---|---|---|
食 | 食 | 審 | 益 | 第七英影應益 | 陽入 | 飲食 |
食 | 自 | 精 | 師 | 第十六師史四 | 陽去 | 以食餵物曰食又飯也 |
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備註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i̯ək | |||
王力系統 | 職 | ȡ | ǐək | ||
董同龢系統 | 之 | ȡʰ | jək | ||
周法高系統 | 職 | zd | jiək | ||
李方桂系統 | 之 | g | rjək | 參看《幾個上古聲母問題》 | |
西漢 | 職 | ||||
東漢 | 職 | ||||
魏 | 職 | jək | |||
晉 | 職 | jək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職 | jək | ||
北魏後期北齊 | 職 | jək | |||
齊梁陳北周隋 | 職 | jək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dʑʰ | i̯ək | ||
擬音/王力系統 | dʑ | ǐək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dʑʰ | jək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ʑ | iek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dź | jək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dʑʰ | ǐək |
韻書集成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韻系 | 字母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食 | 異 | 止 | 去聲 | 七志 | 之 | 以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濁 | 羊吏切 | 0i |
食 | 曾 | 入聲 | 二十四職 | 蒸 | 船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濁 | 乘力切/音蝕 | dʑʰjək | ||
集韻 | 止 | 去聲 | 六至 | 脂 | 從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濁 | 疾二切 | dziɪ | ||
止 | 去聲 | 七志 | 之 | 邪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濁 | 祥吏切 | zie | |||
止 | 去聲 | 七志 | 之 | 以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濁 | 羊吏切 | 0ie | |||
曾 | 入聲 | 二十四職 | 蒸 | 船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濁 | 實職切 | ʑiek | |||
韻略 | 入聲 | 職 | 實職切 | |||||||||
增韻 | 去聲 | 志 | 祥吏切 | |||||||||
入聲 | 職 | 實職切 | ||||||||||
中原音韻 | 去聲 | 支思 | 心 | 開口呼 | 全清 | sï | ||||||
入聲作平聲 | 齊微 | 審 | 齊齒呼 | 全清 | ʂi | |||||||
中州音韻 | 去聲 | 支思 | 詞恣切 | |||||||||
入聲作平聲 | 齊微 | 繩知切 | ||||||||||
洪武正韻 | 笥 | 去聲 | 二寘 | 支 | 心 | 全清 | 相吏切 | sie | ||||
異 | 去聲 | 二寘 | 支 | 喻 | 以智切 | |||||||
石 | 入聲 | 七陌 | 庚 | 禪 | 全濁 | 裳只切 | ʒiək | |||||
分韻撮要 | 食 | 陽入 | 第七英影應益 | 益 | 審 | |||||||
自 | 陽去 | 第十六師史四 | 四 | 精 |
孔夫子教導我們,吃飯要“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大概意思是說糧食要舂得越精越好,肉要切得越細越好,美味出自精品。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個理念還是優越的,對飲食色香味的要求任何時候都不過分。問題是現代很多人錯誤的認為目前很多的“富貴病”是飲食過於精細引起的,更有人稱是“營養過剩”等等說辭不一。
飲食過於精細自然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出現維生素B族的攝入不足,纖維素的攝入不足等,但這其實並不是“富貴病”的誘因。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大家盲目的追求飲食的色香味的同時,沒有追求飲食的精細化,沒有細嚼慢咽,沒有節制。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借鑒古人的智慧,飲食要精細(但不排除皮質的存在),要流質、粉質,要細嚼慢咽,要分主次先後,還要有節制的選用精品飲食以及對飲食的色香味的追求。在普通人看來,長壽之人應該吃的是好東西。其實並非如此,少食多餐、均衡搭配、食不厭精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此外,適當的運用生物學的知識豐富自己的認識更為重要,“用進廢退”“生物競爭”“避免近親”等理論都是非常優秀的理論。以近親為例:對人類而言植物類好於動物類;一條腿的好過兩條腿的,兩條腿的好過四條腿的(人類按四條腿算)。多吃沒有腿的(魚)和一條腿的(菌類),少吃兩條腿的(雞、鵝)和四條腿的(豬、牛、羊);而蔬菜和黑色食品(黑米、黑芝麻、木耳等),更是健康長壽的保證。
月食、食重、食芹、忌食、啜食、假食、食囊、白食、昃食、食子
食辨勞薪、食不下咽、食不重肉、食前方丈、食甘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