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公學院
法蘭西公學院
ation ation ation
法蘭西公學院實行“開門辦學”,面向社會大眾傳授前沿知識。它不僅是法國的特殊教育機構,在外國也沒有與它對等的組織,它獨立於法國基礎研究和高等教育之外,不跟其它任何機構進行職業競爭。
法蘭西公學院實際上既不是普通大學,也不是重點大學,它既不按照預定的教學計劃向學生照本宣科,也不頒發任何形式的文憑或證書。
在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法漢詞典》中, Collège 一詞有六項定義,其中之一就是 Collège de France,但是被譯作“法蘭西學院”。
法國著名的利特雷(Littré)《法蘭西語言詞典》也將 Collège de France 專門列出,並解釋說:“這是由弗朗索瓦一世在巴黎成立的機構,在裡面向公眾傳授人類的高級知識,即淵博的文學和科學知識”。
在此意義上,法文的 Collège 相當於英文的College,所以中文譯為“學院”符合其原義,顯得貼切自然。根據它面向大眾的“開門辦學”特色,將 Collège de France 譯為“法蘭西公學院”既名副其實,又清楚明白。
所謂“清楚明白”,就是“法蘭西公學院”不會跟“法蘭西學院”(L’Institut de France)或“法蘭西學術院”(L’Académie Française)混淆起來。因為在漢語里將三者都譯為“法蘭西學院”,所以不只是一般人一頭霧水、分不清到底是哪一個,就是學者、行家也只有見到法文原名才能搞清楚。
應該把“法蘭西公學院”跟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CNRS)及其它學院(例如“國立健康與醫學研究學院”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santé et de la recherche médicale ,INSERM、“國立農藝學研究學院”Institut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agronomique,INRA...等機構)區別開來。如果它像後者一樣從事基礎研究,那它還有義務在特殊教育領域傳播研究結果。實際上公學院的教授們所傳授的是正在形成的知識。
法蘭西公學院的課程面向所有的人,聽眾也不需要提前註冊。教學主要在巴黎進行,此外在外省甚至國外也組織類似講座。
52位正式教授的教席包括了寬廣的學術領域: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史前史、考古學、歷史學、語言學直到世界偉大文明的研究。
法蘭西公學院給予外國著名學者以特殊禮遇。外國應聘教授是公學院教師的組成部分。歐洲教席和國際教席的應聘教授每年更換。五十餘位外國著名學者被邀請來法國一個月,作四次專題講座。
法蘭西公學院是歷史最悠久的學術機構,自它1530年成立以來到現在,有兩項主要措施在持續不斷地維持與發展著這一學術團體的創造價值:
一)某教授退休以後,教席的更新按照科學的最新發展來確定,新教席的名稱確定了研究的新主題。
二)教授由同行們在全體大會上選舉產生,選擇的唯一標準是他們以前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他們具有什麼樣的頭銜。
通過這種結構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法蘭西公學院能夠長期根據科學的發展而調整、適應,並始終發揮著活躍學術團體的領軍作用。
法蘭西公學院不斷地證實著它的一位教授---哲學家毛利斯·霾赫鏤-綳帝(Maurice Merleau-Ponty)的一句話:“法蘭西公學院自成立以來就肩負的任務,不是給予聽眾已經獲得的真理,而是賦予他們一種自由研究的精神。”
法蘭西公學院出版一種《年鑒》,它登載每位教授的教學紀要,以及他的教席、中心或實驗室所從事的研究。此外該《年鑒》還刊登法蘭西公學院的簡史,包括從十九世紀開始各個教席的接續情況。公學院還出版每位教授開幕演講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