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盾牌舞

永新盾牌舞

永新盾牌舞是盾牌舞又叫男子群舞藤牌舞或滾擋牌,主要流傳在永新的龍源口、煙閣等南片諸鄉。龍源口鎮的南塘村,素有"不練盾牌舞,不是男子漢"之說,綿延至今。它集武術、雜技、舞蹈與音樂為一體,動作粗獷、雄健、彪悍,隊形變化奇特、壯美,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戰鬥氣勢。它源於古代軍中的盾牌戰術。盾牌舞有一套傳統的、頗具莊嚴和悲壯色彩的表演形式。

基本信息


永新盾牌舞
永新盾牌舞
時間:2006年
類別:民間舞蹈
地區:江西
編號:Ⅲ-10
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西省永新縣

簡介


永新盾牌舞是盾牌舞又叫男子群舞藤牌舞或滾擋牌,主要流傳在永新的龍源口、煙閣等南片諸鄉。龍源口鎮的南塘村,素有"不練盾牌舞,不是男子漢"之說,綿延至今。它集武術、雜技、舞蹈與音樂為一體,動作粗獷、雄健、彪悍,隊形變化奇特、壯美,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戰鬥氣勢。

歷史溯源


它源於古代軍中的盾牌戰術。據傳,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著的《紀效新書》中的"藤牌總說篇"應為其源頭。關於其何時傳入江西,至今尚無定論,有一種說法為秦朝黃河流域居民大規模南遷時傳入的;還有一種說法是此舞為三國時期名將黃蓋所創的《團牌武》而來;也有人認為盾牌舞起源於清代,當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一部分流落到此地的太平軍將士為了做有力的抵抗,經潛心操練而成。後來,當地一些尚武群眾將它加以提煉完善,逐漸演化成一種既具觀賞價值又能健身娛樂的民間舞蹈。

特點


永新盾牌舞
永新盾牌舞
盾牌舞有一套傳統的、頗具莊嚴和悲壯色彩的表演形式。盾牌舞風格特點為動作幅度小、頻率快,表演時要掌握"推、擋、搭、架、逼、閃、跌、滾"8字訣,習練前有一套令人肅然的儀式,舞者要在族長的帶領下殺雄雞祭祀祖先牌位,其目的是"祈求神靈保佑出征男兒",顯然是古代士兵出征前祭祀儀式的遺留。
九位表演的武士一·律頭裹長巾,上穿黑底鑲白邊胸雲花的對襟短衫,下著黑色緊口褲,裹綁腿,腳蹬黃麻草鞋。一位手執帶響環的鋼叉,扮演將官或敵方騎兵;其餘的則一手持盾,一手握刀,一個個強悍威武。
盾牌舞劇情內容較簡單,主要表演為兩軍對壘破陣,相互攻守,但陣勢變幻莫測。整個表演分8個陣勢,即四角陣、長蛇陣、八字陣、黃蜂陣、龍門陣、荷包陣、打花陣和收式。動作粗獷、雄健,隊形變化奇特、壯美。表演開始時,武士各據一方,叉手勇猛攻擊,左衝右突。緊接著陣勢一變,成為頭尾相接的長蛇陣,兩軍對峙,武士們踏著急促的鼓點大聲吶喊。一段走步之後,突變為八字陣。又在一陣急促的鼓點中,八位武士並排滾擋,宛如黃蜂出洞,以席捲之勢而來。接下去便是包圍和反包圍的"荷包陣"、"龍門陣"。最出彩的是"打花牌",武士們依憑平日苦練的武功,真刀真叉打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跳牌"、"扯牌"、"壕牌"、"膠牌"、"滾牌"、"躲牌"。總之,盾牌舞動作粗獷、雄健、彪悍,隊伍變化奇特、新穎、壯美,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戰鬥氣勢,在漢族民間舞蹈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盾牌舞的音樂也別具一格,表演時多用民間打擊樂伴奏,繞場子時常採用"翻雞毛"鼓點,有的地方伴奏樂器會加入絲弦樂和吹奏樂,有的地方還加入一種民間特殊的樂器"吶子",聲音尖細、高昂,極具穿透力。盾牌舞的音樂在打擊樂的基礎上吸取"燈彩"中的嗩吶曲牌"鑼腔"、"戲曲"中長音加花的"南路散板"和"國術"中的快板鑼鼓等,隨著劇情的發展,時如急風暴雨,萬馬奔騰;時如麗日和風,信馬由疆;時如小橋流水,鶯歌燕舞,加上表演過程中不斷響起的鏗鏘的短刀響環聲和演員們"嗬嗬"的呼喊聲,為熱鬧氣氛的營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許多盾牌藝人的祖先都是行伍出身的,發展到後來,盾牌舞又被戲劇吸收和改造。表演時舞者左手執盾牌,右手握長或短的兵器。盾牌形狀有圓、橢圓、燕尾、長方等,牌面繪製的圖案,大都是各種動物的首形,呈威武可怖之貌。製作盾牌的材料因地制宜,多為竹、藤編扎,蒙上獸皮后更加堅固。
盾牌舞組織形式為"班"、"隊",宗族性十分濃厚。如永新縣泮中鄉南塘村盾牌隊,全由村裡同姓族人組成,全村參加盾牌舞的人達百餘人,一家三代,同胞手足同台表演者比比皆是,村民中素有"不練盾牌舞,不是男子漢"之說。盾牌舞隊的規模則是宗族人口盛衰的標誌,參舞的男子更是力量的炫耀,姑娘也往往在盾牌舞隊中挑選自己的如意郎君。但在安福縣,盾牌舞則是一種傳統的文娛活動。

