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

詞語

“迷思”一詞起源於希臘語單詞μθο(mythos),是英語單詞Myth的音譯,又意譯為神話、幻想、故事、虛構的人或事,指通過口口相傳流傳於世的十分古老的傳說和故事,泛指人類無法以科學方法驗證的領域或現象,強調其非科學、屬幻想的,無法結合現實的主觀價值。迷思的存在主要強調其批判現實的主觀價值。

同名有吳忠全文章《迷思》。

目錄

定義


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認為,迷思是人們為了應對社會生活中難以完全解決的衝突而編出的故事。迷思通常十分古老,也就是說沒有記錄或其他證據可以證明它們發生過,通常由老人向年輕人講述而流傳下來。一些迷思也許起源於真實事件,但經過人們的講述,一些部分可能已發生改變,所以他們不夠“真實”。它們可能已經錯誤地改變了,或變得更有趣。所有的文化都有迷思,例如希臘與羅馬的神與女神的故事。許多人都相信迷思中的動物與神存在,如宙斯可以製造一場風暴以顯示他的憤怒。其他例子還有埃及的神阿圖姆,被描述為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創造者。在印度神話中,大雷雨的形成被描述為神的首領因陀羅的憤怒。他最有力的武器是金剛杵(雷電),如果被他的武器擊中沒人能活下來。
“迷思”一詞是根據英語單詞Myth而創造的漢語新辭彙,多出現在台灣人的話語中,未見於漢語詞典。該詞在英語原詞含義的基礎上添加了一些新意義,指“對於事物不明白的地方、對於事物的認識誤區”或“對一些暫時無解的問題進行揣摩性思考(但未必就會得到答案,有時只是一個邏輯推理的導向,而將最終結論交給受眾完成)”。
“疑問”‘“問題”’“討論”“迷失”等詞能單獨表達完整意義時,請勿使用“迷思”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