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遏制戰略的結果 展開
- 二戰後美國推行的一種對外戰略
- 詞語
- [美]約翰·加迪斯所著書籍
遏制戰略
二戰後美國推行的一種對外戰略
遏制戰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推行的一種對外戰略。1946年2月22日,身為美國駐蘇聯代辦的喬治·凱南向美國國務院發回了一封長達8000字的電文,對蘇聯的內部社會和對外政策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須把蘇聯看作政治上的敵手,採取強硬政策,這為遏制對象奠定了理論基礎。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向國會提出的國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蘇聯為指導思想的杜魯門主義,標誌著遏制戰略的正式形成。
目錄
遏制戰略是主張美國在戰後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高漲和西方國家受到嚴重削弱的情況下,以軍事包圍、經濟封鎖、政治顛覆,特別是局部性的武裝干涉和持續不斷的政治冷戰,遏制社會主義國家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加強對西歐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控制,為建立美國的世界霸權創造條件。其對20世紀後半葉的世界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
遏制戰略的目標:阻止蘇聯勢力的進一步擴張;揭穿蘇聯意圖的虛偽;敦促克里姆林宮收縮其控制和影響;在蘇聯內部培育破壞性種子,使克里姆林宮至少改變其行為以符合普遍接受的國際準則。
作為美國政府的戰略用語,“遏制”一詞最早出現於1947年提出的杜魯門主義和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研究室主任G.F.凱南於同年在《外交季刊》上發表的題為《蘇聯行為的根源》一文。文中稱美國應“採取堅決包圍的政策,在蘇聯可能危害西方利益的任何地方,堅決與之對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意、日法西斯國家戰敗,英、法等西歐強國遭受重創,美國依靠戰時膨脹起來的經濟、軍事力量及對核武器的壟斷,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與此同時,蘇聯在戰勝德國法西斯后政治影響空前增大,戰後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相繼出現,特別是中國革命的勝利震動了世界。美國認為,作為潛在的敵人,蘇聯對美國的利益構成了重大威脅,必須利用政治、軍事、經濟等手段牽制蘇聯,阻止共產主義運動發展。遏制戰略就是在這種國際形勢背景下提出來的。遏制戰略的主要企圖是控制西歐、日本,積極向亞、非、拉地區擴張,奪取中間地帶,包圍和封鎖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並準備對其發動大規模戰爭,以維護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其戰略手段有:經濟上推行馬歇爾計劃,向西歐17個國家提供大量經濟援助,以控制西歐;軍事上推行“集體安全”,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軍事同盟,對蘇聯和中國形成新月形包圍圈;政治上充當“世界憲兵”,支持、援助各國反動派打內戰。這一時期,美國設想以核武器作為政治訛詐和加速戰爭進程的手段,準備同蘇聯打一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式的全面戰爭;在軍隊建設和部署上,奉行陸、海、空三軍均衡發展的方針,保持海外駐軍,建立海外軍事基地,推行包圍社會主義國家的全球戰略部署。隨著朝鮮戰爭的失敗,遏制戰略宣告破產。但是,遏制理論仍是美國歷屆政府制定國家安全戰略的基礎,亦是其推行防止在發展中國家建立任何形式的社會主義政府的外交與安全政策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