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篇目

《象》,節選自《聊齋志異》卷七的篇目。

原文


粵中有獵獸者,挾失如山。偶卧憩息,不覺沉睡,被象來鼻攝而 去。自分必遭殘害。未幾,釋置樹下,頓首一鳴,群象紛至,四面旋繞,若 有所求。前象伏樹下,仰視樹而俯視人,似欲其登。獵者會意,即足踏象 背,攀援而升。雖至樹巔,亦不知其意向所存。少時,有狻猊來,眾象皆 伏。狻猊擇一肥者,意將搏噬。象戰慄,無敢逃者,惟共仰樹上,似求憐拯。獵者會意,因望狻猊發一弩,狻猊立殪。諸象瞻空,意若拜舞。獵者乃下,象復伏,以鼻牽衣,似欲其乘。獵者隨跨身其上,象乃行。至一處,以蹄穴 地,得脫牙無算。獵人下,束治置象背。象乃負送出山,始返。

註釋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粵中:指令廣東省。粵,泛指兩廣地區,後為廣東省的簡稱。
如山:住山裡去。如,往。
俯視:此據二十四卷抄本,原作“俯仰”。
狻猊(suānní酸倪):即獅子。
立殪(yì意):即刻而死。殪,兀。無算:無數,不可計量。

譯文


廣東有個獵人,帶著弓箭進山打獵。他偶爾躺在地上休息,不覺睡過去了,被一頭大象用鼻子卷了去。自己想,這次肯定遭象殘害。
不一會兒,大象把他放在一棵樹下,點了點頭。又叫了一聲,一群象便紛紛來到,四面圍繞著他,似乎對他有什麼企求。剛才卷他的那隻大象趴在樹下,仰頭看看樹,又看看獵人,好像讓他上樹。獵人領會了它的意思,就踏著象背爬到了大樹上。雖然爬到了大樹頂,卻不知大象要他幹什麼。
不一會兒,一隻獅子來了,大象都趴伏在地上。獅子在群象中挑了一隻肥的,看樣想把它撕著吃掉。群象害怕地顫抖著,沒有一隻敢逃跑的,只是都抬起頭來仰望著樹上,好似哀求獵人可憐搭救。獵人會意,就朝著獅子射了一箭,獅子中箭立刻斷了氣。群象仰頭看著天空,意思是向獵人拜舞。獵人爬下樹,象又趴在地上,用鼻子牽動獵人的衣服,好像讓他騎在自己背上。獵人跨到大象背上,大象馱著他走了。到了一個地方,大象用蹄子挖地,挖出無數象牙。獵人從大象背上下來,把象牙捆綁起來,放在象背上。大象馱著他送出大山,才返了回去。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齋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