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新

全國政協委員

劉宇新,1941年出生,籍貫廣東興寧。香港寶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現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常委、梅州市政協副主席、廣東省總商會常委、廣東外商公會副會長、深圳市總商會副會長、暨南大學董事會董事,廣東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董事;還被授予興寧市第一屆榮譽市民、廣東嘉應大學榮譽董事長、興寧市坭陂中學等多所中學的名譽校長。

艱苦童年


"我的人生很不幸。”原籍潮汕的劉宇新出生在1941年,那正是中華民族遭受日寇入侵,山河淪喪、國破家亡的歲月。1943年廣東大旱,日軍搜劫糧食做軍餉,造成廣東大飢荒,勞動人民只能吃稀粥或以菜當飯,有些人連粥都吃不起,餓死街頭。那年頭,大批難民被迫離鄉背井。逃難的路上,餓殍遍野,賣兒賣女比比皆是。劉宇新兩度被人販賣,最後是爺爺把他從人販子手裡買來,交給他的養母撫養。從此,他的籍貫上寫"興寧市坭陂鎮黃垌村人",取名為"劉晉桓"。養母年輕寡居,含辛茹苦把他撫育成人,並且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節衣縮食,供劉晉桓在黃垌村小學、坭陂中學完成了學業。
懂事的劉晉桓學習很刻苦,1955年夏,他以優異成績初中畢業后,就讀於國內一所無線電學校。畢業后,他被分配到解放軍某部修配廠任無線電技術員。1960年轉業到廣州一間工廠任職,仍刻苦鑽研電子知識。從此他與電子技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1962年,劉晉桓從廣州來到香港。在排隊3天3夜領取香港身份證時,他給自己取了一個新名字:"劉宇新"。年輕的他相信,憑著自己的勇氣、智慧和幹勁,"敢教日月換新天"。

香港開創新天地


剛到香港的劉宇新,看廣告翻報紙,終於在一家紡織廠,找到了一份工作。那時的工資低得可憐。他的住處離工廠很遠,如果乘坐巴士,得花一毛錢。為了省錢,劉宇新天天跑步上班下班。工廠食堂里午餐最便宜的要五毛錢,他也不捨得吃,總是跑到廠外僻靜的大排檔,花一毛錢買碗麥糊充饑,晚上則用鹽巴拌飯,填飽肚皮。這樣困苦的生活帶給劉宇新的,是要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
他進入一家電子廠后,在內地學習的電子知識和技術派上了用場。因為幹活賣力,手藝又好,很快得到老闆賞識,進廠剛3個月,他就被提升為線長。半年後,當上管理員,管理著一個二三百人的電子廠。但不久,由於經濟不景氣,老闆經營其他生意失敗,被迫把電子廠拍賣出去。等工廠拍賣完畢,老闆把剩下的一大堆雜七雜八的電子元件折價賣給了劉宇新和他的幾位朋友。憑著這些電子元件做家當,劉宇新和他的幾位朋友辦起了公司:寶德電子有限公司。借了4000元港幣入股的劉宇新,就這樣當上了老闆,並在不久后,成立了"新寶德電子有限公司",開始了獨立經營。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交。中國送給美國的兩隻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在美國掀起了一股"熊貓熱"。敏感的劉宇新與日本商人合作,創造性地推出一款外形是熊貓的收音機。如此別緻的收音機一經推出,立即在美國市場掀起了另一股"熊貓熱",訂單如雪片般飛到"新寶德",為"新寶德"創造了幾百萬港元的利潤。如今,在新寶德公司的產品陳列室里,擺著許多不同時期的收音機、錄音機和組合音響,講述著"新寶德"成長的歷史,也見證著今日"新寶德"的成就,而那些歷史和成就,都是劉宇新努力的結果。劉宇新說:"在香港闖天下,主要靠得是機遇和自身努力。"

