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慧山
濟南大千佛山風景區一部分
濟南佛慧山在千佛山東南,又名大佛頭山,海拔460米。山勢峭拔為市區制高點,登臨山頂可俯瞰泉城。山陰絕佛慧山(Fohui Mountain),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在千佛山東南,又名大佛頭山,海拔460米。山勢峭拔為市區制高點,登臨山頂可俯瞰泉城。山陰絕壁上有摩崖巨佛頭像,像高7.8米,寬4米,開鑿於北宋景佑二年,鬼斧神工雄偉壯觀。佛慧山下原有古剎佛慧寺,明初開為開元寺,現已湮滅,僅存遺址。
遺址處岩壁上,有唐代造像多尊,遭文革破壞。石壁上存有“山高水長”“逍遙遊”等雄渾遒勁的歷代題刻。佛慧山頂原有文筆塔,為明濟南知府平康裕所建,今已不存。懸崖下山泉滴漏。形成有“秋棠”“甘露”二泉,夏日,這裡綠蔭覆蓋,氣溫清涼,歷代遊客多來此消暑,試茶品茗。
佛慧山今已闢為公園,成為濟南大千佛山風景區一部分,正在申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佛山在城東南十里,一名佛慧山,上有文壁峰下有甘露泉,中有寶剎曰開元寺。
佛慧山在千佛山東南,又名大佛頭山,海拔460米。山勢峭拔為濟南市區制高點,登臨山頂可俯瞰泉城。鱗次櫛比的現代建築,柳浪環繞的明湖,滾滾東去的大河盡收眼底。
山陰絕壁上有摩崖巨佛頭像,像高7.8米,寬4米,開鑿於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鬼斧神工雄偉壯觀。後人臨懸崖築拱型佛龕,護大佛於內。額書“大雄寶殿”四字,為濟南書法家張英麟所書。
佛慧山下原有古剎佛慧寺,寺歷史悠久可追溯至隋唐。明初,濟南府城內開元寺位置改為府署,僧人遷移於此,遂改為開元寺。寺三面環山,松柏籠罩,藤蘿垂蔓,異常清幽。原有正殿五間,東西配殿各三間,院內有宋代丁香數株。殿後北壁上,鑿有上下石室多間。昔日,儒生多於此讀書。石壁西首有鎮武洞,開鑿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鄰洞下方依山雕龜像,蛇繞其頸,奇特古樸。寺周岩崖,雕鑿唐代造像多尊,文革盡遭破壞。開元寺已傾圯殆盡,僅存遺址。
崖壁石隙中,山泉滲滴,形成“秋棠”、“甘露”二泉。開元寺遺址周圍崖壁上有“山高水長”、“逍遙遊”、“德岩猶龍”等歷代摩崖刻石,雄渾遒勁,清晰可見。
開元寺遺址西北岩壁上,有徐夫人桂馨之墓和諸多相關題刻。傳清末音韻學者徐桂馨葬於寺側,記錄不詳,引人猜測。
佛慧山之巔,原有明代濟南知府平康裕所建文筆塔一座,此塔道光濟南府志有記載:“大佛山,在歷城縣東南十里,舊志雲一名佛慧山。上有文筆峰,中為開元寺,在昔名賢多讀書其中。縣誌雲,或曰即歷山,非也。山之西為羅家寺山,之陽為圈馬場。又雲大佛山頂萬曆初平太守康裕建塔,以助文明之氣。”塔建成后三、四百年中,在其後文人墨客佛慧山詩文中,未見諸提及,濟南文筆塔在冷落中堙滅。
清濟南詩人范坰有詩:“佛慧名山十里遙,開元古寺建山椒。山僧不解通姓名,自汲山泉飲一瓢。”那天范坰來到開元寺,山僧也沒答理他,他自己淘了泉水喝,那應當是喝的秋棠泉的水。看縣誌上的詩文,詩人們鮮有爬到大佛頭的,更不用說是登上山頂了。那個叫李閑(閑字帶個單立人)有登佛慧山頂回宿開元寺詩,他疑似登上山頂。
乾隆歷城縣誌以優美的筆觸記載佛慧山的美景和地理形勢,讀來引人遐想。文中說:
“大佛山在城東南十里,一名佛慧山,上有文壁峰下有甘露泉,中有寶剎曰開元寺。舊名佛慧寺,有宋題名刻記。懸崖鑿為石室,昔人多讀書其中之一,今廢。此山半峰巒突兀,澗谷縈迴,丹樹黃花更宜秋色。有修落帽故事者無不吟眺於此。故八景標為佛山賞菊。朱龍澗在大佛山西北澗陡而幽,林壑深邃。百尺澗岩秀而長,亦復陡絕。抗頭山在城南七里與大佛山相連。目塵洞在甘露泉西,歷下諸生張得宿等數人遊戲於此,因得廢洞修之,有箕仙書《目塵洞引》。功德洞在開元寺北義公禪師涅槃處。”
當我們從鮑翅皇宮穿過開元勝境牌坊,走向開元寺的時候,會想到我們正走在百尺澗?朱龍澗在哪裡?
作為山名,佛慧山在全國獨一無二,不會出現檢索的雷同。佛慧山的土名是橛山,正如中國很多山叫橛山,如同馬鞍山一樣。但濟南古人再迷信,也不會認為沒有橛子拴住濟南會漂走。濟南人沒在佛慧山上修建過巨大的石柱子,那是一座“形似文筆”的七級石塔,曾經代表人們對濟南文昌的期望。
佛慧山雄偉深秀,懸崖石門處是大佛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