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君道的結果 展開
- 古代帝王之術
- 君道第一
- 漢語辭彙
- 林君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旗下運營品牌
君道
古代帝王之術
君道,即封建帝王治國的基本理念與統治權術,其核心內容是儒家所倡導的"仁政"、"仁義"原則。在中國歷史上,對君道發揮最好的當屬唐代貞觀君臣。他們同心協力,共同開創了輝煌的"貞觀之治"。
君道, 即為君之道, 指作為若王應該,確得的治國治民的道理, 應該掌握的原則、方法, 以及個人應異有的操守和德行等。概言之, 即君王應該掌握的統治臣民、治理國家的法術。此卷共記夏、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君王為政 空央事四十六則, 集中說明為人君者應重教化、省法事、任賢去演、居安思危、善納球、嚴責己、專賞罰、修文武,如此方能治國安邦,成為一代明主。反之, 則會家敗國滅而禍患及其身。劉向采記以上軼事,多以儒家說教為主, 也雜以道家之言, 間參以申韓之術,目的是為最高統治者提供歷史借鑒。
君道,即封建帝王治國的基本理念與統治權術,其核心內容是儒家所倡導的"仁政"、"仁義"原則。這個問題為歷代帝王所重視,因為它關聯著國家的安定與王朝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對君道發揮最好的當屬唐代貞觀君臣。他們同心協力,共同開創了輝煌的"貞觀之治"。
(一)屈己納諫 任賢使能 君道不只是由君主來完成與發展執行,而是在君臣共理的情況下,由君主為代表而施行的統治理念與權術,它是整個統治階級最高層的使命。在唐太宗時期,中國正處於貴族政治的最高峰,貴族是社會的精英,壟斷一切統治權力。為了更好地統治與治理好國家,他們必須認真納諫與任賢使能,這是社會與時代對統治集團的精英們的要求。在這其中,至關重要的就是要處理好君臣關係,這是進諫與納諫的基礎,也是任賢與使能的關鍵。反過來,帝王的屈己納諫與任賢使能無疑又促進了君臣關係,從而鞏固了統治基礎。太宗朝的君臣關係總體來說是相當融洽與親密的。太宗非常注意發展君臣關係。他虛心求諫,認真納諫,並正式開啟了"君相議事,諫臣與之"的局面,這在當時是極為開明與有利的,它直接促進了貴族政治的大繁榮。至於後來出現的諫臣無遠見,廷議不能決等欠缺,則只是帝王具體操作過程中由多種複雜原因引起的,而在貞觀朝,雖然存在其局限性,但卻由於唐太宗堅強的個性、英雄的風度與自覺的精神,反而能使群臣避其疏漏以糾其見識寡淺。加之唐初金諫魏徵等都是剛正不阿、遠見卓識的大臣,往往有敏銳而獨到的見解,有利於問題的圓滿解決。這也是任賢使能的君道和良好的君臣關係在發揮作用。太宗認識到任賢是重要的,而使能則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帝王統治國家的重中之重。太宗這種治國理念使他能驅策英雄、網羅賢才而遊刃有餘,他網羅的皆為"賢臣"而非"忠臣"。群臣文化素質很高,貞觀宮廷盛況空前,大臣皆是文驚八方、政輝朝野之輩。他們君臣關係之良好,大大推動了屈己納諫與任賢使能的發展。唐初沿用與發展的自隋以來的科舉制,太宗培育的垂範後世的良好政風"貞觀風",也都使得他能籠絡中下層有才之士,在他周圍形成一個高智慧的人才群體,這保證了他們君臣能共圖唐王朝繁榮大業。另外,太宗朝的省官開闢與發展了"無為而治"的新局面,其精兵簡政有利於工作效率的提高與群臣能力的發揮,也使得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來觀察唐初社會,以從更深層次提出建議與意見,從而更有效的推動社會的穩步發展和政治統治的成熟,這也是屈己納諫與任賢使能得以順利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推動條件。這些都為大唐的興盛打下了堅實基礎。正如乾隆皇帝所言:"蓋自三代以下,能用賢納諫而治天下者,未有如此之盛焉。
