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徠中醫古籍里並沒有《神農百草經》,應該是《神農本草經》。我們可以認為《神農百草經》是俗名,蓋因上古傳說“神農嘗百草”而得。
它與《
黃帝內經》、《伏羲八卦》被列為“上古三墳”;又與《黃帝內經》、《傷寒論》和《難經》被尊為“易百中醫四大經典”。
《徠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其成書年代或謂秦漢時期,或謂戰國時期。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植物葯252種,動物葯67種,礦物葯46種),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
神農百草經
全書分3(或4)卷,共 收載藥物365種,其中植物葯252種,動物葯67種,礦物葯46種。書中敘述了各種藥物的名稱、性味、有毒無毒、功效主治、別名、生長環境、採集時節以及部分藥物的質量標準、炮炙、真偽鑒別等,所載主治症包括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170多種,並根據養命、養性、治病三類功效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種為君,無毒,主養命,多服久服不傷人,如人蔘、
阿膠;中品120種為臣,無毒或有毒,主養性,具補養及治療疾病之功效,如
鹿茸、
紅花;下品125種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為除寒熱、破積聚的藥物,主治病,如
附子、大黃。書中有200多種藥物至今仍常用,其中有158種被收入1977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本經》不僅記載著365種葯的性味、主治等內容,還在其《序錄》中歸納了13條藥學理論,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劑理論,一直被後世
方劑學所沿用,但在使用過程中,含義已漸漸演變,關於藥物的配伍情況,書中概括為“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七種,稱為七情,指出了藥物的配伍前提條件,認為有的藥物合用,可以相互加強作用或抑製藥物的毒性,因而宜配合使用,有的藥物合用會使原有的藥理作用減弱,或產生猛烈的副作用,這樣的葯應盡量避免同時使用。書中還指出了劑型對藥物療效的影響,丸、散、湯、膏適用於不同的藥物或病症,違背了這些,就會影響藥物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