民族文化


江西省永新縣地處贛西南,位於羅霄山脈中段。盾牌舞在永新一帶家喻戶曉,曾有"不練盾牌不是男子漢"之說,特別是元宵"出燈"時更屬必不可少。它深受當地民眾喜愛,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據永新縣誌和南塘村吳氏族譜記載,盾牌在明朝就可"供習武防身用",由此演化出的盾牌舞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新盾牌舞是贛西南山區民俗民風的一個縮影,它體現出一種最原始的民族凝聚力、團隊精神和戰鬥精神。就藝術價值而言,它集武術、雜耍、舞蹈、造型於一體,成為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

現狀


新中國成立后,永新縣重新挖掘整理盾牌舞,剔除了以往節目中的一些封建迷信色彩,融人了不少現代氣息濃厚的表演形式,不斷使之發揚光大。1975年,南塘村十幾位民間藝人在江西省第一屆民間藝術匯演中表演了《盾牌舞》;同年赴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在全國匯演和中南海調演兩次演出中均獲優秀節目獎和表演獎;同年冬《盾牌舞》在京加工后,隨原東北軍區歌舞團出國到前蘇聯、朝鮮等國演出;1984年被江西電視台選為民族民間舞蹈集錦節目之一,上了熒屏。隨後,上海科技電影製片廠兩次將其選錄,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都將其搬上銀幕,廣泛向社會宣傳。
盾牌舞作為一種很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很快受到老百姓的廣泛歡迎。如今,它成為永新乃至井岡山、泰和周邊縣市農民農閑時健身娛樂的絕好形式,成為農村婚嫁、子女升學時加以慶賀的"保留節目"。
近幾年,永新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設立專門研究會,培訓專業隊伍,推出系列活動,全力挖掘整理盾牌舞。2005年,全新的永新盾牌舞參加了南昌國際儺文化藝術節踩街表演和江西省民間藝術節調演,並作為江西省唯一選送的民間藝術節目,赴廣東省汕尾市參加首屆泛珠三角"9+2"民間藝術表演大賽,贏得好評如潮。
文化生活的日新月異以及老藝人的相繼去世,使盾牌舞面臨失傳的危險,搶救工作迫在眉睫。

傳承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永新縣重新挖掘整理盾牌舞,剔除了以往節目中的一些封建迷信色彩,融人了不少現代氣息濃厚的表演形式,不斷使之發揚光大。1975年,南塘村十幾位民間藝人在江西省第一屆民間藝術匯演中表演了《盾牌舞》;同年赴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在全國匯演和中南海調演兩次演出中均獲優秀節目獎和表演獎;同年冬《盾牌舞》在京加工后,隨原東北軍區歌舞團出國到前蘇聯、朝鮮等國演出;1984年被江西電視台選為民族民間舞蹈集錦節目之一,上了熒屏。隨後,上海科技電影製片廠兩次將其選錄,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都將其搬上銀幕,廣泛向社會宣傳。
盾牌舞作為一種很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很快受到老百姓的廣泛歡迎。如今,它成為永新乃至井岡山、泰和周邊縣市農民農閑時健身娛樂的絕好形式,成為農村婚嫁、子女升學時加以慶賀的"保留節目"。
永新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設立專門研究會,培訓專業隊伍,推出系列活動,全力挖掘整理盾牌舞。2005年,全新的永新盾牌舞參加了南昌國際儺文化藝術節踩街表演和江西省民間藝術節調演,並作為江西省唯一選送的民間藝術節目,赴廣東省汕尾市參加首屆泛珠三角"9+2"民間藝術表演大賽,贏得好評如潮。
文化生活的日新月異以及老藝人的相繼去世,使盾牌舞面臨失傳的危險,搶救工作迫在眉睫。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永新盾牌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美譽蜚聲中外


解放后,黨和政府大力挖掘整理民間藝術遺產,盾牌舞作為一種民俗文化“活化石”,以其獨有的特色重新在永新鄉村閃爍光芒。1953年,永新盾牌舞有幸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演出。之後,原東北軍區文工團將盾牌舞帶到朝鮮和前蘇聯等國演出。1957年,南塘村的吳王生等十幾名民間藝人在江西第一屆民間藝術匯演中表演了盾牌舞;同年又赴北京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獲優秀節目獎。1987年,上海科技電影製片廠兩次將盾牌舞搬上銀幕。
南塘村今年已91歲高齡的吳文炎老人,曾於1953年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表演盾牌舞。身體硬朗、耳聰目明的吳文炎,回憶起當年進京演出的情景仍然興奮而激動。吳文炎一邊舞著一把銹跡斑斑的釵,一邊對記者說,當年他和同村的吳后發、吳冬山等12人去北京演出,時任永新縣縣長的吳隆開親自帶隊,先坐船順禾河、贛江到南昌,再坐火車到北京。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去首都,演員們個個開心笑得合不攏嘴。現在,這些演員大多已去世了。
在中南海演出時,原來安排演半個小時,臨時通知改演10多分鐘。“看見周總理、朱總司令在看演出,我們都很高興,也很緊張。”吳文炎說。記者問是否見到了毛澤東,吳答:“很想見到毛主席,毛主席在龍源口鬧過革命,可惜沒看到毛主席。”吳文炎還告訴記者,因為縮短了演出盾牌舞的時間,梅蘭芳覺得沒看夠癮,演出后梅蘭芳找到他們,請他們再完整地演一次盾牌舞。為了感謝他們,梅蘭芳則專門為他們演了一出《宇宙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