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紅側溝繭蜂
中紅側溝繭蜂
中紅側溝繭蜂屬膜翅目,繭蜂科,拉丁名為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g) ,主要分佈在河南、湖北、河北、四川等地。
中文名:中紅側溝繭蜂
拉丁學名: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g)
綱:昆蟲綱
目:膜翅目
科:繭蜂科
功能類別:寄生性天敵
寄主昆蟲:棉鈴蟲、黃地老虎、小地老虎、銀紋夜蛾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成蟲:黑褐色。長3.50-4.20毫米。觸角絲狀,18節,深黑,長4.20-5毫米。中胸背板無盾級溝,側板有斜縱溝。前翅其有3個肘室,第二室略小,三角形、徑脈第一段與肘間橫脈等長。後足徑距短,約為第一跗節長度的1/3。繭淺綠色,較光滑,發亮,略似麥粒狀,長5.2-6.0毫米。
(1)歷期:平均溫度在23.20℃時,卵至幼蟲期的平均歷期9.11天;蛹期7.24天;全世代共16.35天。在24-25℃時,卵至幼蟲期7天,蛹期5.90天,全世代12.90天。在27.60-28.40℃時,卵至幼蟲期6天;蛹期4.20天;全世代10.20天。在同一溫度下,雌蜂歷期比雄蜂短。
(2)年生活史:中紅側溝繭蜂在河北省保定地區,一年大致可發生7-8代。與棉鈴蟲發生相吻合,即每代棉鈴蟲發生期可發生2代蜂。越冬代一般於4月中、下旬羽化,第一、二代發生於4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此時以麥田內的棉鈴蟲、粘蟲和小地老虎為寄主。以後各代主要以棉田棉鈴蟲等為寄主。第三、四發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第五、六代發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第七、八代發生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此間第七代中的一部分幼蟲形成越冬繭進入滯育,一部分幼蟲仍結綠繭照常羽化產生第八代,該代幼蟲完全產生越冬繭,滯育並越冬。中紅側溝繭蜂是以預蛹蟲態在褐繭內以滯育狀態越冬。
(3)繁殖與壽命:新羽化雌蜂經補充營養后與早期羽化的雄蜂進行交配。兩性均有多次交配習性。交配后,雌蜂發現適宜寄主后,即可在寄主身體前部產卵。對寄主齡期有一定選擇性,以二齡期寄生率為最高。一頭雌蜂平均可產子代蜂30頭左右,最多40頭以上。繁殖的最適溫度在20-27℃。對乾燥的氣候適應能力較強。
(4)寄生:已知在棉田內寄生棉鈴蟲、黃地老虎、小地老虎、銀紋夜蛾。寄主受寄生后,短時間表現滯呆,此後繼續爬行取食,4-5天後停食少動,體色變淡,體表乾燥而無光澤,中部暗黑色,在強光下,可見寄蜂幼蟲已移動到寄主中部。6-7天後寄蜂幼蟲移至寄主第四、五對腹足之間,隨後寄蜂幼蟲從腹側氣門線處鑽出體外,在附近結繭化蛹。成蟲羽化時間多集中在上午10時以前。
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山西、陝西、江蘇、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