祖國就是我的母親


聽劉宇新回顧自己的身世,我們感受更多的,不是他的自憐,而是一種大氣。劉宇新也曾經不斷地尋找親生父母,也有很多好心人為他提供消息,他甚至還多次收到"找到了"的信,但可惜一直都找不到。對此,他說:我的親生父母是誰?我無從知道也無從尋根,總之我是中華民族的兒子,祖國就是我的母親,祖國就是我的家。懷著濃厚的愛國情懷,劉宇新的事業剛剛有點成就,就走上了回報之路。
1978年的冬天,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劉宇新以"旅港校友"的名義給他當年讀書的興寧縣坭陂中學寫了一封信:"……旅居外地,不能直接參加祖國的四化建設,但我對祖國、對家鄉,特別是培育我成長的母親有濃厚的感情,我願為母校的改建出片瓦之力,在母校新建三層科學大樓。""我可把我養母嚇著了,因為老人家從沒見過這麼多的錢!"那次,劉宇新捐出了100萬元。這在還沒有開始改革開放的祖國內地,無疑是一筆巨款。即便對剛掙下七八百萬的劉宇新自己來說,也不是一個小數目。歷盡疾苦,又從來沒讀過書的養母,看到養子不去修理自家破舊的祖屋,竟"荒唐"地將大筆血汗錢捐出去,實在想不通,竟引發了晚發性精神分裂症。而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既無先例,又無有關規定,縣政府(當時還叫"革委會")把劉宇新申請捐款的信一直遞到省里。經再三研究,省里發出指示:可以接受那筆捐款。
自此,家鄉父老在他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多地發現了劉宇新的身影。他為家鄉黃垌村鋪好了新路,為鄉親們點上了電燈,他捐資40萬元,在村裡建了一個"黃垌村老人活動中心"。除了他的家鄉興寧外,梅縣、廣州、深圳等地還有20多所中學、小學接受過他的贊助。為了發展家鄉經濟,他還先後在興寧、梅州投資興辦了無線電廠、電子廠以及紗廠。後來他還把自己在紗廠的全部投資無償地贈給了家鄉人民。在香港,劉宇新並不是大富豪,但到今天,他累計已經捐款7000多萬港元。"生命之義貴在奉獻",這是劉宇新的人生追求。

擔起對香港的責任


我們在香港第一次遇到劉宇新,是在客屬各界慶回歸活動籌備會上。在隨後的採訪活動中,我們不斷地從其他委員口中聽到他的名字:他在為中華文化總會的書畫展做準備工作;他要參加九龍城區議會的活動……就在我們採訪他的那天晚上,他還在和香港文化促進會的李國強委員溝通葉劍英誕辰紀念圖片展的細節。而這些年來,這幾乎是劉宇新的常態,雖然很多社團活動他不是最主要的組織者,但實際的推動工作中,永遠有他忙碌的身影。
在香港取得事業成功的劉宇新,心中牽掛著祖國的發展,也擔起了他對香港的責任:1989年8月,針對部分港人對祖國抱遲疑的態度,離開香港到他國定居的情況,劉宇新適時發表了題為"困惑的香港人,何去何從"的文章,呼籲部分港人放棄"棄港"念頭。1992年10月,當港督彭定康拋出"三違反"的施政報告時,他以嘉應商會會長名義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形容施政報告未來五年新政是"糖衣毒藥、包藏禍心"。當彭定康不聽中方勸告,一意孤行"度身定做"最後一屆立法局選舉時,他又以"擦亮眼睛,選舉賢能"為題,呼喚選民推選真正愛國愛港人士進入立法局,並以"團結迎接回歸"為題,指出祖國好,香港一定更好。1996年10月,他被選任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為首屆行政長官和臨時立法會的選舉,投下了自己神聖的一票。2000年,劉宇新因為服務香港特區表現卓越,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的銅紫荊星章。對這樣的殊榮,他只說了一句話,"一個人只要你真正做過好事,社會和歷史是不會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