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溪石記

菱溪石記

《菱溪石記》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所作的一篇記事散文。文章記敘菱溪石的來龍去脈,感嘆世事變遷和人物盛衰,勸誡世人不必獨佔奇物。作者以石為題,記事感物,文簡而意深,形散而神聚。

作品賞析


作者以石為題,通過由此及彼的聯想、對比,於平凡小事中,挖掘出治國為政以民為本的深刻道理,可謂於微見著,平中見奇。
文章首先開篇點題,交代菱溪石的處所、環境, 以“溪旁人見其可怪,往往祀以為神”來突出石之“奇”,然後追溯其源,石的處所原為五代時權貴劉金的園囿。劉金為吳國楊行密的部將,以驍勇知名。其視菱溪石為奇物,據為已有。歲久廢圮,石亦湮沒。作者“惜其可愛而棄”,遂輦致於豐樂亭兩側,供滁州百姓觀賞。一石一事,平平常常。然而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其筆觸並不停留在對菱溪石客觀的、表象的記敘上,而是以“人物之廢興”為契機,由此挖掘出富有深刻思想意義的內涵。昔日劉宅“陂池台榭、奇木異草與此石稱,亦一時之盛哉。”而今時過境遷, “及其後世,荒堙零落,至於子孫泯滅而無聞”。作者於今與昔的鮮明對比中,發出富有警策性的告誡: “嗟夫!劉金者雖不足道,然亦可謂雄勇之士,其乎生志意, 豈不偉哉。及其後世,荒堙零落,至於子孫泯沒而無聞,況欲長有此石乎?用此可為富貴者之戒。”最後一段議論卒章顯志,表明了寫記的目的,是希望“富貴者”不要因好奇而將石據為已有,其用意是頗為深切的。由於那些“富貴者”驕奢淫佚,橫徵暴斂,致民窮財盡,國勢日衰。作者憂心如焚,寄希望於革新,慶曆新政的失敗,使作者的抱負無以實現,雖貶官滁州,但並非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而是提出為政“寬筒”的主張。強調民生之安定,“節用以愛農”,以此緩和統治階級與人民之間的矛盾。文章於一石一事所發的議論,正是作者這一政治主張的具體體現。
作者這一深刻主旨的表達,不以深隱為奇,而是寫得淺顯平易,“文不雕飾,而辭切意明”。充分體現了歐文既明白曉暢,又精鍊含蓄、耐人尋味的藝術風格。

創作背景


《菱溪石記》作於慶曆六年(1046年),時作者貶官滁州。慶曆新政的失敗,使作者受到很大的打擊,其憂國憂民,期望國富民強的初衷雖未改變,但銳氣在減。這時的文章,多為寫景狀物、記事抒懷之作。《菱溪石記》即是這一時期創作的作品之一。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籍貫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謚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