(二)恭儉節用 寬厚愛民 這兩方面是貞觀君道的關鍵方面,也是唐代繁榮的重要前提。中國的貴族政治發展到唐初已達鼎盛,由於社會基礎的變化,社會結構的變動以及科舉制度的發展等原因,貴族政治盛極而衰的跡象開始出現。為了更好地實現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換,以維護隋末以來亂極而治的大好政治局面,貞觀之初,太宗曾對侍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②"若損百姓以奉自身,猶割股而啖腹,腹飽而身斃。"③太宗身體力行,公卿儉約為先,整個社會興起了一股儉約之風與寬厚習慣。他們又大力推行輕徭薄賦、舒緩刑罰、偃革興文,與民休息等溫和政策,這些都為唐初經濟的恢復與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太宗君臣雖在貞觀十七年前後日趨奢侈(這是歷史和人性的悲哀,也是王朝歷史發展的毒瘤。),但卻仍具有較長遠的的眼光和較強的自制力,他們能將己欲與人慾密切聯繫起來,其貴族血統的開放心態使他們能保持一種理性思維。他們君臣身上仍很大程度上帶著的雄武之氣與流淌著的野性的血液,剛創建唐王朝的喜悅與激情尚未得以完全發泄,這些轉移到這方面,也使他們比較容易注意恭儉節用與寬厚愛民,投身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大發展中。另外,唐朝宰相制度的發展與唐初宰相權勢的相對擴大,尤其是貞觀君臣論政和宰相封駁權等有利於制約皇帝的隨心所欲,有力地減緩了帝王的不良發展傾向,也有利於恭儉節用與寬厚愛民的實現。乾隆皇帝曾歸納良好的君道在於知人和安民。這是千古帝王治世之要道。貞觀君臣不僅做到了屈己納諫與任賢使能,而且還注意恭儉節用與寬厚愛民,所以貞觀君道能呈空前絕後之繁盛,為歷代帝王君道之冠。
與人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朝廷之內(即中央政權機構)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州一級的長官)、縣令,其次為佐(州縣長官的輔佐)、史(掌管文書的官吏)、胥徒(胥是承辦書牘的僚屬,徒是官署中的差役)。像這樣的人,級別不同,但都屬於官員。古代君民之間相安無事,所以不緊缺官吏,人員不多。陶唐氏(遠古部落名,其首領為堯)、虞氏(遠古部落,其首領為舜)設置官制,這是可以考查的,這是他們距離百姓很近的緣故(貼近百姓的需要)。選擇有才學並且高尚的人,但賢士又不願意做官。上古之世的志士遠避塵世而隱居在大山深谷,國君求訪他們,誠懇相待恐怕他們不肯出來做官。所以為官的人常因迫不得已(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們的福澤。後世以危害人民的人治理人民,因為懼怕(百姓)作亂,嚴密的防範不得不周備,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詳盡,然後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來越多,危害百姓越來越深,有才學且高尚的人越發不肯來做官,天下越發不堪了。如今一名官員,大到封邑數萬戶,小的雖無采邑的奉養,卻也依靠(在衙門裡的差事)混口飯吃以代替耕作。數十名農夫的勞動不夠奉養他們,致使不賢之人和遊手好閒之人混入官吏的行列。讓虎狼來放牧豬羊,而希望它們繁衍滋生,怎麼能夠得到呢?天下人並非那麼愚蠢,哪能厭惡安定而盼望混亂,憂懼安樂而渴望危難啊?(這樣一來)好像應該可以長治久安了,卻還有混亂與危難,為什麼呢?奪取他們的食物,不得不使之發怒;耗盡他們的氣力,不能不使之怨恨。人民的作亂,是由於奪取了他們的食物;人民的危難,是由於耗盡他們的氣力。而號稱治理百姓的人,耗盡人民的氣力而使他們危難,奪取他們的食物而使他們作亂。二帝三王(堯舜夏禹商湯周文王)治理天下的辦法是像這樣的嗎?上天誕生了這些民眾,所從事的職業不同,皆能夠自食其力。如今治理百姓的人不能夠自食其力,日夜竊取人民的財物,搜刮而得到它們,不也同盜賊之心嗎?盜賊危害百姓,一有盜賊就予以消滅(剛站起來就倒下),(因此盜賊)沒有達到很厲害的地步,是存有害怕顧忌的緣故。官吏沒有害怕和顧忌,日夜肆意橫行,使天下百姓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殺。難道是上天不仁義,鼓勵、助長貪婪姦邪的人,使他們與虎豹蛇虺(一種毒蛇)一起危害百姓嗎?然而拿它怎麼辦呢?說:得到有才學且高尚的人啟用他們;如果(一時)還辦不到,廢除專司,罷去縣令,聽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亂安危,不是還要好一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