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鎮

江西廣豐縣永豐鎮

永豐鎮歷為縣治,為江西廣豐縣人民政府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駐鎮單位有:縣級黨政軍機關,上級條管駐縣單位,縣直屬機關、團體,公、民辦中小學校,公、民營集團、公司、廠礦、企業等共288個。

基本概況


永豐鎮歷為縣治,為廣豐縣人民政府駐地,鎮郊農村為縣城蔬菜生產主要基地。鎮內歷來為工商貿易中心。2000年全鎮財政收入878萬元。1995年,被評為全省100個基本達標小康鄉鎮之一,名列全省第32位。北門村被評為上饒地區小康示範村之一。1997年,被評為江西省衛生縣城。2000年,被評為國家衛生縣城。

歷史沿革


古永豐鎮於唐武德四年(621)建鎮。唐乾元元年(758)建永豐縣。唐元和七年(812),撤永豐縣入上饒縣,復為鎮。宋熙寧七年(1074)復縣。建縣后所稱縣城和民國時期以後所稱的永豐鎮範圍大致相同。民國時期,縣城區域面積約0.64平方公里。民國二十七年(1938)始設鎮,分關西、北里兩鎮。民國三十一年合併稱永豐鎮,其轄區除縣城外,還包括縣城附近的巷村、小壩頭、麥田畈、老橋頭、石磨嶺,連隔河的水南(南屏村)也在其內。民國三十八年解放前夕,全鎮轄20個保,268甲。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5月20日縣人民政府成立,當時永豐鎮屬城廂區。1951年為縣直屬鎮(區級),轄鎮內各街和南屏鄉(水南)。1954年南屏鄉從永豐鎮析出。1958年成立永豐鎮人民公社。1981年撤社改鎮,鎮區面積1.04平方公里。永豐鎮位於豐溪中游,縣境中偏西部,東連排山鎮,與塘墀鄉隔豐溪為鄰,南接大石鄉,西毗洋口鎮,北與下溪鎮接壤,東北靠吳村鎮。1993年5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城北鄉,將其區域和大石鄉的南屏村劃歸永豐鎮,總面積17.74平方公里。2001年11月,西壇鄉撤銷,其區域划入,還有原河北鎮的源溪、湖頭、塘溪3個行政村同時划入,全鎮總面積擴大到47.3平方公里,縣(鎮)駐地距上饒市政府駐地信州區23公里,距省會南昌273公里。

行政劃分


全鎮原設東街、鳥林街、橫路、南街、湖沿、商城、西山7個居民委員會,74個居民小組,東關、南屏、西門、北門、大塘角、南山6個行政村、84個村民小組。2000年末,總戶數36966戶,160754人,其中男80704人,女80050人,非農業人口122260人。2002年10月,橫路居民委員會併入南街居民委員會,增設白鶴畈、小康城居民委員會。全鎮至此有8個居民委員會、69個居民小組。現有東關、南屏、西門、北門、大塘角、南山、西壇、石謝、翁嶺、黃尖山、源溪、湖頭、塘溪13個村民委員會、161個村民小組,共有104個自然村。

財政狀況


2002年末,全鎮總戶數45827戶,總人口183305人。共有耕地602公頃,其中水田582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5776噸。鎮區工商業繁榮,郊區以種蔬菜為主。2000年全鎮農業總產值1323萬元,工業總產值12577萬元,民營企業總產值1.26億元,財政收入87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28元。2002年,全鎮農業總產值2455萬元(1990年不變價),工業總產值12680萬元,財政收入13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75元。

城鎮建設


月兔廣場
月兔廣場
民國時期,未聞有大事修城之舉,致雉堞、城樓多有殘缺,但古城大體仍存。縣城六門,皆通街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東街通東門;南街通南門;西街抵橫路口,左通小南門,右穿過橫路可達西門;中大街直至縣府前;縣府門前一道橫街稱府前街;自府前街折向北門,稱鳥林街,外通石磨嶺;自中大街之大井頭始,有小巷通小北門,稱稅務巷;有街道直通西門,稱西關。街道數經加寬,最寬處有6米左右。主要街道路面中間鋪青石板,兩側砌以卵石。街道兩旁店鋪及城內各處民房,原皆平房,至民國中期始出現為數不多的兩層木結構樓房。其間,點綴有較雄偉的廟宇亭閣,如孔廟、文昌閣、萬壽宮、城隍廟、武廟等。這些古建築與四周的城垣相對,呈現出一座小城的特有風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逐步加大市政建設投資,縣城建設步伐加快,昔日古城面貌煥然一新。古城牆於1951~1973年間先後拆除,少有遺跡。池壕有些因與城內下水道通連或與城郊農田灌溉有關,仍有部分保留。1977年大致按城牆舊址建成了環城公路,與上(饒)二(渡關)公路相銜接。老城街道布局,與舊相仿,舊有主街,已拓建成新街,中大街、西關街,寬至11米。1983年以後,街道、巷弄已改築成水泥路面,街道兩旁舊商店,多已拆遷改建。中大街和西關街,兩旁商店大多數建成鋼筋水泥結構的數層樓房,街道綠樹成蔭。舊時點綴在街道與居民區間的廟宇亭閣,多已無蹤。而今分佈縣城各處的是政府機關、學校、工廠、醫院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的新建樓房;私人新建的住宅樓房遍布縣城。1992年後,新建成44.4米寬、2.5公里長的永豐大道商業街和28米寬、2.6公里長的豐溪路商業街,以及西廣路商業街,博山路商業街等。先後建成西山、白鶴畈、裕花園、東門、西橋、北門、水南、金三角、西苑住宅小區。縣城人均住房面積由1990年以前的6.3平方米,提高到20.3平方米。
永豐鎮的市政建設,統一納入縣城規劃建設之中,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全面安排,分期實施。1992年3月,為適應改革開放、發展廣豐經濟的需要,重新修訂了縣城建設規劃,城區規劃面積擴大到15.2平方公里。在這個總體規劃指導下,堅持走“商業化開發、商業化管理”的城建路子,加快了縣城建設步伐。據1997年至2000年統計,吸收商業化資金13億元投入縣城建設,城區面積由原來的1.04平方公里增加到10.5平方公里,拆遷舊房32萬平方米,新建和改建道路61萬平方米,新建房屋15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12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35.4%,人均綠地7.8平方米。新建成6萬自噸來水廠,新鋪水管387.6公里。建成了佔地1667公頃的垃圾填埋場,7個垃圾中轉站及一大批環衛基礎設施。建成月兔廣場、河濱公園、竹行山公園、水尾山風景區、永和塔、聚仙亭、永豐亭、保安亭、熒屏亭、月湖長廊等一批公共文化設施。建成長169米、寬32米的永豐大橋。縣城主要街道安裝路燈6925盞。市政設施配套齊全,市政管理正規有序,建立了一支素質較好的市管隊伍,制訂了切實可行的市場管理制度,採取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市管辦法,加速了舊城面貌的改觀。

