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凱南
駐南斯拉夫大使
喬治·凱南(George Frost Kennan,1904年2月16日 - 2005年3月17日),是美國外交家和歷史學家,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室的第一任首腦(1947~1949年),他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久,作為美國駐蘇聯大使館臨時代辦,提出對蘇遏制政策主張而聞名於世。是普利策新聞獎的獲得者,遏制政策(policy of containment)的創始人。曾深度參與美國東亞政策的制定,也是美國東亞政策的批評者。
喬治·凱南和冷戰
此後,他被任命為美國駐蘇大使威廉·馬歇爾·布利特的助手兼翻譯,在蘇聯首次任職時,他對蘇聯領導人逐漸形成不信任感,對那些在大蕭條時期認為社會主義可以建立更為公正的社會秩序的美國人中的理想主義者嗤之以鼻,然而,他並不擔心蘇聯對西方的軍事威脅,他贊成蘇聯和西方達成有限的妥協。
凱南在莫斯科當了幾年領事和秘書後,到國務院蘇聯辦公室工作了一年,然後被派往布拉格和柏林,凱南在柏林時正好碰上美國對德宣戰,他被關了幾個月後被遣送回美國。戰爭期間,他在里斯本和倫敦工作,1944-1946年,他任駐莫斯科代辦,戰爭結束時,他在那裡觀察蘇聯政權的舉動和後來被稱為“冷戰”的開始。
1946年2月22日,任駐蘇聯代辦的喬治·凱南向美國國務院發了一封長達8000字的電文,對蘇聯的內部社會和對外政策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並最終被美國政府所採納的對付蘇聯的長期戰略,也就是遏制政策,對20世紀後半葉的世界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
1947年,喬治·凱南以“X”的署名在美國《外交事務》上發表文章《蘇聯行為的根源》,該文明確提出美國要使用“抵抗力量”,對蘇聯的擴張傾向進行長期、耐心、堅定與警覺的“遏制”。文章發表后引起了極大關注。文中所提出的“遏制”蘇聯的主張,被普遍認為是美國對蘇戰略的思想基礎。從此一直到冷戰結束,美國對蘇戰略,乃至整個大戰略都被稱為“遏制戰略”,凱南本人也因此獲得了“遏制之父”的稱號。
1952年,哈里·杜魯門總統任命他為美國駐蘇大使,但是,他在同一名柏林記者談話時,草率的把蘇聯比作納粹德國,破壞了他在莫斯科的聲譽,使他最終被解除大使職務,當艾森豪威爾任總統時,凱南退出了外交部,到普林斯頓大學任教,1957年,他做了一些演講,敦促美國為結束戰後歐洲的分裂狀態和減少核武器而採取行動,他的演講遭到了冷戰鼓吹者的全面批評。
1961年民主黨上台後他重新回到外交部,成為約翰·肯尼迪總統的駐南斯拉夫大使,他支持鐵托總統向莫斯科爭取獨立的做法遭到了國會的反對,影響了他的工作效率。此後廣泛的進行寫作和演講,1975年在華盛頓特區創立凱南蘇聯高級研究所。他的觀點很鮮明,美國不應完全相信蘇聯,但美國應在結束核軍備競賽方面起帶頭作用。
2005年3月18日,美國最有影響力的《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同時在頭版登出一張黑白照片,報道了一個人去世的消息。但凡美國的名人,死時能在這兩家大報的訃告版登個生平就算不錯了,最近幾年來享受頭版殊榮的只有前總統羅納德·里根。兩家報紙的標題為死者的一生作了簡單的總結:"冷戰時代的頂級戰略家"、"構築美國外交政策的圈外人"。此人就是喬治·凱南。3月17日晚,他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家中去世,享年101歲。
美國"遏制"政策的鼻祖
了解國際關係和美國外交的人,沒有不知道凱南的。儘管剛剛去世,但他早就被作為著名的歷史人物來研究。他的理論過於炫目、影響過於深刻,以至於人們似乎忽略了追究他的生死。
