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放水燈的結果 展開
- 傳統民俗活動
- 荷花燈
放水燈
傳統民俗活動
放水燈是廣東省揭西縣五經富鎮流傳的傳統民俗活動,該風俗始於清代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放水燈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文化,五經富人放水燈無規定時間。舊時鄉民修孤骨,或有錢人死了,七日喪後放水燈,藉此祈求神佛保佑、禳災獲福、庇佑兒孫,甚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水燈的製作,先時用蕉葉或其它闊葉連結成蓮花碗型,或船型,上面點燃香炷、蠟燭。後來,製作技術提高,有用木板墊底,上放制好的五色花朵,也有放燈籠的、做紙船的。同樣中央點香炷或蠟燭,因木板浮力好,適宜水上飄遊,形式多樣。
舉五經富1942年一次放水燈為例。五經富鍋廠村,一位105歲的汪氏老太婆逝世。在龍江河上游、龍頸口的馬腰潭舉行放水燈儀式。子民們請來僧人,在潭畔開闊處擺開道場,僧人念經畢,子民們托著水燈,列隊下水至膝蓋處。將燈放下水去慢慢推出。讓水燈隨波逐流而去,祈求大慈大悲佛祖為小民消災消難,逢凶化吉。祖宗升天,蔭佑兒孫。同時,放出白鴿幾十隻。鑼鼓、大銃、爆竹齊鳴。霎時,各色水燈滿溪浮動,兩岸觀看的人活躍起來,特別是青年男女,紛紛下水撈“燈”,“燈”與“丁”同音,他們都希望,添丁生貴子。此時,歡笑聲,擊水聲混在一起,天上白鴿飛翔,江邊、水裡萬頭攢動。做父母的,做妻子的,都希望自己人撈得一個“丁”,此情此景可熱鬧極了。
放水燈有個神話故事。據說是來源於印度婆羅門教。從前有一對白色的烏鴉,築巢於喜馬拉雅大雪山近河的大樹上,一天雄鴉外出覓食,迷失歸途而不知去向,留在巢中的雌鴉正在孵著生下的五個蛋。不料刮來一陣狂風,把孵蛋的雌鴉吹落樹下,當風停后,雌鴉折回原地,盤旋再三,不見巢和蛋,於是極度傷心,日夜為五個蛋悲號,結果悲戚而死。迨后,已轉世為大梵天王-----印度國人視其為造物主。至於五個鴉蛋呢?被母雞、母水獺、母牛、母鹿、母獅子各銜去一個后孵化,誕生的都非鴉而是人。此後,各成為婆羅門的至尊。他們各自長大成人後均要求出家為僧,在大雪山中隱居潛形。一天他們相遇於路上,寒暄后,獲悉均屬失去父母者,於是各自祈禱,以見生身父母為最大願望。禱畢,大梵天王遂化身白鴉出現在五僧人跟前,陳述一切經過,並告訴他們:如果它們想見生身慈親時,可在每年12月月圓之夜,用紗線連結蕉葉製成蓮花碗型,中間插上香、點上燭,放入河中,便可漂流到你想見的慈親那裡去了。於是放水燈就成了當地的風俗。自佛教傳入我國后,這種風俗也漸漸在我國流傳開來。
解放后,隨著現實社會文化交流愈加複雜,這種傳統歷史文化遺產也逐漸出現淡出現代文明生活的跡象。
放水燈是漳州的一個民俗。每年農曆七月初十,福建漳州市新橋橋南水月亭一年一度放水燈。
“楚人鬼而越人禨”(禨,祥也。迷信鬼神與禨祥)。漳州遠古的土著乃蠻乃越,兩者兼而有之。歷史傳承,漳州民間的節日特別多:正月初九敬天公、二月初二敬灶君、六月十八佛組生日、八月十五敬土地公、十二月二十四送尪(送眾神上天。“尪”漳州話,音ang)……
放水燈
漳州七月初十放水燈是出於百姓熱愛生活的一種願望,正如國外的逾越節、萬靈節等等,目的在於民俗熱鬧”。
據聞放水燈的文獻記載始見於宋代,主要為使神光照破幽冥,使亡靈乘光得悟,脫出冥界。因此水燈施放有開光引道、普渡孤魂之說。不少地方都會舉行盛大的放水燈活動,如中國台灣、日本及泰國等等。
水燈是放進水裡的紙燈,把水燈放在河流中,隨波逐流而去,其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為靠海邊,經常會有人戲水溺斃或船員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一般而言、這類后弧魂眾是很小獲得人們關注。不過有些地方的習俗不僅關注陸地上的孤魂眾,也要照顧水中的。據聞放水燈是藉著水燈的燈光把溺死的鬼魂聚集起來,讓他們浮出陽間,表示歡迎水府里的孤魂上岸接受款待。放水燈前,岸邊還會請僧道誦經致祭,並準備牲醴及祭品。但有些地方風俗、則以放水燈作為許願祈福的用途。
水燈款式各有不同、有些是比較簡單樸實、有些則華麗美觀。但它們的作用大致都是相同。