縣城交通


以公路為主,有上廣(廣豐——上饒),廣浦(廣豐——福建浦城),廣玉(廣豐——玉山),廣江(廣豐——浙江江山)4條主幹道,總里程約245公里,建成蘆林西客站和東門、北門、下溪停車場,城區通往全縣各鄉鎮村公路四通八達。城內開通了7路公共交通車;三輪客運機動車、出租小轎車和數以千計的三輪車招之即來。縣內、縣外交通十分方便。

基礎設施


縣人民醫院
縣人民醫院
城區有縣辦廣豐中學、廣豐第二中學、縣實驗學校、縣進修學校、縣幼兒園;鎮辦有永豐中學和永豐小學等15所小學。民辦學校有豐溪中學、蘆林中學、裕豐中學、南山中學、信息技術學校、康橋中學、嘉慧中英文幼兒園等。設有縣文化館、圖書館、文物管理所、電影院、廣豐劇場、電影公司、新華書店、縣人民廣播電台、有線廣播電視台和電視台。鎮辦有廣播站。縣城設有交警隊、城管隊、環衛所等機構,為創建全國、全省衛生文明縣城起了重要作用。衛生醫療機構有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站、縣防疫站、縣血防站、縣皮防所、蘆林醫院等。鎮辦有永豐醫院1所。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醫療技術和醫療設備較為先進和完備。
廣豐中學
廣豐中學

產業發展


新中國建立前,永豐鎮工業僅有幾個小廠和手工業作坊,無電力、機械設施,糧油加工全靠水力(水碓)、人工。新中國建立以後,工業逐步發展起來,縣城先後辦起電力、機械、建材、印刷、製革、糧油加工、美術工藝、食品、捲煙等工業企業。鎮辦工業有機修、陶瓷、傢具、建材、服裝、棉棕、花炮、印刷、製藥、機磚、啤酒等工業企業,2000年鎮辦工業總產值1.26億元。1996年12月開始籌建蘆林工業區,到1997年10月建成廠房9幢、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當年入區生產有6家企業,到2000年,入區生產的企業有30家,年企業銷售收入12.4億元,成為全縣新興的工業區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永豐鎮歷來就是全縣的商貿中心,以經銷土特產煙、茶比較突出,全縣年產煙葉十五萬擔,茶葉三千擔大部份從縣城運銷,設在橫路的茶莊林聯庄,曾在杭州、上海等地設有分銷處,茶葉銷售國內外。煙商向以“一林(林興記)、二蘇(蘇豐記)、三姚(姚泉記)、四徐(徐振記)”聞名。他們以縣城為收購、加工、外運的中心,煙葉暢銷國內外。此外,還有竹木、糧油、中藥材、棉布、百貨、南雜貨、金銀首飾、書籍文具、糕點等工商業戶,有的還兼營批發。日軍入侵以後到解放前夕,煙、茶業衰退,貨幣貶值,物價飛漲,匪患成災,商業蕭條。
新中國建立后,縣城商業有了很大發展。國營、供銷合作社、集體、公私合營及個體經營的商店、攤點,百業俱全,分佈於各條街道。其中中大街、西關街、豐溪路、永豐大道、博山路是新建的商貿大街。1984年以後,個體私營工商業迅猛發展,到1997年,全鎮有企業517家,其中鎮辦企業11個,工業總產值2560.8萬元。2002年,全鎮有民營企業1500多個,產值1.2億元,其中年產值達500萬元、上交利稅50萬元以上的有南山機磚廠、醫療器械廠、滑石開發公司、北門建築公司、第三建築公司、永豐房地產公司。鎮內建有廣豐商城、裕豐大市場、南屏市場、東門菜市場、南門菜市場、西山菜市場和南山建材大市場等大型商貿中心,全鎮商業網點1591個。每逢農曆三、六、九為定期墟日,上萬人進城趕集,每墟成交額120多萬元。

人口數據


總人口72022
36522
35500
家庭戶戶數17892
家庭戶總人口(總)71465
家庭戶男36119
家庭戶女35346
0-14歲(總)20010
0-14歲男10773
0-14歲女9237
15-64歲(總)48109
15-64歲男23779
15-64歲女24330
65歲及以上(總)3903
65歲及以上男1970
65歲及以上女193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6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