1946年,凱南在美國駐蘇聯使館工作期間,通過觀察分析,認定與美國意識形態相對立的蘇聯,終將成為美國的威脅。由於時任駐蘇大使哈里曼與他意見有出入,所以他趁大使回國自己任代辦之機,親自起草了一份8000字的電報,提出對蘇聯一定要實施"遏制"政策。在一貫講求語言簡潔的外交圈,這麼長的電報通常是被扔進廢紙簍的,但因該電報內容與華盛頓決策圈不謀而合,所以受到了不同尋常的重視。
1947年,已是美國國務院政策研究室主任的凱南化名X先生,在美國《外交》季刊上發表文章,正式提出對蘇聯實行"長期、耐心和堅定"的遏制政策,成為美國"遏制"政策的鼻祖。"遏制"一詞也從此成為美國在針對與其意識形態相異的國家制定外交政策時的口頭禪。美國不僅在蘇聯解體之前一直將其奉為對蘇政策的圭臬,還將"遏制"的範圍擴大到伊朗和中國等國。甚至1998年柯林頓訪華前夕,美國還爆發過一次關於對中國到底是要遏制還是要接觸的大爭論。
應該說"是蘇聯成就了凱南"。凱南是十月革命后赴蘇探討美蘇正式建交的外交官,也是美駐蘇大使館首批建館人員,一度官至駐蘇大使。但他對蘇聯懷有刻骨的意識形態偏見,公然將蘇聯與德國法西斯相提並論而被蘇方驅逐出境。
凱南"遏制"理論的名聲太響,以至於人們忽視了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自1926年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國務院后,他的工作一直十分出色。二戰結束后,他是美國推出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的幾個智囊之一。1947年,凱南運用自己的影響力遊說國務院成立了政策規劃司,並出任首位司長。柯林頓時期的國務院政策規劃司司長哈爾普林曾說,"第一任司長凱南是每個繼任者都想達到的標準"。為了全方位實施他的"遏制"戰略,凱南又一手推動建立了中央情報局。
凱南的思想中意識形態色彩強烈,但他的眼光非常現實。他在上世紀40年代就指出社會主義陣營不可能是鐵板一塊,肯定會分化。他還是第一個公開反對以核戰爭為威懾手段的美國人。1994年,凱南在回顧歷史時說,正是由於美國堅持要蘇聯"無條件投降",不懂妥協,才造成了長達40年的冷戰和無休止的、危險的軍備競賽。結束職業外交生涯后的凱南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出版了17本著作,其中兩部獲得普利策獎。
華盛頓決策圈的"局外人"
凱南的意識形態極其"美國","遏制"政策又符合戰後美國歷屆政府的意圖,在局外人想來,他應是美國政界的"香餑餑"才對。但實際上凱南一直自認不容於華盛頓的外交圈,從來都自稱是"局外人"。同時,他視自己就讀過的普林斯頓大學為心靈家園,不如意時就躲進校園鑽研學術。據他的傳記作者介紹,凱南自認是一個"書蟲",他覺得自己更應該成為一個詩人,或是小說家。
凱南的"遏制"政策是引發他與華盛頓互相不滿的根源。他的遏制是在政治層面,而非軍事遏制。由他的遏制思想而導致美國軍力膨脹,進而引發美蘇之間長年的軍備競賽,完全與他的初衷背道而馳。熟悉凱南的人說,他聰明過人,對別人犯錯毫無耐心,所以美國政府根據他的思想制定出的外交政策,沒幾條讓他看得上眼。當年的駐蘇聯大使哈里曼(因為凱南的名氣,人們已經不大記得他了)曾評價說,凱南是個了解蘇聯卻不了解美國的人。從蘇聯被趕回后,凱南在普林斯頓呆了一陣就去問領導杜勒斯怎麼安排自己,但與他關係緊張的杜勒斯回答說"我沒位子給你"。凱南於是又回到了普林斯頓大學。
凱南認定美國沒有力量改變其他國家的意識形態,為此,他認為美國的外交政策應盡量"謙虛謹慎",別四處輸出"民主自由",別充當世界警察。凱南這一思想顯然不容於美國的決策層。但越到晚年,他的這一思想越清晰。1999年,凱南接受採訪時,批評美國政府四處充當教師爺的作法"不過腦子,虛榮,討人嫌",並表示,美國人要避免對別國指手畫腳,特別是中國和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